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化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5673 阅读:2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极化天线,其包括一接地部、一水平极化部和一垂直极化部。水平极化部包括一第一馈入部,第一馈入部的一边缘延伸有一第一收发部,第一馈入部的另一边缘斜向延伸有一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的末端与接地部的一边缘连接,第一收发部与接地部形成一模拟电容。垂直极化部包括一自接地部的一边缘凸伸出来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末端延伸有一第二馈入部,第二馈入部的末端延伸有一第二收发部,第二收发部的一部分与第一收发部呈垂直设置且与接地部形成一模拟电容。通过该两模拟电容可提高天线的增益。(*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极化天线,特别是涉及一种水平和垂直 极化的双极化天线。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双极化天线多采用两对正交的半波振子结构,这种结构 相对简单地实现了两对半波振子的场正交,从而实现双极化。然而,上述双极化天线虽结构简单,但由于仅通过两正交的半 波振子来实现收发功能,所以天线的增益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提 高天线增益的双极化天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双极化天线包括一接地 部、一水平极化部和一垂直极化部。水平极化部包括一第一馈入部, 第一馈入部的一边缘延伸有一第一收发部,第一馈入部的另一边缘 斜向延伸有一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的末端与接地部的一边缘连 接,第一收发部与接地部形成一模拟电容。垂直极化部包括一自接 地部的一边缘凸伸出来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末端延伸有一 第二馈入部,第二馈入部的末端延伸有一第二收发部,第二收发部 的一部分与第一收发部呈垂直设置且与接地部形成一模拟电容。由上所述,本技术双极化天线通过包括第一馈入部、第一 收发部、第一连接部的水平极化部和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馈入部、 第二收发部的垂直极化部及与该水平极化部、垂直极化部连接的接 地部实现收发功能,而且第一收发部、第二收发部的一部分分别与 接地部形成一模拟电容,通过该两模拟电容不仅能增加天.线的频宽,而且能提高天线的增益,从而可提高本技术双极化天线的 收发性能和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双极化天线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IX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所示的双极化天线的俯视图。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第一馈入部10第一馈入点11第一收发部20第一连接部30接地部40第一接地部41第一接地点411凸部412缺口413连地部42第二接地部43第二接地点431开口槽44第二连接部50第二馈入部60馈入区段61第二馈入点611第三连接部62第二收发部70第一区段71第二区段7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 功效,以下举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技术双极化天线包括一前后 向设置的条板状的第一馈入部10,第一馈入部10的后边缘向后延 伸后又向左右两侧延伸形成有一条板状的第一收发部20。第一馈 入部10'的前端设有一第一馈入点11,第一馈入部10的左边缘的 前部向左前方凸伸形成有一条板状的第一连接部30。第一连接部30的前边缘向前延伸的同时左右向延伸形成有一 大致呈矩形板状的第一接地部41;该第一接地部41与第一收发部 20呈平行设置,从而形成一模拟电容。第一接地部41于靠近第一馈入部10处设有一第一接地点411。第一接地部41的前边缘左侧向前凸伸有一凸部412,第一接地部41的后边缘左侧向后也凸伸 有一凸部412。第一接地部41的后边缘和右边缘连接的边角处开 设有一缺口 413,缺口 413为适应本技术双极化天线安装到电 子产品上而设置。