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81795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包括壳体、流态化输送组件和冷却组件。其中,壳体具有进料口、出料口以及容纳腔,进料口和出料口与容纳腔连通,且进料口和出料口分别位于容纳腔的两端,容纳腔朝水平方向延伸,流态化输送组件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与容纳腔连通,且出风口位于容纳腔的底部,冷却组件设置在壳体上,冷却组件用于对容纳腔内的物料在流化输送过程中进行冷却。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实现输送粒料的同时对其高效冷却,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装置输送效率低、冷却不便捷、结构不紧凑、工艺流程长的问题。工艺流程长的问题。工艺流程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粒料输送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流态化技术广泛用于固体粒料的气力输送领域,原理是利用气体将固体颗粒悬浮起来,使固体粒料具有流体表观特征进而便于输送。现有粒料流态化输送装置内部具备很大的表面积和充足的物料停留时间,而工业粒料往往温度较高,若能将流化输送和流化冷却技术相结合,则可以在物料输送的同时完成冷却。然而现有输送装置仅能够实现物料的传递并不能同时实现物料的冷却,处理高温粒料时需要额外配备冷却装置,先冷却再输送,流程长设备多。此外输送装置的前后工序往往存在一定高度差,现有技术并未充分利用该空间进行输送和冷却,使得物料的运输及冷却的效率较低。
[0003]现有输送装置除不能兼顾输送和冷却功能外,在其输送效果上也存在一些不足。1、现有装置内物料横向输送仅依靠装置倾斜后产生的下滑力,缺少横向推动力,造成物料横向流动缓慢,停留时间过长,输送效率较低。2、现有装置需要倾斜放置,即进料端壳体高于出料端壳体,粒料可以受重力作用倾斜滑落;然而这导致了装置底部基础高度不同,流化过程中粒料在装置内激烈翻涌,高度不均的基础易使装置产生较大振动,进而发生基础损坏或装置倾翻。3、粒料在横向流动输送过程中易返窜,由于流化风自装置底部通入,粒料进口高于进风口,导致流化风易夹带一部分已从进料口流入装置内部的粒料反向流回进料口,或夹带本已流向出料口的粒料反向流回进料口方向。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将输送和冷却相结合的装置,即一步可实现对高温粒料的输送和高效冷却,此外对现有装置的输送效果不足进行了改进,在保持结构紧凑、兼顾冷却基础上,进一步克服粒料输送缓慢、易窜料、装置基础高度不均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却装置无法以较短流程同时满足物料高效冷却以及输送的要求。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具有进料口、出料口以及容纳腔,进料口和出料口与容纳腔连通,且进料口和出料口分别位于容纳腔的两端;流态化输送组件,流态化输送组件包括风箱、风帽和浇注层,风箱设置在壳体的底部,风箱具有进风口,浇注层设置在容纳腔的底部,风帽的一端与风箱连通,风帽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壳体和浇注层,风帽的位于容纳腔的一端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和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沿物料的横向流动方向设置,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由壳体的底部朝向壳体的顶部延伸;冷却组件,设置在壳体上,冷却组件用于对容纳腔内的物料进行冷却。
[0007]进一步地,风帽包括多个送风管,多个送风管沿进料口至出料口的方向间隔设置,
送风管的一端与风箱连通,送风管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0008]进一步地,浇注层的顶面的高度由进料口至出料口的方向均匀降低,送风管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浇注层的顶面。
[0009]进一步地,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还具有预冷通道,预冷通道设置在进料口处,预冷通道通过进料口与容纳腔连通,预冷通道的延伸方向与容纳腔的延伸方向具有夹角。
[0010]进一步地,预冷通道内设置有折流板,折流板沿预冷通道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在预冷通道两侧的内壁上,折流板的延伸方向与预冷通道的延伸方向具有夹角。
[0011]进一步地,折流板内部设置有水冷腔,水冷腔可与折流板进行换热。
[0012]进一步地,壳体具有相互连通的进料段、过渡段和冷却段,进料段处的预冷通道的底部低于冷却段的顶部,过渡段的流通面积由进料段至冷却段逐渐增大。
[0013]进一步地,壳体内设置有隔挡部,隔挡部位于进料段与过渡段的连接处,且隔挡部的一端与壳体的顶部连接,隔挡部的另一端朝向壳体的底部延伸,且与壳体的底部具有间隔。
[0014]进一步地,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还包括:助推风管,设置在壳体的侧壁上,且助推风管与壳体的侧壁具有夹角,助推风管与容纳腔连通,助推风管用于驱动物料在容纳腔内横向流动和二次流化。
[0015]进一步地,冷却组件包括:冷却管束,设置在容纳腔内,冷却管束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设置在壳体的外侧。
