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式微混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71401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25
本申请涉及微混合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管式微混合器。该管式微混合器包括混料管、导料件、第一进料部、第二进料部及混料件;混料管具备第一容腔、第二容腔以及出料口,第一容腔及第二容腔沿混料管的轴向设置且连通,出料口与第二容腔连通;导料件容置于第一容腔,导料件与第一容腔的内壁具备间隙,并与第一容腔的内壁围合成环形流道;第一进料部及第二进料部均与环形流道连通;混料件容置于第二容腔,混料件将第二容腔分隔为多个混料子腔体,任意两个相邻的混料子腔体均连通,且靠近第一容腔的多个混料子腔体均与环形流道连通。该管式微混合器能够强化物料的混合效果,并能够提高设备的通量。够提高设备的通量。够提高设备的通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式微混合器


[0001]本申请涉及微混合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管式微混合器。

技术介绍

[0002]微混合器是进行化工微反应过程的重要混合设备,也称微混合器。微混合器具有以下几点几何特性:狭窄规整的微通道、非常小的反应空间以及非常大的比表面积等,这都是与常规大混合器完全不同的。
[0003]微混合器及其他微通道设备的通道特征尺寸(当量直径)数量级是微米。微混合器的微型化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尺寸上,更重要的是其微型化的几何特性决定了微混合器内流体的传递特性和宏观流动特性,并进一步导致它温度控制好、混合器体积小、转化率以及安全性能好等一系列超越常规尺度混合器的独特优越性。因此微混合器在化学动力学研究和工艺开发、化学合成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0004]然而,传统微混合器受微通道尺寸限制,单位时间内设备处理量低,为了提高生产率,一般采用多个微混合器并联的方式,但是这会显著增加设备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管式微混合器,以改善上述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具体是这样的:
[0007]一种管式微混合器,包括混料管、导料件、第一进料部、第二进料部及混料件;
[0008]混料管具备第一容腔、第二容腔以及出料口,第一容腔及第二容腔沿混料管的轴向设置且连通,出料口与第二容腔连通;
[0009]导料件容置于第一容腔,导料件与第一容腔的内壁具备间隙,并与第一容腔的内壁围合成环形流道;第一进料部及第二进料部均与环形流道连通;
[0010]混料件容置于第二容腔,混料件将第二容腔分隔为多个混料子腔体,任意两个相邻的混料子腔体均连通,且靠近第一容腔的多个混料子腔体均与环形流道连通。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导料件具备容料腔以及多个导流通道,多个导流通道绕导料件的轴线设置,且将容料腔与环形流道连通;
[0012]第一进料部与容料腔连通。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导料件包括分布筛网,沿分布筛网的轴线,分布筛网的一端与混料件抵接,分布筛网的另一端与第一进料部连通。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进料部包括内管,内管的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一容腔;
[0015]内管容置于第一容腔的一端与分布筛网连通,内管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料口。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管式微混合器还包括第一连接管及第二连接管;
[0017]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内管容置于第一容腔的一端及分布筛网的一端连接,并将内管与分布筛网连通;
[0018]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分布筛网的另一端及混料件连接,以将分布筛网的另一端阻断。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内管包括第一分段及第二分段,第一分段的部分容置于第一容腔,且第一分段的外径小于第一容腔的内径;
[0020]第一分段与第二分段的连接处位于混料管外,且与混料管的端部间隔,以使得第一容腔背离第二容腔的一端敞开,从而形成与环形流道连通的环形导流口;
[0021]第二进料部与环形导流口连通。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进料部包括外套管,外套管设置有第二进料口;
[0023]外套管包覆于环形导流口,且第二进料口与环形导流口连通。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外套管为三通管件,三通管件包括两两连通的第一分部、第二分部及第三分部;
[0025]第一分部套设于混料管,第二分部套设于内管;第二进料口设置于第三分部;
[0026]环形导流口位于第一分部、第二分部及第三分部的交汇处。
[002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混料件包括容置于第二容腔的芯柱以及混料网;
[0028]芯柱与第二容腔的内壁间隙配合,混料网套设于芯柱并与第二容腔的内周壁抵接;
[0029]混料网将芯柱与第二容腔的内壁间的间隙空间分隔为多个混料子腔体。
[003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混料网包括绕芯柱的轴线设置的金属丝网。
[003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2]该管式微混合器包括混料管、导料件、第一进料部、第二进料部及混料件;混料管具备第一容腔、第二容腔以及出料口,第一容腔及第二容腔沿混料管的轴向设置且连通,出料口与第二容腔连通;导料件容置于第一容腔,导料件与第一容腔的内壁具备间隙,并与第一容腔的内壁围合成环形流道;第一进料部及第二进料部均与环形流道连通;混料件容置于第二容腔,混料件将第二容腔分隔为多个混料子腔体,任意两个相邻的混料子腔体均连通,且靠近第一容腔的多个混料子腔体均与环形流道连通。
[0033]该管式微混合器通过将导料件及混料件内置于混料管内,从而能够通过导流件在混料管内形成环形流道,并通过混料件形成多个混料子腔体;而且由于第一进料部及第二进料部均与环形流道连通,进而能够使得第一进料部及第二进料部输入至环形流道内的至少两种物料在环形流道内进行第一道混合,并在由第一容腔向第二容腔中流动是,在多个混料子腔体进行第二道混合,进而能够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强化物料的混合效果,并提高设备的通量。
附图说明
[00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35]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管式微混合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管式微混合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管式微混合器第二视角的剖视图;
[0038]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管式微混合器第三视角的剖视图;
[0039]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混料管与第一进料部的连接示意图;
[0040]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混料管与第一进料部的剖视图;
[0041]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混料管与第一进料部的局部剖视图;
[0042]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混料管的局部剖视图。
[0043]图标:100

管式微混合器;110

混料管;120

导料件;130

第一进料部;140

第二进料部;150

混料件;111

第一容腔;112

第二容腔;113

出料口;114

环形流道;121

容料腔;122

分布筛网;151

芯柱;152

混料网;131

内管;132

第一进料口;161

第一连接管;162

第二连接管;133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式微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式微混合器包括混料管、导料件、第一进料部、第二进料部及混料件;所述混料管具备第一容腔、第二容腔以及出料口,所述第一容腔及所述第二容腔沿所述混料管的轴向设置且连通,所述出料口与所述第二容腔连通;所述导料件容置于所述第一容腔,所述导料件与所述第一容腔的内壁具备间隙,并与所述第一容腔的内壁围合成环形流道;所述第一进料部及所述第二进料部均与所述环形流道连通;所述混料件容置于所述第二容腔,所述混料件将所述第二容腔分隔为多个混料子腔体,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混料子腔体均连通,且靠近所述第一容腔的多个所述混料子腔体均与所述环形流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微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料件具备容料腔以及多个导流通道,多个所述导流通道绕所述导料件的轴线设置,且将所述容料腔与所述环形流道连通;所述第一进料部与所述容料腔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式微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料件包括分布筛网,沿所述分布筛网的轴线,所述分布筛网的一端与所述混料件抵接,所述分布筛网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料部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式微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料部包括内管,所述内管的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一容腔;所述内管容置于所述第一容腔的一端与所述分布筛网连通,所述内管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料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式微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式微混合器还包括第一连接管及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管容置于所述第一容腔的一端及所述分布筛网的一端连接,并将所述内管与所述分布筛网连通;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连成赵子博王宇孙文强陈桂霞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