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盖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80703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19:59
在发动机盖锁装置中不使关闭发动机盖时的冲击传递到解除手柄部。该发动机盖锁装置包括:二级闩锁(3),其通过与闩眼(S)卡合,能够将发动机盖保持在半开位置,而且通过伴随着发动机盖的关闭动作而与闩眼(S)抵接而从待机位置向解除方向强制动作;二级杆(5),其能够相对于二级闩锁(3)独立旋转;以及合成树脂制的解除手柄部(4),其与二级杆(5)直接连接。二级杆(5)设为这样的结构:通过解除手柄部(4)的解除操作而从待机位置向解除方向旋转,从而将该旋转传递到二级闩锁(3),使二级闩锁(3)向自闩眼(S)的卡合脱离的解除方向动作而不与二级闩锁(3)的强制动作连动。(3)的强制动作连动。(3)的强制动作连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发动机盖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的发动机盖所使用的发动机盖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通常,发动机盖锁装置安装于汽车的发动机室内的散热器芯支架,包括:初级闩锁,其通过与设于发动机盖的闩眼卡合而将发动机盖约束在全闭位置,该发动机盖以在上下方向上开闭自如的方式枢支承于车身;二级闩锁,其将发动机盖保持在自全闭位置略微打开的半开位置;以及解除手柄部,其在发动机盖的半开位置通过从发动机盖的前端与散热器护栅之间的间隙插入手,能够使二级闩锁解除动作。
[0003]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动机盖锁装置中,设为在合成树脂制的钩杆部连接针对每个车种设定的合成树脂制的解除手柄部而成的结构,该钩杆部能够使用于将发动机盖保持在半开位置的二级闩锁(在对比文献1中是“锁杆”)卡合于闩眼。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2313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8]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动机盖锁装置每当发动机盖关闭时,闩眼都抵接于钩杆部的上表面,钩杆部强有力地向解除方向强制动作,由此引起对钩杆部与解除手柄部的连接部分反复作用冲击,因此连接部分的耐久性存在问题。
[0009]鉴于上述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不使关闭发动机盖时的冲击传递到解除手柄部来使耐久性优异的发动机盖锁装置。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根据本技术,能如下地解决上述问题。r/>[0012]本技术是一种发动机盖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动机盖锁装置包括:基体板,其固定于车身,具有供设于发动机盖的闩眼通过所述发动机盖的关闭动作而进入的闩眼进入槽,该发动机盖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枢支承于所述车身;初级闩锁,其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通过与进入到所述闩眼进入槽的所述闩眼卡合,能够旋转到与所述发动机盖的全闭位置对应的上锁位置;棘轮,其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通过与卡合于所述闩眼的所述初级闩锁卡合,将所述初级闩锁约束在所述上锁位置;二级闩锁,其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通过与所述闩眼卡合,能够将所述发动机盖保持在自所述全闭位置略微打开的半开位置,而且通过伴随着所述发动机盖的关闭动作而与所述闩眼抵接来进行从待机位置向解除方向旋转的强制动作;二级杆,其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能够相对于所述二级闩锁独立旋转;以及合成树脂制的解除手柄部,其与所述二级杆直接连接,所述二级杆通过所述解除手柄部的解除操作而从待机位置向解除方向旋转,从而将该旋转传递到所述二级闩锁,使所述二级闩
锁向自所述闩眼的卡合脱离的解除方向动作而不与所述二级闩锁的所述强制动作连动。
[0013]优选的是,将所述二级闩锁和所述二级杆在相同的轴线上以能够相互独立地旋转的方式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
[0014]优选的是,所述二级杆具有操作输出部,在该二级杆向解除方向旋转时,该操作输出部通过与设于所述二级闩锁的操作输入部抵接而使所述二级闩锁向解除方向旋转。
[0015]优选的是,在所述二级杆的所述操作输出部设置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能够与所述二级闩锁的所述操作输入部抵接。
[0016]优选的是,所述二级杆通过与设于所述基体板的止挡部抵接而停止在待机位置,所述二级闩锁被第2弹簧向待机位置的方向施力,并且在待机位置所述操作输入部与所述弹性构件抵接。
[0017]优选的是,所述解除手柄部通过设于所述二级杆的向前方突出的插入突部插入到设于该解除手柄部自身的前后方向的插入孔而与所述二级杆直接连接。
[0018]技术的效果
