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座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9691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电座及车辆,充电座包括充电座壳体、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正极铜排及负极铜排,所述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安装在所述充电座壳体内,所述正极端子的尾端及负极端子的尾端露出所述充电座壳体,所述充电座壳体用于密封固定在配电箱或电控箱的箱体上,所述负极端子的尾端用于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负极铜排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充电座,正极端子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正极铜排、负极端子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负极铜排的连接处电阻约为0.04mΩ,是现有技术的连接方式的1/5。大电流充电时发热量极少,大大提升了充电座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使用寿命。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座及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座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普及以及不断发展,人们对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越来越大,安全隐患也越来越高。充电座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现有的充电座与供电端连接充电时,需将供电端的充电枪头插接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座的充电接口内。此时,供电端的充电枪头内的端子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座的对接端子连接充电时会产生热量,该热量会造成充电座的端子温度上升,充电时存在安全隐患。
[0003]现有的充电座尾部端子与高压电缆采用六方压接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的连接电阻约0.2mΩ左右,在大电流充电时,充电座尾部端子与高压电缆的连接处发热易发生过温现象,严重影响充电座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充电座,充电座尾部端子与高压电缆的连接处发热易发生过温现象的问题,提供一种充电座及车辆。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座,包括充电座壳体、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安装在所述充电座壳体内,所述正极端子的尾端及负极端子的尾端露出所述充电座壳体,所述充电座壳体用于密封固定在配电箱或电控箱的箱体上,所述正极端子的尾端用于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正极铜排固定连接,所述负极端子的尾端用于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负极铜排固定连接。
[0006]可选地,所述正极端子包括正极接口柱及连接在所述正极接口柱的内端的正极连接块,所述正极连接块的上表面为平整表面,用于与所述正极铜排贴附;
[0007]所述负极端子包括负极接口柱及连接在所述负极接口柱的内端的负极连接块,所述负极连接块的上表面为平整表面,用于与所述负极铜排贴附。
[0008]可选地,所述正极连接块及负极连接块裸露。
[0009]可选地,所述正极接口柱及负极接口柱呈空心圆柱状,所述正极连接块及负极连接块为方形块;
[0010]所述正极连接块的截面面积大于正极接口柱的截面面积,所述负极连接块的截面面积大于负极接口柱的截面面积。
[00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座,正极端子的尾端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正极铜排固定连接,负极端子的尾端用于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负极铜排固定连接。正极端子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正极铜排、负极端子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负极铜排的连接处电阻约为0.04mΩ,是现有技术的连接方式的1/5。大电流充电时发热量极少,大大提升了充电座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0012]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配电箱、电控箱及上述的充电
座,所述充电座壳体密封固定在配电箱或电控箱的箱体上,所述正极端子的尾端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正极铜排固定连接,所述负极端子的尾端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负极铜排固定连接。
[0013]所述正极端子包括正极接口柱及连接在所述正极接口柱的内端的正极连接块,所述正极连接块的上表面为平整表面,所述正极铜排贴附在所述正极连接块的上表面;
[0014]所述负极端子包括负极接口柱及连接在所述负极接口柱的内端的负极连接块,所述负极连接块的上表面为平整表面,所述负极铜排贴附在所述负极连接块的上表面。
[0015]可选地,所述正极连接块上设置有呈对角布置的两个第一螺丝孔,所述正极铜排上对应设置有呈对角布置的两个第一通孔,所述正极铜排通过分别穿过两个所述第一通孔并旋紧于两个第一螺丝孔的两个第一螺丝贴合固定在所述正极连接块的上表面;