第一接地部41的左边缘后部向左凸伸有一连地 部42,连地部42的末端向左延伸的同时向前、后延伸形成有一矩 形板状的第二接地部43,第二接地部43前边缘与位于第一接地部 41前部的凸部412的前边缘平齐,第二接地部43的后边缘与第一 收发部20的后边缘平齐。第一接地部41、第二接地部43和连地 部42组成接地部40并围成两开口槽44。第二接地部43于靠近左 边缘和前边缘的角部处设有一第二接地点431。第二接地部43左边缘的前部向左前方凸伸有一条板状的第二 连接部50。第二连接部50的前边缘向前延伸后又向左延伸形成有 一条板状的馈入区段61,馈入区段61的右端设有一第二馈入点 611,馈入区段61的左边缘向上垂直延伸有一第三连接部62。第 三连接部62和馈入区段61组成第二馈入部60。第三连接部62的 上边缘向左延伸的同时又向前、后延伸形成有一条板状的第一区段 71,第一区段71与第一收发部20呈垂直设置,且第一区段71与 第二接地部43呈平行设置,从而第一区段71与第二接地部43形 成一模拟电容,通过该模拟电容和第一收发部20与第一接地部41 形成的模拟电容不仅可增加本技术双极化天线的频宽,而且可 调节本技术双极化天线的输入阻抗,因而能使双极化天线的输 入阻抗与馈线的特性阻抗匹配以减少回波损耗、提高天线的增益, 从而提高本技术双极化天线的收发性能和效率。第一区段71 的右边缘的后端斜向右后方呈弧形弯折延伸有一第二区段72。第 二区段72与第一区段71组成第二收发部70。其中第三连接部62 可使第二收发部70与本技术双极化天线的其它部分呈阶梯状 布置,从而在电子产品内进行布置时可适应电子产品的内部空间形 状,进而可使本技术双极化天线方便地组装于电子产品上,并 可避免本技术双极化天线出现翘起的现象。第一馈入部10、第一收发部20与第一连接部30构成水平极化部,该水平极化部与接地部40形成一倒置F形天线(Planar, Inverted-F Antenna, PIFA),该倒置F形天线之水平极化部的第 一 馈入部10、第一收发部20、第一连接部30的电气长度之和大致等于 频率为2400MHz电磁波的四分之一波长。第二连接部50、第二馈 入部60与第二收发部70构成垂直极化部,该垂直极化部与接地部 40也形成一倒置F形天线,该倒置F形天线之垂直极化部的第二 连接部50、第二馈入部60及第二收发部70的电气长度之和大致 等于频率为2400MHz电磁波的四分之一波长。接地部40由第一接地部41、第二接地部43和连地部42组成, 这样既可避免因第一接地部41与第二接地部43完全分开而导致水 平极化部与垂直极化部由于接地部太小而造成的效能降低,又可减 少第一接地部41与第二接地部43因完全连接而造成的水平极化部与垂直极化部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可提高本技术双极化天线 的收发性能。本技术双极化天线工作时,水平极化部的第一馈入部10、 第一收发部20、第一连接部30与频率为2400 2500MHz的电磁波 谐振而收发无线区域网络协议(Wireless Fidelity,简称WIFI)对应 的水平极化电磁波讯号。垂直极化部的第二连接部50、第二馈入 部60、第二收发部70与频率为2400~2500MHz电磁波谐振而收发 无线区域网络协议所对应的垂直极化电磁波讯号。从而水平极化部 与垂直极化部可形成互补,提高本技术双极化天线的增益。由上所述,本技术双极化天线通过包括第一馈入部10、 第一收发部20、第一连接部30的水平极化部和包括第二连接部50、 第二馈入部60、第二收发部70的垂直极化部分别与接地部40形 成的倒置F形天线实现,可收发无线区域网络协议所对应的 2400 2500Mhz的频带区域的电磁波讯号,且第一收发部20、第二 收发部70的第一区段71分别与接地部40形成一模拟电容,通过 该两模拟电容不仅能增加天线的频宽,而且能提高天线的增益,从 而可提高天线的收发性能和效率。综上所述,本技术双极化天线通过上述揭露的构造,可以 达到所述的功效,且本技术的申请合乎专利的要件,故依法提出申请。然而,以上所揭露者,仅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接地部、一水平极化部和一垂直极化部,该水平极化部包括一第一馈入部,该第一馈入部的一边缘延伸有一第一收发部,该第一馈入部的另一边缘斜向延伸有一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的末端与接地部的一边缘连接,第一收发部与接地部形成一模拟电容;该垂直极化部包括一自接地部的一边缘凸伸出来的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的末端延伸有一第二馈入部,该第二馈入部的末端延伸有一第二收发部,该第二收发部的一部分与第一收发部呈垂直设置且与接地部形成一模拟电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建宏萧岚庸吴裕源
申请(专利权)人: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