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9332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在不增大连接器的情况下容易地调整到规定阻抗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具有与连接对象物的一个面接触的第1接触臂(21c)的多个第1触头(21)、和具有与连接对象物的另一个面接触的第2接触臂(22c)的多个第2触头(22)。多个第1以及第2触头在触头排列方向上交替配置。第1触头具有第1突起(21f),该第1突起从位于基部的前端且位于一侧压入部附近处,沿着第1触头收纳室(13)的轴向延伸。第2触头具有第2突起(22f),该第2突起从位于基部的前端且位于另一侧压入部的附近处,沿着第2触头收纳室(14)的轴向延伸。壳体(10)具有分别与第1以及第2突起的两侧面抵接的孔(13c、14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其具有多个第1触头和多个第2触头,所述第1触头具有和连接对象物的一个面接触的第1接触臂,所述第2触头具有和连接对象物的一个面相反侧的另一个面接触的第2接触臂,第1以及第2触头在触头排列方向上交替配置。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这种连接器,例如,公知的有图10中所示的卡边连接器(参照专利文献1)。图10是现有例的卡边连接器的剖视图。图10中所示的卡边连接器101,是连接在作为连接对象物的卡C上的连接器,包括绝缘性的壳体110,以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有承纳卡C的承纳槽111;多个第1触头120以及第2触头120’,安装在壳体110上。在此,各第1触头120包括呈大致矩形的基部121;从基部121向前方(图10中的右方)延伸的安装腿122;从基部121的下缘延伸的基板连接部123;从基部121的上缘延伸的第1接触臂125。而且,各第1触头120是通过对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的。安装腿122被压入固定在形成于壳体110的安装孔112中。此外,基板连接部123被焊接在设置于电路基板PCB上的导电焊盘上。此外,第1接触臂125,经由从基部121的上缘向前方折曲地延伸的弯曲部124,从该弯曲部124暂时向斜上前方延伸,进而向下方缓慢倾斜着向前方延伸。并且,在第1接触臂125的前端设置有接触突起126,该接触突起126与设置在卡C的上表面(一个面)上的导电焊盘(未图示)接触。另一方面,各第2触头120’与第1触头120同样,包括呈大致矩形的基部121’;从基部121’向前方延伸的安装腿122’;从基部121’的下缘延伸的基板连接部123’;从基部121’的上缘延伸的第2接触臂125’。各第2触头120’是通过对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形成的。安装腿122’被压入固定在形成于壳体110的安装孔112中。此外,基板连接部123’被焊接在设置于电路基板PCB上的导电焊盘上。此外,第2接触臂125’,经由从基部121’的上缘向前方折曲地延伸的弯曲部124’,从该弯曲部124’暂时向斜下前方延伸,进而向上方缓慢倾斜着向前方延伸。在第2接触臂125’的前端设置有接触突起126’,该接触突起126’与设置在卡C的下表面(另一个面)上的导电焊盘(未图示)接触。第1以及第2触头120、120’,在触头排列方向(承纳槽111的长度方向上)交替配置,侧视时第1接触臂125和第2接触臂125’不重合。这样,在触头排列方向上交替配置具有与卡C的上表面接触的第1接触臂125的多个第1触头120、和具有与卡C的下表面接触的第2接触臂125’的多个第2触头120’,从而可使应力分散地施加于保持安装腿122、122’的壳体110上,所以不仅可防止壳体110的损伤,而且还可以防止基板连接部123、123’的焊料部的龟裂。此外,以往还提出了一种高密度连接器,其与图10中所示的卡边连接器101式样不同,通过减少邻接端子间的相对面积,而减小邻接端子间产生的电容,由此使邻接端子间的串扰减少(参照专利文献2)。图11表示现有例的高密度连接器,(A)是表示端子的排列状态的立体图,(B)是从平面侧看到的剖视图。该图11中所示的高密度连接器201包括设置有多列端子收纳孔211的绝缘性壳体210;收纳在壳体210的端子收纳孔211内的多个第1以及第2端子220、221;设置在壳体210的外周以及第1和第2端子220、221的列间的接地板223。设置在壳体210的外周的接地板未图示。在此,各第1端子220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截面コ字形的直线状部220a;从直线状部220a的后壁下缘向外侧延伸、再向下方折曲而成的连接部220b;从直线状部220a的相对侧壁的上缘相对延伸的1对接触片220c。各第1端子220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在直线状部220a的相对侧壁和后壁相接的两棱边上,沿着上下方向按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方孔220d。