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1582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适应电子设备更加轻薄短小化需要的、能够薄型化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连接器主体,具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外壳,该外壳具有开口部并收纳多个接触子;由绝缘材料构成的传动件,被可转动地支承在上述连接器主体上,当上述传动件转动时,被插入到上述开口部内的挠性电缆和上述接触子被该传动件压接而被电连接。上述连接器主体具有金属盖,覆盖上述外壳的一部分,该金属盖具有受容部,该受容部在上述传动件把插入到开口部内的挠性电缆压接到上述接触子上时,承受其反作用力。因此,能提供薄型的连接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像FPC(挠性印制电路)和FFC(挠性扁平电缆)那样的挠性电缆用ZIF(零插拔力)式连接器。
技术介绍
挠性电缆在电路板上连接,采用各种方式的连接器,其中之一的无插拔力式(ZIF式)连接器,应用非常广泛。例如过去的一种连接器,如图7所示,具有:绝缘材料构成的外壳100,其中放置接触子101,并具有开口部102;以及,绝缘材料构成的传动件300,被与上述接触子101形成一体的旋转轴部101b可转动地支承(参见专利文献1)。在这种过去的连接器中,传动件300位于2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在使开口部102大敞开的状态下,把挠性电缆500从箭头X方向插入到该开口部102内,接着,转动该传动件300使其到达横倒的锁定位置上,这样,用该传动件300的按压部301把该电缆500按压到上述接触子101的接触部101a上,使该电缆500和该接触子101电连接。在该例中,旋转轴部101b和接触部101a从一个接触子101分支形成2股,两者之间夹持挠性电缆500和传动件300的按压部301。[专利文献1]:技术登录号2580074号。但是,各种电子设备对高性能化和轻薄短型的需求不断,对多功能、高密度、小型、轻量、薄型、短型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同时迫切需要连接器的小型、薄型、短型和多极化。然而,上述过去的连接器很难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薄型化。因为,过去的连接器在该连接器的厚度方向上,需要有底板部103、接触部101a、挠性电缆500、按压部301、旋转轴部101b、和上板部104的至少6个不同作用的部件,所以,其整体厚度至少是这些各部件厚度的总-->和。并且,为了使上述过去的连接器薄型化,曾试图减小上述各零件的厚度(但是,挠性电缆500的厚度是由标准规定的,对连接器要进行薄型化,在设计上已没有余地)。但各零件的薄型化必然造成其刚性降低,因此受到本身的限制。尤其,在这种形式的连接器中,当传动件300转动时,该传动件300的按压部301被强制拉入挠性电缆500和旋转轴部101b之间,所以,承受这时产生的接触部101a的反作用力的该旋转轴部101b承受巨大应力。然而,上述过去的连接器的旋转轴部101b和接触部101a形成一体,而该接触部101a由磷青铜等刚性并不太高的导电性金属构成,所以为了具有足够的强度来耐受因传动件300转动所产生的上述应力,必须确保相当大的厚度。再者,上述过去的连接器产生的上述应力也传递到由合成树脂等强度小的绝缘材料构成的外壳100上,所以,覆盖旋转轴部101b或接触部101a的上下的、外壳100的底板部103或上板部104也必须具有相当大的厚度。因此,上述过去的连接器的整体厚度,例如使用厚度0.3mm的挠性电缆的情况下,也还必须准备为实现ZIF所需的空隙,这也接近2mm,很难适应市场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以上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适应电子设备更加轻薄短小化需要的、能够薄型化的连接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具有:连接器主体,具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外壳,该外壳具有开口部并收纳多个接触子;由绝缘材料构成的传动件,被可转动地支承在上述连接器主体上,当上述传动件转动时,被插入到上述开口部内的挠性电缆和上述接触子被该传动件进行压接而被电连接,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主体具有金属盖,该金属盖具有:覆盖上述外壳的一部分并抱持该外壳的抱持部,被固定在电路板上的固定部,以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结合承受部,上述传动件具有在转-->动时与上述结合承受部相结合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结合部。上述金属盖具有受容部,在上述传动件把上述挠性电缆压接到上述接触子上时,承受其反作用力。这样,通过使坚固的金属盖具有受容部的功能,能提供薄型连接器。并且,若将上述结合承受部作成穿通上述金属盖的结合穿通孔,则能使连接器更加薄型化。再者,若使上述金属盖具有锁定部,使上述传动件具有与上述锁定部相对应的被锁定部,则在锁定时能产生敲击感。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表示传动件竖立的非锁定状态。