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慢性创面修复的可溶性双层载药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63766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用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慢性创面修复的可溶性双层载药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双层载药微针贴片包括含有聚合物基质材料的尖端,以及含有抗菌抗炎类药物的背衬层,所述尖端和所述背衬层一体连接,组成双层载药的贴片微针,通过背衬层和针尖尖端部分具有不同溶解速度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分别参与调解创面愈合的验证和增殖阶段,在炎症期实现抗菌、抗炎,在增殖期诱导血管生成、促进上皮细胞分化,从而加速创面愈合的过程。程。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慢性创面修复的可溶性双层载药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用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慢性创面修复的可溶性双层载药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伤口愈合的过程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止血阶段,炎症阶段,增殖阶段,重塑阶段。但是慢性伤口愈合过程十分缓慢,部分原因是在创面部位出现感染和缺乏功能生长因子导致。目前创面修复主要以清创止血、镇静止痛、手术缝合等方式为主,而这些现有的修复方法无法对创面愈合的不同阶段进行调节,只能干预某一特定的阶段,达不到理想的加速创面愈合的效果。
[0003]微针疗法是一种微创、无痛和高效的透皮疗法,可以在皮肤内形成大量的微孔道,因此广泛应用于透皮给药。微针是为最小的小型化针,可以穿透表皮达到真皮层,但不会触及血管和神经元,因此可以以微创无痛的方式将各类大小分子药物递送到皮肤。在创面修复中,微针疗法通过透皮给药能够提高药物的利用度,以及敷料与创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更好地发挥修复效果。但微针的结构设计多为一体式结构,一般只在针尖装载药物,药物装载率低且无法实现多功能治疗的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提高药物装载率,并且可以对创面愈合的不同阶段进行调节的微针贴片,用于加速慢性创面愈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上述现有微针疗法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慢性创面修复的可溶性双层载药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制备衬底和针尖部分具有不同溶解速度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分别参与调节创面愈合的炎症和增殖阶段,在炎症期实现抗菌,抗炎,在增殖期诱导血管生成、促进上皮细胞分化,从而加速创面愈合的过程。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慢性创面修复的可溶性双层载药微针贴片,包括含有聚合物基质材料的尖端,以及含有抗菌抗炎类药物的背衬层,所述尖端和所述背衬层一体连接,组成双层载药的贴片微针。
[0006]优选的,所述聚合物基质材料采用溶解速度较快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具体是羧甲基壳聚糖、明胶、胶原、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海藻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用以获得较慢的促进组织修复和增殖类药物的释放速度,如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的释放速度,使得针尖部位装载需要缓慢释放、能够长期对病理环境进行调解的药物。
[0007]优选的,所述尖端还含有促进组织修复和增殖类药物,以促进创伤面的组织修复和增殖。
[0008]优选的,所述促进组织修复和增殖类药物包括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

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表皮生长因子(EGF)、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生长因子(GM

CS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
子(VEGF)中的一种。上述多种生长因子均具有促进创伤或创面的组织修复和增殖的效果。
[0009]羧甲基壳聚糖作为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溶解型材料,用以获得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一定的释放速率;羧甲基壳聚糖易溶于水,同时还具有更突出的抗真菌活性和一定的愈合因子,即羧甲基壳聚糖表现出抗菌效果、无刺激性和良好的流动性,可通过调节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对创伤的愈合产生作用。羧甲基壳聚糖的上述特性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

