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0340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电路基板等上产生翘曲也可以可靠地进行电连接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是将平板状的触头(1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保持在绝缘壳体(10)的触头支承部(10a)上从而作成浮动构造,所述触头(11)的两个梁(11b、11c)能够进行互相接近或远离的二维弹性变形。将触头(11)的接触部(11e)和接触部(11f)的位置配置成上下重合,从而抑制绕支承部(11a)的转矩,用其一个部位保持触头(1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具有多个接点的电路相互连接的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用于LGA封装件的连接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为了将集成电路(IC)等具有阵列状排列的多个接点的电路与形成于基板上的其他电路电连接,对于以往的BGA(球面栅格阵列)封装件,是直接在电路基板上进行焊接。但是,因为担心焊接时的热量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由于更换作业困难,所以采用了LGA(平面栅格阵列)封装件,其不直接在电路基板上焊接而是经由插座型的电连接器连接在基板上。对于夹在这样的LGA封装件和电路基板之间并将它们电连接的电连接器,存在下述问题如果在安装的电路基板等上产生翘曲,则会在接点间产生间隙,从而难以维持可靠的电连接。因此,为了提供可解决这样问题的电连接器,在特许文献1中记载了下述内容与弹簧机构一起配置柔性电路部件,来构成触头。另外,在特许文献2和特许文献3中分别记载了使用C字形状和涡旋形状的具有弹性的触头的情况。另外,在特许文献4中记载了使用具有弹性的悬臂状的触头的情况。特许文献1特开平6-89764号公报(图2、图11)特许文献2特开平5-226043号公报(图2)特许文献3特开平11-154545号公报(图1)特许文献4特开2000-231401号公报(图6、图7)但是,在使用特许文献1所记载的触头的情况下,为了将触头保持在壳体内需要另外配置定位部件,难以高密度地配置触头或实现触头的低高度化。另外,在使用特许文献2及特许文献3所记载的触头的情况下,需要在收纳有触头的壳体的上表面上另外设置盖体,从而难以实现低高度化,而且由于触头本身也形状复杂从而难以形成。进而,在使用特许文献4所记载的触头的情况下,需要以壳体的至少两点支承触头,所以不能减小触头的配置间隔,而且触头的安装作业也很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即使在安装的电路基板等上产生翘曲也可以在LGA封装件和电路基板之间可靠地确保电连接,而且能够实现高密度化·低高度化。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的电连接器备有绝缘壳体,其具有与第一电路对置的第一表面和与第二电路对置的第二表面;触头,其安装在前述绝缘壳体上,在前述第一表面上与前述第一电路的接点接触,在前述第二表面上与前述第二电路的接点接触,将两接点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前述触头利用其一个部位保持在前述绝缘壳体上,以便能够与前述第一接触部和前述第二接触部的位移相应地摆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2的电连接器是在技术方案1的电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前述触头在同一面内具有向前述绝缘壳体安装的安装部、与前述第一电路的接点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与前述第二电路的接点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前述第一接触部和前述第二接触部可以在前述面内弹性位移。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3的电连接器备有绝缘壳体,其具有与第一电路对置的第一表面和与第二电路对置的第二表面;触头,其安装在前述绝缘壳体上,在前述第一表面上与前述第一电路的接点接触,在前述第二表面上与前述第二电路的接点接触,将两接点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前述触头利用其一个部位固定在前述绝缘壳体上从而自立,通过其挠曲和扭曲,与前述第一电路的接点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与前述第二电路的接点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可以弹性位移。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4的电连接器是在技术方案1至3所述的电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前述触头在前述绝缘壳体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俯视时相同的位置上,与前述第一电路的接点及前述第二电路的接点接触。