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耦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9580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连接器耦合结构,其包括带有外壳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在第二连接器外壳的内表面的前端侧形成隆起部分。当第一和第二连接器耦合时,所述隆起部分接触第一连接器外壳的外表面,使得在第一连接器外壳的外表面与第二连接器外壳的一个内表面部分之间形成间隙。一内壳可滑动地容置在其中一个连接器外壳中。内壳的一侧上形成一突起部分,且在上述的其中一个连接器外壳上形成具有勾爪的开槽件,以与突起部分可释放地接合。当两个连接器的多个端子和多个端子插入孔彼此连接时,内壳滑动而使得勾爪和突起部分的接合被释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符合本专利技术的设备、系统和方法涉及一种用于耦合连接器的连接器耦合结构(connector coupling structure),其中,所述耦合连接器用于连接线束与诸如机动车辆的音频设备和车用仪表等的配件。
技术介绍
在连接器耦合结构的传统示例中,其中音频设备安装在机动车辆的仪表板上,线束从电源延伸到该仪表板,并且线束的末端连接于内连接器,该内连接器又耦合到设置在音频设备背面的外连接器上。外连接器和内连接器的耦合操作在仪表板的背面进行。在完成耦合操作后,进行下一操作,即,将音频设备固定到仪表板上。如上所述,此类传统结构不可避免地包括两步操作,因而工作效率降低。而且,产生了音频设备安装后由于线束裕度所导致的线束松弛而产生异常噪声的问题。因此,已经开发了一些结构,其中,外连接器和内连接器之间的位置偏离由连接器自身吸收,以增强其装配性能并且实现连接器间方便可靠的连接。其中一种结构由内连接器和外连接器构成。内连接器包括外壳、使外壳能够滑动的引导件、设置在该引导件上的第一柱状突起、和设置在该外壳上的第二柱状突起。外连接器包括用于外连接器的外壳、杆、用于内连接器的端子和用于外连接器的端子——二者都设置在用于外连接器的外壳上、以及用于引导上述第一柱状突起和第二柱状突起的导槽。通过将导槽内的第一柱状突起作为作用点,将第二柱状突起作为动力点,并将用于内连接器的外壳沿相对于与外连接器连接的方向移动,将两个外壳耦合(请参见日本专利申请,首次公开号2000-215944(第4页,图3))。上述官方公开文献公开了一种外连接器,其设置有两个彼此对称设置的U形杆,每个杆由彼此平行延伸的板部构成,各个杆的板部在每个板部的一端侧耦合到所述外连接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而在每个板部的另一端侧彼此连接。沿着形成于各个杆上的杆槽引导第一柱状突起和第二柱状突起,从而两个连接器彼此耦合。这些功能与凸轮类似的杆在结构上是重要的。在传统的结构中,这样的凸轮或杆为基本部件,因此,要组装很多部件,从而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此外,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因为这样的凸轮或杆基本上都较大,模块设计时的自由度低。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上述情形,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连接器耦合结构,该结构不需要上述传统的杆且尺寸较小并且制造成本低,还使得可以在X、Y和Z三方向上能够进行三维调整,从而增加了模块设计时的自由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耦合结构,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其包括外壳和多个端子插入孔;第二连接器,其包括外壳和多个端子,所述端子可连接到与其相应的端子插入孔中;隆起部分,其形成于第二连接器外壳的内表面的前端侧,其中,当第一和第二连接器耦合时,所述隆起部分接触第一连接器外壳的外表面,使得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的内表面的隆起部分之外的部分之间形成一个间隙;内壳,其可滑动地容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和第二连接器外壳其中之一的连接器外壳中,且包括多个端子插入孔和多个端子其中一种;突起部分,其形成于所述内壳的一侧;以及,开槽件,其形成于上述的第一连接器外壳和第二连接器外壳其中之一的连接器外壳上,且包括一个可与所述突起部分可释放地接合的勾爪;其中,当所述多个端子和所述多个端子插入孔彼此连接时,所述内壳是滑动而使所述勾爪和突起部分的接合释放。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器是内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是外连接器。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内壳包括多个端子插入孔并且可滑动地容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中。更进一步,优选地,当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外壳穿过面板的开口安装到该面板上时,该外壳包括外壳本体部分,其未穿过该面板的开口而是与该面板的一个表面接合;以及,多个弹性件,其可弹性变形而穿过所述开口并与所述面板的另一表面弹性地接合。仍然进一步,优选地,当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外壳穿过面板的开口安装到该面板上时,该外壳包括外壳本体部分,其未穿过该面板的开口而是与该面板的一个表面接合;以及,多个弹性件,其可弹性变形而穿过所述开口并与所述面板的另一表面弹性地接合。