图2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传动件横倒下的锁定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金属盖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传动件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图1的A-A′线剖视图,表示传动件竖立的非锁定状态。图6是表示图5的连接器的传动件横倒的锁定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过去的连接器例子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6,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挠性电缆用连接器的最佳实施方式。图1、图2是涉及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1的外观立体图,图1是使传动件30竖起的非锁定状态,图2是传动件30横倒下的锁定状态。连接器1具有连接器主体,其中包括: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外壳10,其中装入了由导电性金属构成的多个接触子11,具有开口部12;以及,由钢板等构成的金属盖20,设置成覆盖该外壳10的一部分。连接器1还具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传动件30,被可转动地支承在该连接器主体上。开口部12通过传动件30的转动而打开或关闭,能插入如仅在下面具有导电部的FPC或FFC的挠性电缆2。-->在非锁定状态下从箭头X方向插入到开口部12内的挠性电缆2,在传动件30转动时,被该传动件30压接到上述接触子11上,其结果,在锁定状态下,该挠性电缆2和该接触子11电连接。图3是金属盖20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传动件30的外观立体图。金属盖20具有:上面部27,用于覆盖除传动件30所处部位外的外壳10的一部分;加强筋26,其从该上面部27适度凹陷,并向长度方向延伸,提高该盖20的刚性;一对舌片状抱持部21,设置成对外壳10的长度方向端部近旁进行抱持的状态,使该盖20和外壳10合成一体;一对舌片状固定部22,向外伸出,被固定在未图示的电路板上,覆盖外壳10的两侧端面部;结合承受部24,用于在传动件30转动时收入传动件30的结合部33;受容部25,位于结合承受部24的外缘上,与传动件30相结合,并在随着其转动把挠性电缆2按压到接触子11上时,承受接触子11的反作用力;以及,锁定部23,与传动件30的被锁定部32协调动作,把传动件30固定在锁定位置上。另一方面,传动件30具有:形成为突起形状的结合部33,在与金属盖20的结合承受部24相对应的位置,与结合承受部24结合;被锁定部32,设置成在与金属盖20的锁定部23相对应的位置,与锁定部23相结合;以及,转动支承部31,在传动件30转动时,与外壳10的旋转轴部13相对应,支持旋转。图5、图6是图1的A-A′线的剖视图,图5表示非锁定状态,图6表示锁定状态。接触子11是通过把基部11e压入到外壳10上所形成的接触子沟槽14内来插入的。并且,通过把尾部11d焊接到未图示的电路板上,形成和电路板的电连接。接触子11的下臂部11b从基部11e向开口部12入口方向延长,在其前端附近,具有接触部11a,用于与被插入于开口部12内的挠性电缆2下面的导电部接触。另一方面,通过下臂部11b和基部11e连接形成的上臂部11c,比下臂部11b短,向开口部12方向延伸一点。-->金属盖20利用其上面部27来覆盖接触子11的上臂部11c和外壳10的中板部16的上面附近,并且,从该上面部27再向开口部12方向延伸,到达接触部11a上方位置附近。并且,在向开口部12方向延伸的盖20的前端附近,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具有:连接器主体,具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外壳,该外壳具有开口部并收纳多个接触子;由绝缘材料构成的传动件,被可转动地支承在上述连接器主体上,当上述传动件转动时,被插入到上述开口部内的挠性电缆和上述接触子被该传动件压接而被电连 接,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主体具有金属盖,该金属盖具有:覆盖上述外壳的一部分并抱持该外壳的抱持部,被固定在电路板上的固定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结合承受部,上述传动件具有在转动时与上述结合承受部相结合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结 合部,上述金属盖具有受容部,在上述传动件把上述挠性电缆压接到上述接触子上时,承受其反作用力。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3-6-6 163054/20031、一种连接器,具有:连接器主体,具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外壳,该外壳具有开口部并收纳多个接触子;由绝缘材料构成的传动件,被可转动地支承在上述连接器主体上,当上述传动件转动时,被插入到上述开口部内的挠性电缆和上述接触子被该传动件压接而被电连接,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主体具有金属盖,该金属盖具有:覆盖上述外壳的一部分并抱持该外壳的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青木正义
申请(专利权)人:大宏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