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2550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如果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则连接器(C)备有多个连接弹簧线圈(1),和将这些连接弹簧线圈(1)保持在设置间隔的排列状态中的绝缘支持器(2)。各连接弹簧线圈(1)具有与一方的连接电极(6c)接触的一对端部线圈部分(10),和在这些端部线圈部分(10)之间在半径方向偏移地与另一方的连接电极(5c)接触的中间线圈部分(12)。支持器(2)具有分别使各连接弹簧线圈(1)的接触部分突出到外部的开口部分,并且限制各连接弹簧线圈(1)的轴线方向的变形和移动但是允许偏移方向的弹性变形那样的构成。(*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介于两个部件和电路基片之间,用于将两者的连接电极之间电连接起来的连接弹簧线圈的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
技术介绍
至今,作为通过介于2个部件和电路基片之间,用于将两者的连接电极之间电连接起来的连接器,用装在盒子内的导电橡胶接点构成的弹性连接器。但是,在这种弹性连接器中,因为导电橡胶接点变形,露出到盒子外面等,所以存在着难以得到稳定接触那样的缺点。因此,提出了代替导电橡胶接点用连接弹簧线圈的连接器。这种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日本平成10年公布的专利10-12777)如图12和13所示。在图12中,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7备有由绝缘体棒72贯通的多个连接弹簧线圈70。又,在相邻接合的连接弹簧线圈70之间,分别设置一对突起部分74,76。而且,如图13所示,当对于各连接弹簧线圈70,从上下夹住着地压着所定基片8,9的连接电极8c,9c时,各连接弹簧线圈70对于轴线方向倾斜地弹性变形。因此,具有使各连接弹簧线圈70的上下一对的外周部分分别与所定基片8,9的连接电极8c,9c弹性地接触,将该连接电极8c,9c之间电连接起来的构成。又,与此相同,也提出了连接时连接弹簧线圈对于轴线方向倾斜地弹性变形那样地构成的其它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日本平成11年公布的专利11-40292)。但是,在上述那样的已有的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中,因为连接时连接弹簧线圈对于轴线方向倾斜地弹性变形,所以根据对于连接弹-->簧线圈压住连接电极的压力的大小,对于连接电极的在连接弹簧线圈的轴线方向上的接触位置发生变化。因此,在对于所定连接电极8c,9c的连接弹簧线圈70的接触位置的精度和接触状态的稳定性方面都存在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考虑到这种问题提出的,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能够使对于连接电极的连接弹簧线圈的接触位置的精度和接触状态的稳定性比已有技术高的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专利技术备有用于和与它的直径方向向对的第1和第2连接电极弹性地接触的连接弹簧线圈和保持这个连接弹簧线圈的绝缘支持器,上述连接弹簧线圈具有与上述第1连接电极接触的第1接触线圈部分和对于这个第1接触线圈部分在半径方向偏移与第2连接电极接触的第2接触线圈部分,上述支持器具有分别使在上述连接弹簧线圈的上述第1接触线圈部分和第2接触线圈部分上的接触部分突出到外部的开口部分,并且限制上述连接弹簧线圈的轴线方向的变形和移动但是允许偏移方向的变形那样的构成。如果根据这个连接器,则对于保持在支持器上的上述连接弹簧线圈,当在直径方向夹住那样地压着一对连接电极时,上述连接弹簧线圈不伴随轴线方向的变形和移动地只在偏移方向弹性变形。所以,与对于连接弹簧线圈压住连接电极的压力的大小无关,对于连接电极的连接弹簧线圈的轴线方向上的接触位置保持一定。因此,能够使在对于连接电极的连接弹簧线圈的接触位置的精度和接触状态的稳定性比已有技术的高。又,因为连接弹簧线圈具有在半径方向相互偏移的第1接触线圈部分和第2接触线圈部分,所以与所有的线圈部分笔直地排列在共同轴线上的情形比较,能够确保全体的半径方向的变形量同时使各线圈部分的直径变小。上述连接弹簧线圈最好进一步具有连接上述第1接触线圈部分和-->第2接触线圈部分之间的中间线圈部分。因此,能够更有效地确保连接弹簧线圈的全体的半径方向的变形量。上述支持器具有在轴线方向夹住上述连接弹簧线圈的至少一对隔离壁,这些隔离壁之间的间隔最好大致与对应的连接弹簧线圈的轴线方向长度相等。这时,由于支持器的隔离壁,能够限制连接弹簧线圈的轴线方向的变形和移动,并且当具有在轴线方向相邻接合的连接弹簧线圈时能够确实地保证该连接弹簧线圈之间的绝缘性。在上述支持器的隔离壁上,最好形成在轴线方向进入上述连接弹簧线圈内侧的突起部分。这时,由于支持器的突起部分,能够防止连接弹簧线圈从支持器的开口部分脱落。最好使上述支持器一体地形成。这时,因为能够避免支持器由多个部件组装成时的尺寸误差的问题,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于所定的连接电极的连接弹簧线圈的接触位置的精度。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在使用状态中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的第1实施形态的纵向截面图。