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堵塞的合成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3890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堵塞的合成反应釜,涉及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包括釜体、搅拌桨、搅拌电机,所述搅拌桨、搅拌电机动力连接,所述釜体顶部设有进料口,所述釜体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釜体的底部侧面,所述釜体的底部中央设有刮除装置,所述刮除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刮底桨,所述驱动电机、刮底桨动力连接,所述刮底桨、搅拌桨的转动方向相反,所述刮底桨的叶片下缘与所述釜体的底部间隙不大于5mm,所述刮底桨的叶片下缘为塑料或橡胶材质,所述刮底桨的叶片与桨轴的夹角介于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堵塞的合成反应釜


[0001]本技术涉及化工设备
,具体为一种防堵塞的合成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反应釜是一种常用的化工生产设备,具有搅拌、加热、保温、保压等功能,常用于液体化工品的生产。
[0003]聚丙烯酰胺(PAM)是丙烯酰胺均聚物或与其他单体共聚而得聚合物的统称,是水溶性高分子中应用最广泛的品种之一,由于聚丙烯酰胺结构单元中含有酰胺基、易形成氢键,使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很高的化学活性,易通过接枝或交联得到支链或网状结构的多种改性物,在石油开采、水处理、纺织、造纸、选矿、医药、农业等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0004]使用反应釜进行聚丙烯酰胺等产品的合成时,由于产品分子量大、密度高,合成反应产生的产品很容易沉积在反应釜的底部,导致出料口堵塞,且清洗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堵塞的合成反应釜,能够有效防止反应釜底部出现沉积,避免出料口堵塞。
[0006]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防堵塞的合成反应釜,包括釜体、搅拌桨、搅拌电机,所述搅拌桨、搅拌电机动力连接,所述釜体顶部设有进料口,所述釜体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釜体的底部侧面,所述釜体的底部中央设有刮除装置,所述刮除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刮底桨,所述驱动电机、刮底桨动力连接,所述刮底桨、搅拌桨的转动方向相反。
[0008]优选的,所述刮底桨的叶片下缘与所述釜体的底部间隙不大于5mm。
[0009]优选的,所述刮底桨的叶片下缘为塑料或橡胶材质。
[0010]优选的,所述刮底桨的叶片与桨轴的夹角介于0
°
~60
°

[0011]优选的,所述釜体的下部设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在所述釜体的底部、中部设有开口。
[0012]优选的,所述导流管设有1~6根,每根所述导流管在所述釜体中部的开口数量为1~3个,所述导流管在所述釜体上的开口沿竖直方向排布。
[0013]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通过在釜体底部设置刮底桨,利用桨叶的下缘刮除沉积在釜体底部表面的物料,防止合成产物在釜体底部发生沉积,桨叶的下缘将沉积物刮起的同时,桨叶在釜体底部形成与搅拌桨转动方向相反的流体,与搅拌桨带动的流体相遇后产生强烈碰撞,使釜体底部的流体处于湍流状态,从而使被刮起的沉积物与釜体中上部的物料充分混合,进一步阻止合成产品发生沉降;
[0015](2)通过在釜体的下部设置导流管,当刮底桨转动时,在导流管的下部开口处产生低压区,使釜体中部的密度较低的液体通过导流管进入釜体底部,起到稀释作用,可减少合
成产品的沉积,并使釜体内部的物料密度分布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主视结构图。