[0016]所述负极连接块上设置有呈对角布置的两个第二螺丝孔,所述负极铜排上对应设置有呈对角布置的两个第二通孔,所述负极铜排通过分别穿过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并旋紧于两个第二螺丝孔的两个第二螺丝贴合固定在所述负极连接块的上表面。
[0017]可选地,所述正极铜排呈L型,所述正极铜排包括沿垂直于充电枪插入方向延伸的正极第一铜排及沿充电枪插入方向延伸的正极第二铜排,所述正极第一铜排贴合固定在所述正极连接块的上表面,所述正极第二铜排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正极母线连接;
[0018]所述负极铜排包括垂直于充电枪插入方向延伸的负极第一铜排及沿充电枪插入方向延伸的负极第二铜排,所述负极第一铜排贴合固定在所述负极连接块的上表面,所述负极第二铜排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负极母线连接。
[0019]可选地,所述正极第一铜排与负极第一铜排位于同一直线,所述正极第二铜排连接在所述正极第一铜排的远离所述正极端子的一端,所述负极第二铜排连接在所述负极第一铜排的远离所述负极端子的一端。
[0020]可选地,所述正极铜排完全覆盖所述正极连接块的上表面,所述负极铜排完全覆盖所述负极连接块的上表面。
[0021]本申请的车辆具有上述充电座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座的侧视图;
[0023]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座的立体图;
[0024]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座的分解图;
[0025]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座的正极端子的示意图;
[0026]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座的负极端子的示意图。
[0027]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8]1、充电座壳体;11、充电座主体;12、充电座法兰;2、正极端子;21、正极接口柱;22、正极连接块;3、负极端子;31、负极接口柱;32、负极连接块;4、正极铜排;41、正极第一铜排;42、正极第二铜排;5、负极铜排;51、负极第一铜排;52、负极第二铜排;6、第一螺丝;7、第二螺丝;8、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括配电箱、电控箱及充电座。此车辆可以是纯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等需要外接充电的车辆。
[0031]参见图1至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座,包括充电座壳体1、正极端子2及负极端子3,所述正极端子2及负极端子3安装在所述充电座壳体1内,所述正极端子2的尾端(内端)及负极端子3的尾端(内端)露出所述充电座壳体1,所述充电座壳体1用于密封固定在配电箱或电控箱的箱体上,所述正极端子2的尾端用于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正极铜排4固定连接,所述负极端子3的尾端用于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负极铜排5固定连接。
[0032]正极铜排4及负极铜排5为配电箱或电控箱的一部分。例如,在对应于配电箱时,正极铜排4与配电箱的正极母线连接,负极铜排5与配电箱的负极母线连接。在对应于电控箱时,正极铜排4与电控箱的正极母线连接,负极铜排5与电控箱的负极母线连接。
[003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端子2包括正极接口柱21及连接在所述正极接口柱21的内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座壳体、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安装在所述充电座壳体内,所述正极端子的尾端及负极端子的尾端露出所述充电座壳体,所述充电座壳体用于密封固定在配电箱或电控箱的箱体上,所述正极端子的尾端用于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正极铜排固定连接,所述负极端子的尾端用于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负极铜排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端子包括正极接口柱及连接在所述正极接口柱的内端的正极连接块,所述正极连接块的上表面为平整表面,用于与所述正极铜排贴附;所述负极端子包括负极接口柱及连接在所述负极接口柱的内端的负极连接块,所述负极连接块的上表面为平整表面,用于与所述负极铜排贴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连接块及负极连接块裸露。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接口柱及负极接口柱呈空心圆柱状,所述正极连接块及负极连接块为方形块;所述正极连接块的截面面积大于正极接口柱的截面面积,所述负极连接块的截面面积大于负极接口柱的截面面积。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电箱、电控箱及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座,所述充电座壳体密封固定在配电箱或电控箱的箱体上,所述正极端子的尾端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正极铜排固定连接,所述负极端子的尾端与配电箱或电控箱的负极铜排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端子包括正极接口柱及连接在所述正极接口柱的内端的正极连接块,所述正极连接块的上表面为平整表面,所述正极铜排贴附在所述正极连接块的上表面;所述负极端子包括负极接口柱及连接在所述负极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朝辉马爱国李振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