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连接器耦合结构,其不需要具有这样的传统笨重的凸轮构件且尺寸较小并且可低成本地制造,还能有效地吸收配合方向上的误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耦合结构,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其包括外壳和多个端子插入孔;第二连接器,其包括外壳和多个端子,所述端子可连接到与其相应的端子插入孔中;内壳,其可滑动地容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和第二连接器外壳其中之一的连接器外壳中,且包括多个端子插入孔和多个端子的其中一种;U形弹性件,其设置在所述内壳的一侧;肋部,其设置在上述第一连接器外壳和第二连接器外壳其中之一的连接器外壳上,且与所述U形弹性件可释放地接合,其中,当该肋部与所述U形弹性件接合时,所述内壳在上述第一连接器外壳和第二连接器外壳其中之一的连接器外壳中的滑动运动停止;通道,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和第二连接器外壳中的另一个连接器外壳的一侧上,且引导所述肋部和U形弹性件的运动;以及,偏斜许可口,其设置在所述通道的中途并容置所述U形弹性件的可弹性变形的部分;其中,当已经在中途容置所述内壳的上述第一连接器外壳和第二连接器外壳其中之一的连接器外壳和上述另一个连接器外壳彼此配合时,所述内壳的U形弹性件以如下方式到达对应于所述偏斜许可口的位置,即,所述偏斜许可口使所述U形弹性件张开而释放所述肋部的接合,使得两个连接器外壳的配合程度增强。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器是内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是外连接器。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内壳包括多个端子插入孔并且可滑动地容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中。更进一步,优选地,当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外壳穿过面板的开口安装到该面板上时,该外壳包括外壳本体部分,其未穿过该面板的开口但与该面板的一个表面接合;以及,多个弹性件,其可弹性变形而穿过所述开口且与所述面板的另一表面弹性地接合。仍然进一步,优选地,当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外壳穿过面板的开口安装到该面板上时,该外壳包括外壳本体部分,其未穿过该面板的开口但与该面板的一个表面接合;以及,多个弹性件,其可弹性变形而穿过所述开口并与所述面板的另一表面弹性地接合。考虑下文中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特别是结合附图时,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更进一步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其中,在不同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用来表示相似的部件。附图说明通过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示例性的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其中图1为示出从面板后侧观察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耦合之前的面板的立体图。图2为示出从面板前侧观察与该连接器耦合之前的面板的立体图。图3为示出耦合状态的立体图。图4为示意性示出连接器耦合之前的截面图。图5为示意性示出一个外壳插入到另一外壳中的初始状态的截面图。图6为示意性示出插入的中间阶段的截面图。图7为示意性示出取消临时固定的截面图。图8为示意性示出耦合状态的截面图。图9为示出从面板背面观察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耦合之前的面板的立体图。图10为示出从面板前面观察与连接器耦合之前的面板的立体图。图11为示意性示出连接器耦合之前的截面图。图12为示出一个外壳插入到另一外壳中的初始状态的截面图。图13为示出插入的中间阶段的截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耦合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器,其包括外壳和多个端子插入孔;第二连接器,其包括外壳和多个端子,所述端子可连接到所述多个端子插入孔中;隆起部分,其形成于第二连接器的外壳的内表面的前端侧,其中,当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器耦合时,所述隆起部分接触第一连接器的外壳的外表面,使得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外壳内表面的除隆起部分之外的部分之间形成一间隙;内壳,其可滑动地容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和第二连接器外壳的其中之一中,且包括多个端子插入孔和多个端子的其中一种;突起部分,其形成于所述内壳的一侧上;以及开槽件,其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外壳和第二连接器外壳的其中之一上,且包括一个与所述突起部分可释放地接合的勾爪;其中,当所述多个端子和所述多个端子插入孔彼此连接时,所述内壳滑动而使得所述勾爪和突起部分的接合被释放。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出刚久石川茂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藤仓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