[0019]根据本技术,由于关闭发动机盖时的二级闩锁的强制动作不传递到直接连接有解除手柄部的二级杆,因此能够防止二级杆与解除手柄部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破损而谋求提高耐久性。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安装有本技术的发动机盖锁装置的汽车的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21]图2是发动机盖锁装置的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0022]图3是发动机盖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23]图4是发动机盖锁装置的主视图。
[0024]图5是发动机盖锁装置的后视图。
[0025]图6是发动机盖锁装置的右视图。
[0026]图7是初级闩锁功能部处于解锁状态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0027]图8是初级闩锁功能部处于上锁状态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0028]图9是二级闩锁功能部处于待机状态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0029]图10是二级闩锁功能部处于解除状态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0030]图11是二级闩锁强制动作时的二级闩锁功能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0031]图12是图4中的XII-XII线纵剖视图。
[0032]图13是图6中的XIII-XIII线纵剖视放大图。
[0033]图14是用于明示二级杆与解除手柄部的连接部分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
[0035]如图1所示,发动机盖锁装置1安装于汽车V的前部的发动机室内的散热器芯支架(以下称为“车身”),具有通过与设于后述的发动机盖H的前部的闩眼S卡合而将发动机盖H约束在全闭位置的初级闩锁功能和将发动机盖H保持在自全闭位置略微打开的半开位置的二级闩锁功能,前述的发动机盖H的后部以在上下方向上开闭自如的方式枢支承于车身。
[0036]如图2~图6所示,发动机盖锁装置1具备利用省略图示的螺栓固定于车身的金属制的基体板2。在基体板2的前表面枢支承有通过与闩眼S卡合而将发动机盖H保持在半开位置的二级闩锁3和直接连接有在使二级闩锁3解除动作时被操作的解除手柄部4的二级杆5。在基体板2的后表面枢支承有通过与闩眼S卡合能够从图7所示的解锁位置旋转到与发动机盖H的全闭位置对应的图8所示的上锁位置的初级闩锁6、用于对发动机盖H赋予从全闭位置到半开位置的提升力的提升杆7、以及通过与初级闩锁6卡合而将初级闩锁6约束在上锁位置的棘轮8。
[0037]在本实施方式中,发挥二级闩锁功能的二级闩锁功能部构成为包含二级闩锁3、解除手柄部4、二级杆5、以及后述的第2弹簧15。发挥初级闩锁功能的初级闩锁功能部构成为包含初级闩锁6、提升杆7、棘轮8、后述的第1弹簧11、以及提升弹簧13。
[0038]基体板2具有供用于固定于车身的省略图示的螺栓螺纹接合的左右的螺纹接合孔21、21、伴随着发动机盖H的关闭动作能够供闩眼S从上方进入的闩眼进入槽22、以及处于闩眼进入槽22的正下方且通过压花加工而向前方呈圆形形状突出的压花部23。
[0039]首先,主要基于图5、图7、图8说明初级闩锁功能部。其中,图5是后视图,图7、图8是主视图,因此图5的方位与图7、图8的方位左右翻转。
[0040]初级闩锁6利用朝向前后方向的闩锁轴9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发动机盖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动机盖锁装置包括:基体板,其固定于车身,具有供设于发动机盖的闩眼通过所述发动机盖的关闭动作而进入的闩眼进入槽,该发动机盖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枢支承于所述车身;初级闩锁,其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通过与进入到所述闩眼进入槽的所述闩眼卡合,能够旋转到与所述发动机盖的全闭位置对应的上锁位置;棘轮,其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通过与卡合于所述闩眼的所述初级闩锁卡合,将所述初级闩锁约束在所述上锁位置;二级闩锁,其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通过与所述闩眼卡合,能够将所述发动机盖保持在自所述全闭位置略微打开的半开位置,而且通过伴随着所述发动机盖的关闭动作而与所述闩眼抵接来进行从待机位置向解除方向旋转的强制动作;二级杆,其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能够相对于所述二级闩锁独立旋转;以及合成树脂制的解除手柄部,其与所述二级杆直接连接,所述二级杆通过所述解除手柄部的解除操作而从待机位置向解除方向旋转,从而将该旋转传递到所述二级闩锁,使所述二级闩锁向自所述闩眼的卡合脱离的解除方向动作而不与所述二级闩锁的所述强制动作连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盖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二级闩锁和所述二级杆在相同的轴线上以能够相互独立地旋转的方式枢支承于所述基体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盖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杆具有操作输出部,在该二级杆向解除方向旋转时,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久美子宫川正纯
申请(专利权)人: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