EGF)提供了稳定的平台,以恒定的方式释放rh

EGF。明胶的加入可以更好地增加微针的力学性能,同时明胶与羧甲基壳聚糖的混合会使针尖的融化时间增长,实现药物更长时间的释放,微针针尖的融化可以将包封在其中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释放出来,对创面愈合的增值阶段进行调节。其他聚合物基质具有和羧甲基壳聚糖相近的技术效果。
[0010]优选的,所述抗菌抗炎类药物包括盐酸四环素、环丙沙星(喹诺酮类)、地塞米松、姜黄素、虫草素、庆大霉素中的一种,以使背衬层的抗菌抗炎类药物长时间的释放,起到长效消炎抗菌的效果。
[0011]优选的,所述背衬层含有缓释基质材料,缓释基质材料采用溶解速度较慢的水溶性及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以获得速度较快的药物溶解速率,使得背衬层能够装载需要快速释放的药物,以对早期的病理环境进行调节和改变。
[0012]优选的,所述缓释基质材料是透明质酸、聚乙烯醇、聚乳酸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透明质酸作为一种具有优良凝胶特性、生物相容性和保水能力的天然多糖,能够促进血管生成和皮肤再生,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透明质酸作为伤口敷料和药物缓释剂。透明质酸的分子量为10~100Kda。
[00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慢性创面修复的可溶性双层载药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0014]S1、尖端溶液制备:将聚合物基质材料加入去离子水中充分溶解混合,制得尖端缓释物质混合液;再用超纯水将促进组织修复和增殖类药物溶解,并加入到尖端缓释物质混合液中混合均匀,制得尖端溶液;其中,促进组织修复和增殖类药物的份数以微克计,聚合物基质材料以克计,去离子水和超纯水以毫升计;
[0015]S2、背衬层溶液制备:将和2~8份抗菌抗炎类药物加入到4体积去离子水中混合均匀,制得背衬层溶液;其中,抗菌抗炎类药物以微克计,透明质酸以克计,去离子水以毫升计;
[0016]S3、尖端固化:将所述尖端溶液加入到微针PDMS模板中,并使用高速离心机以2000~5000r/min的转速离心3~8min,使尖端溶液充分填充微针PDMS模板的空腔,然后用刮板刮去多余的尖端溶液,只留下微针PDMS模板空腔中的溶液,接着在室温进行固化尖端1min,得到固化的尖端;
[0017]S4、背衬层固化:在固化后的尖端溶液上部加入背衬层溶液,以完全覆盖尖端,同样在2000~5000r/min的转速下离心3~8min以除去气泡,并在35~40℃下干燥72h,优选37℃进行干燥;最后脱模得到用于慢性创面修复的可溶性双层载药微针贴片。
[0018]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的聚合物基质材料为1~10份明胶和5~50份其他组份;所述步骤S2中的缓释基质材料为8~40份。
[0019]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的聚合物基质材料包括5~50份羧甲基壳聚糖和1~10份明胶。
[0020]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的缓释基质材料包括8~40份透明质酸。
[0021]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2]1、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慢性创面修复的可溶性双层载药微针贴片,通过背衬层和针尖尖端部分具有不同溶解速度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分别参与调解创面愈合的验证和增殖阶段,在炎症期实现抗菌、抗炎,在增殖期诱导血管生成、促进上皮细胞分化,从而加速创面愈合的过程;
[0023]2、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慢性创面修复的可溶性双层载药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将微针的尖端和背衬层一体连接,使得微针能够同时以不同速度释放促进组织修复和增殖类药物以及抗菌抗炎类药物,实现对创面愈合的不同阶段进行调节,促进慢性创面加速愈合。
附图说明
[00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慢性创面修复的可溶性双层载药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含有聚合物基质材料的尖端,以及含有抗菌抗炎类药物的背衬层,所述尖端和所述背衬层一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慢性创面修复的可溶性双层载药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基质材料是羧甲基壳聚糖、明胶、胶原、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海藻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慢性创面修复的可溶性双层载药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尖端还含有促进组织修复和增殖类药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慢性创面修复的可溶性双层载药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促进组织修复和增殖类药物包括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

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表皮生长因子(EGF)、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生长因子(GM

CS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中的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用于慢性创面修复的可溶性双层载药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衬层还含有缓释基质材料。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慢性创面修复的可溶性双层载药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基质材料是透明质酸、聚乙烯醇、聚乳酸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所述透明质酸的分子量为10~100Kda。7.用于慢性创面修复的可溶性双层载药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星羽刘伟翁杰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