此外,各第2端子221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截面コ字形的直线状部221a;从直线状部221a的后壁下缘向内侧延伸、再向下方折曲而成的连接部221b;从直线状部221a的相对侧壁的上缘相对延伸的1对接触片221c。各第1端子221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在直线状部221a的两棱边上,沿着上下方向按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方孔221d。而且,如图11(B)所示,第1端子220以及第2端子221以侧视时相对侧壁重合的方式在触头排列方向上交替配置。根据该高密度连接器201,通过适当设定在两种第1端子220以及第2端子221上形成的方孔220d、221d的大小,可减小邻接的第1端子220以及第2端子221之间的相对面积,所以,可降低在邻接端子220、221之间产生的电容,由此可减少邻接端子220、221之间的串扰。专利文献1实开平6-31088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平5-159831号公报但是,图10中所示的卡边连接器101以及图11中所示的高密度连接器201,存在如下问题。即,在图10中所示的卡边连接器201的情况下,沿触头排列方向配置的第1触头120以及第2触头120’,虽然从侧面观察时第1接触臂125和第2接触臂125’不重合,但是在该第1接触臂125和第2接触臂125’以外的区域,例如在基部121、121’、安装腿122、122’的区域内则是重合的。因此,在邻接的第1触头120以及第2触头120’间产生电容耦合,所以例如在邻接的第1触头120以及第2触头120’间的触头间距为0.6mm那样较小的间距时,阻抗会变小,而难以调整到例如100Ω等规定的阻抗。另一方面,在图11中所示的高密度连接器201的情况下,虽然可减小邻接的第1以及第2端子220、221间的相对面积,而能够减小在邻接端子220、221之间产生的电容,但是,由于第1以及第2端子220、221分别具有截面呈コ字形的直线状部220a、221a,从而端子自身较大,不适用于小型、低高度的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因而,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可在不增大连接器的情况下容易地调整到规定的阻抗,在触头排列方向上交替配置有多个第1触头和多个第2触头,所述第1触头具有与连接对象物的一个面接触的第1接触臂,所述第2触头具有与连接对象物的一个面相反侧的另一个面接触的第2接触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连接器,包括绝缘性的壳体,具有呈一列形状的第1以及第2触头收纳室;多个第1触头,收纳在上述第1触头收纳室内,具有与连接对象物的一个面接触的第1接触臂;多个第2触头,收纳在上述第2触头收纳室内,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的一个面相反侧的另一个面接触的第2接触臂;上述第1触头以及第2触头分别通过对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并且具有被焊接到电路基板上的基板连接部,上述多个第1以及第2触头在触头排列方向上交替配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触头包括呈大致矩形的基部;上述第1接触臂,从该基部的前端延伸;上述基板连接部,从上述基部的后端延伸;压入部,设置在上述基部的宽度方向两侧面上,压入固定于上述壳体;第1突起,从位于上述基部的前端且位于一侧压入部附近处,沿着上述第1触头收纳室的轴向延伸,上述第2触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包括:绝缘性的壳体,具有呈一列形状的第1以及第2触头收纳室;多个第1触头,收纳在上述第1触头收纳室内,具有与连接对象物的一个面接触的第1接触臂;多个第2触头,收纳在上述第2触头收纳室内,具有与上述连接对象物的一个面相反侧的另一个面接触的第2接触臂;上述第1触头以及第2触头分别通过对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并且具有被焊接到电路基板上的基板连接部,上述多个第1以及第2触头在触头排列方向上交替配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触头包括:呈大致矩形的基部;上述第1接触臂,从该基部的前端延伸;上述基板连接部,从上述基部的后端延伸;压入部,设置在上述基部的宽度方向两侧面上,压入固定于上述壳体;第1突起,从位于上述基部的前端且位于一侧压入部附近处,沿着上述第1触头收纳室的轴向延伸,上述第2触头包括:呈大致矩形的基部;上述第2接触臂,从该基部的前端延伸,并且在侧面观察时几乎不与上述第1接触臂重合;上述基板连接部,从上述基部的后端延伸;压入部,设置在上述基部的宽度方向两侧面上,压入固定于上述壳体;第2突起,从位于上述基部的前端且位于上述一侧压入部相反侧的另一侧压入部附近处,沿着上述第2触头收纳室的轴向延伸,上述壳体具有分别承纳上述第1以及第2突起、并分别与上述第1以及第2突起的两侧面抵接的孔。...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胜彦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