图2a是表示图1所示的单个连接器的平面图。图2b是相同情况的纵向截面图。图3a是表示图2a和图2b所示的连接器的单个连接弹簧线圈的侧面图。图3b是相同情况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的变型例的纵向截面图。图5a是表示图4所示的连接器的单个连接弹簧线圈的侧面图。图5b是相同情况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使用状态中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的第2实施形态的纵向截面图。图7a是表示图6所示的单个连接器的平面图。-->图7b是相同情况的纵向截面图。图8a是表示图7a和图7b所示的连接器的单个连接弹簧线圈的侧面图。图8b是相同情况的立体图。图9a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的第3实施形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向截面图。图9b是相同情况的底面图。图10是与图9a的X-X线截面图对应的横截面图。图11a是表示图9a到图10所示的连接器的单个连接弹簧线圈的侧面图。图11b是相同情况的立体图。图11c是相同情况的平面图。图12是表示已有的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的例子的侧面图。图13是表示图12所示的连接器使用状态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我们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图1到图11c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的实施形态的图。(第1实施形态)首先,我们通过图1到图3b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形态。<构成>在图1中,作为本实施形态的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C的使用状态的一个例子,表示用于便携式电话那样的便携式终端等中的液晶显示板5和电路基片6的连接的状态。即,在图1中,在与液晶显示板5和电路基片6对应的连接电极5c,6c之间通过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C实施电连接。其次,在图2a和图2b中,表示单个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C。在图2a和图2b中,连接器C备有2个金属制连接弹簧线圈1和将这-->些连接弹簧线圈1保持在轴线方向设置间隔地排列的状态中的绝缘支持器2。上述连接弹簧线圈1,如图1所示,与在它的直径方向上对置的一对连接电极5c,6c弹性地接触。这个连接弹簧线圈1,如图1到图3b所示,具有与一个连接电极(第1连接电极)6c接触的一对端部线圈部分(第1接触线圈部分)10,和在这些端部线圈部分10之间在半径方向偏移与另一个连接电极(第2连接电极)5c接触的一对中央线圈部分(第2接触线圈部分)12。又,这个连接弹簧线圈1,如图3b中的最佳表示那样,进一步具有连接在各端部线圈部分10和中央线圈部分12之间的中间线圈部分14,16。这时,将连接弹簧线圈1将中间线圈部分14,中间线圈部分16和端部线圈部分10,在半径方向大致等间隔偏移那样地,顺次配置在它的中央线圈部分12的两侧,从侧面看,全体成为大致倒V字形(图3a)。此外,因为各线圈部分10,12,14,16的轴线大致平行,所以这些轴线共同的方向是连接弹簧线圈1的“轴线方向”。又,与各线圈部分10,12,14,16的轴线正交的方向是“半径方向”到“直径方向”,与端部线圈部分10和中央线圈部分12两者的轴线正交的方向是“偏移方向”。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它的特征是它备有 用于和与它的直径方向向对的第1和第2连接电极弹性地接触的连接弹簧线圈,和 保持这个连接弹簧线圈的绝缘支持器, 上述连接弹簧线圈具有与上述第1连接电极接触的第1接触线圈部分,和对于这个第1接触线圈部分在半径方向上偏移与上述第2连接电极接触的第2接触线圈部分, 上述支持器是具有分别使在上述连接弹簧线圈的上述第1接触线圈部分和第2接触线圈部分上的接触部分突出到外部的开口部分,并且限制上述连接弹簧线圈的轴线方向的变形和移动但是允许偏移方向的变形那样地构成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0-7-14 213994/00;JP 2000-12-6 371576/00;JP 21.线圈弹簧接触式连接器,它的特征是它备有用于和与它的直径方向向对的第1和第2连接电极弹性地接触的连接弹簧线圈,和保持这个连接弹簧线圈的绝缘支持器,上述连接弹簧线圈具有与上述第1连接电极接触的第1接触线圈部分,和对于这个第1接触线圈部分在半径方向上偏移与上述第2连接电极接触的第2接触线圈部分,上述支持器是具有分别使在上述连接弹簧线圈的上述第1接触线圈部分和第2接触线圈部分上的接触部分突出到外部的开口部分,并且限制上述连接弹簧线圈的轴线方向的变形和移动但是允许偏移方向的变形那样地构成的。2.权利要求1记载的连接器,它的特征是上述连接弹簧线圈分别在轴线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塚真一远藤健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友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