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5的电连接器是在技术方案1至4所述的电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前述触头从前述绝缘壳体的第一表面朝与该第一表面对置的前述第二表面沿一个方向插入,保持在前述绝缘壳体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的电连接器备有绝缘壳体,其具有与第一电路对置的第一表面和与第二电路对置的第二表面;触头,其安装在前述绝缘壳体上,在前述第一表面上与前述第一电路的接点接触,在前述第二表面上与前述第二电路的接点接触,将两接点相互连接;前述触头利用其一个部位保持在前述绝缘壳体上,以便能够与前述第一接触部和前述第二接触部的位移相应地摆动。因此,能够使用形状简单的触头实现浮动构造的电连接器,而且不会妨碍低高度化和高密度化。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2的电连接器是在技术方案1的电连接器中,前述触头在同一面内具有向前述绝缘壳体安装的安装部、与前述第一电路的接点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与前述第二电路的接点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前述第一接触部和前述第二接触部可以在前述面内弹性位移,因此,能够将触头的形状作成易于制造和进行尺寸管理的平板状,可以实现使用该触头的电连接器的进一步的低高度化和接点的高密度化。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3的电连接器备有绝缘壳体,其具有与第一电路对置的第一表面和与第二电路对置的第二表面;触头,其安装在前述绝缘壳体上,在前述第一表面上与前述第一电路的接点接触,在前述第二表面上与前述第二电路的接点接触,将两接点相互连接,前述触头利用其一个部位固定在前述绝缘壳体上从而自立,通过其挠曲和扭曲,与前述第一电路的接点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与前述第二电路的接点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可以弹性位移,因此,可以在不增大连接器的高度的情况下实现接触部的位移量较大的电连接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4的电连接器是在技术方案1至3所述的电连接器中,前述触头在前述绝缘壳体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俯视时相同的位置上,与前述第一电路的接点及前述第二电路的接点接触,因此,在触头上几乎不会产生转矩,不必将触头牢固地固定在壳体上。即,只要将触头保持在壳体上使其不会脱落即可,所以可以将触头可摆动地浮动保持在一个部位上,从而即使在对触头进行固定保持的情况下也可以大幅简化支承部的构成,所以可以高密度地配置触头。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5的电连接器是在技术方案1至4所述的电连接器中,前述触头从前述绝缘壳体的第一表面朝与该第一表面对置的前述第二表面沿一个方向插入,保持在前述绝缘壳体上,因此,可以使将触头向壳体安装的作业容易化。而且,触头就在该状态下保持在壳体上,所以不必配置用于将触头保持在壳体上的盖体等特别的部件,从而也不会妨碍电连接器的低高度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表示安装到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壳体中的触头的形状,图2(a)是俯视图,图2(b)是主视图,图2(c)是右侧视图。图3表示在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壳体中安装有触头的状态,图3(a)表示沿触头收纳槽10d在其中央将壳体10切断所得的截面的一部分,图3(b)表示在图1的A-A位置上沿与触头收纳槽10d正交的方向切断所得的截面的一部分。图4表示图1所示电连接器整体的构成例,图4(a)是顶面图,图4(b)是侧视图,图4(c)是仰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6表示安装到图5所示电连接器的壳体中的触头的形状,图6(a)是俯视图,图6(b)是主视图,图6(c)是右侧视图。图7表示在图5所示电连接器的壳体中安装有触头的状态,图7(a)表示沿触头收纳凹部20d在其中央将壳体20切断所得的截面的一部分,图7(b)表示在图5的B-B位置上沿与触头收纳凹部20d正交的方向切断所得的截面的一部分。图8表示图5所示电连接器整体的构成例,图8(a)是顶面图,图8(b)是侧视图,图8(c)是仰视图。图9是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备有:绝缘壳体,其具有与第一电路对置的第一表面和与第二电路对置的第二表面;触头,其安装在前述绝缘壳体上,在前述第一表面上与前述第一电路的接点接触,在前述第二表面上与前述第二电路的接点接触,将两接点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 前述触头利用其一个部位保持在前述绝缘壳体上,以便能够与前述第一接触部和前述第二接触部的位移相应地摆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井浩史桥本信一
申请(专利权)人: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