[0018]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刮底桨立体图。
[0020]图中标记:1、釜体;2、搅拌桨;3、搅拌电机;4、进料口;5、出料口;6、驱动电机;7、刮底桨;8、导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2]实施例1
[0023]如图1~3所示,一种防堵塞的合成反应釜,包括釜体1、搅拌桨2、搅拌电机3,搅拌电机3选用BLD13型防爆搅拌电机,搅拌桨2、搅拌电机3动力连接,用于搅拌釜体1内的物料,釜体1顶部设有进料口4,釜体1底部设有出料口5,出料口5位于釜体1的底部侧面,釜体1的底部中央设有刮除装置,刮除装置包括驱动电机6、刮底桨7,驱动电机6、刮底桨7动力连接,刮底桨7、搅拌桨2的转动方向相反,刮底桨7的叶片下缘为塑料或橡胶材质,且叶片下缘与釜体1的底部间隙为5mm,以使刮底桨7的叶片能够刮除釜体1底部的沉积物,并避免刮底桨7的叶片发生振动时撞击到釜体1,刮底桨7的叶片与桨轴的夹角为0
°
,能够产生较大的推力并搅动釜体1底部的物料。
[0024]如图2、图3所示,釜体1的下部设有导流管8,导流管8埋设在釜体1的内壁里,导流管8在釜体1的底部、中部设有开口,使釜体1底部、中部通过导流管8进行连通,导流管8共设有6根,每根导流管8在釜体1中部的开口数量为1个,导流管8在釜体1上的开口沿竖直方向排布。
[0025]工作原理:在投料时启动搅拌电机3,投料结束后或开始反应后打开刮除装置的驱动电机6,使搅拌桨2与刮底桨7反向旋转,使釜体1底部的物料与中上部的物料运动方向相反,从而产生剧烈碰撞,使釜体1底部的物料与中上部的物料不断混合,以阻止合成产物发生沉降作用,刮底桨7的叶片与釜体1底部的间隙极小,一方面刮底桨7桨叶转动时可防止釜体1底部发生物料沉积,另一方面刮底桨7的叶片下缘可持续对釜底进行清理,将已经发生沉积的物料进行刮除,刮底桨7的叶片经过导流管8的开口时,由于导流管8开口外部的流体流动速度极快,使导流管8的开口内外侧产生压力差,使导流管8内部的液体向釜底流动,并不断将釜体中部的液体吸入导流管8,从而使釜体1中上部和底部的物料不断发生交换。
[0026]实施例2
[0027]一种防堵塞的合成反应釜,包括釜体1、搅拌桨2、搅拌电机3,搅拌电机3选用BLD13型防爆搅拌电机,搅拌桨2、搅拌电机3动力连接,用于搅拌釜体1内的物料,釜体1顶部设有进料口4,釜体1底部设有出料口5,出料口5位于釜体1的底部侧面,釜体1的底部中央设有刮
除装置,刮除装置包括驱动电机6、刮底桨7,驱动电机6、刮底桨7动力连接,刮底桨7、搅拌桨2的转动方向相反,刮底桨7的叶片下缘为塑料或橡胶材质,且叶片下缘与釜体1的底部间隙为1mm,以使刮底桨7的叶片能够充分刮除釜体1底部的沉积物,如图4所示,刮底桨7的叶片与桨轴的夹角为60
°
,以减小刮底桨7转动时的阻力,并使刮底桨7的叶片刮起的沉积物沿着叶片表面向斜向上的方向移动,使沉积物与釜体1内的液体充分混合。
[0028]釜体1的下部设有1根导流管8,导流管8埋设在釜体1的内壁里,导流管8在釜体1的底部、中部设有开口,使釜体1底部、中部通过导流管8进行连通,导流管8在釜体1中部的开口数量为3个并沿竖直方向排布。
[002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堵塞的合成反应釜,包括釜体(1)、搅拌桨(2)、搅拌电机(3),所述搅拌桨(2)、搅拌电机(3)动力连接,所述釜体(1)顶部设有进料口(4),所述釜体(1)底部设有出料口(5),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5)位于所述釜体(1)的底部侧面,所述釜体(1)的底部中央设有刮除装置,所述刮除装置包括驱动电机(6)、刮底桨(7),所述驱动电机(6)、刮底桨(7)动力连接,所述刮底桨(7)、搅拌桨(2)的转动方向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堵塞的合成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刮底桨(7)的叶片下缘与所述釜体(1)的底部间隙不大于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堵塞的合成反应釜,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红章魏彦强赵志鹏魏金秀王琳琼王奕霖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昌祥弘精细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