[0016]进一步地,冷却管束包括直线段和/或曲形段。
[0017]进一步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换热腔,换热腔位于容纳腔的外周,换热腔能够对容纳腔进行间壁换热。
[0018]进一步地,冷却组件还包括:冷却夹套,设置在壳体的外周,冷却夹套具有换热腔。
[0019]进一步地,冷却管束包括:液态管束和汽化管束,液态管束和汽化管束沿壳体的延伸方向排布,且汽化管束靠近进料口设置。
[0020]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将流态化输送组件的出风口与壳体内的容纳腔相连,风帽将风箱的流化风均匀分成两个方向出风,第一出风口在容纳腔底部形成气垫并推动物料横向流动,第二出风口使物料整体流化从而具备流体强化传动、传热的特性;倾斜设置的浇注层除固定风帽并支撑物料作用外,使物料受重力作用倾斜向下流动,加强了其横向流动效果;装置侧壁的助推风管,其主出风向设置与物料流动方向一致,进一步增强了横向输送动力;流通面积逐渐变化的过渡段,可有效降低物料在输送过程由冷却段返窜回进料段,设置隔挡部与预冷通道可进一步降低物料被流化风夹带返窜回进料口;通过上述结构,可增强物料的流化输送效果,改善装置输送动力不足的问题。此外,在壳体内部和外壁设置冷却组件和换热腔,对粒料流化输送的同时也进行了流化冷却,使粒料不论在壳体内或边壁处均可充分换热,并能够延长粒料的冷却距离和面积,提高了冷却效果,无需通过两个设备对物料分别进行输送及冷却,简化了装置结构,缩短了工艺流程。
附图说明
[0021]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A

A处的剖视图。
[0022]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1、进料口;12、出料口;13、容纳腔;131、进料段;132、过渡段;133、冷却段;14、隔挡部;21、风箱;211、进风口;22、风帽;221、第一出风口;222、第二出风口;23、浇注层;30、预冷通道;31、折流板;40、助推风管;51、冷却管束;52、冷却夹套;511、液态管束;512、汽化管束。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进料口(11)、出料口(12)以及容纳腔(13),所述进料口(11)和所述出料口(12)与所述容纳腔(13)连通,且所述进料口(11)和所述出料口(12)分别位于所述容纳腔(13)的两端;流态化输送组件,所述流态化输送组件包括风箱(21)、风帽(22)和浇注层(23),所述风箱(21)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风箱(21)具有进风口(211),所述浇注层(23)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3)的底部,所述风帽(22)的一端与所述风箱(21)连通,所述风帽(22)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壳体和所述浇注层(23),所述风帽(22)的位于所述容纳腔(13)的一端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221)和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222),所述第一出风口(221)的出风方向沿物料的横向流动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222)的出风方向由所述壳体的底部朝向所述壳体的顶部延伸;冷却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冷却组件用于对所述容纳腔(13)内的物料在流化输送过程中进行冷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帽(22)包括多个送风管,多个所述送风管沿所述进料口(11)至所述出料口(12)的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送风管的一端与所述风箱(21)连通,所述送风管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出风口(221)和所述第二出风口(22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浇注层(23)的顶面的高度由所述进料口(11)至所述出料口(12)的方向均匀降低,所述送风管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浇注层(23)的顶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还具有预冷通道(30),所述预冷通道(30)设置在所述进料口(11)处,所述预冷通道(30)通过所述进料口(11)与所述容纳腔(13)连通,所述预冷通道(3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容纳腔(13)的延伸方向具有夹角。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冷通道(30)内设置有折流板(31),所述折流板(31)沿所述预冷通道(30)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在所述预冷通道(30)两侧的内壁上,所述折流板(3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预冷通道(30)的延伸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圣尧李栋曹珂菲郝小红冯双杰许欣崔大韡林屹金修承孔令卓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