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混凝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1995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混凝沉淀池,主要内容为:所述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将池体内分割成三部分,池体位于第一分隔板左侧区域为前置沉淀区,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组成的区域为混凝加药区,池体内位于第一分隔板右侧和第二分隔板右侧区域为后置沉淀区,左排泥管安装在前置沉淀区内,左中心筒安装在前置沉淀区内,左溢流堰安装在第一分隔板左侧面靠近顶端处,右排泥管安装在后置沉淀区内,右中心筒安装在后置沉淀区内,右溢流堰安装在池体内壁右侧面靠近顶面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运行稳定可靠且效率高,经过前置沉淀区的自然沉淀,废水中的污泥和杂质减少,可以有效的节省PAC和PAM的加药量,从而节省运行成本。从而节省运行成本。从而节省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混凝沉淀池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混凝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混凝沉淀池是废水处理中沉淀池的一种。混凝过程是工业用水和生活污水处理中最基本也是极为重要的处理过程,通过向水中投加一些药剂(通常称为混凝剂及助凝剂),使水中难以沉淀的颗粒能互相聚合而形成胶体,然后与水体中的杂质结合形成更大的絮凝体。絮凝体具有强大吸附力,不仅能吸附悬浮物,还能吸附部分细菌和溶解性物质。絮凝体通过吸附,体积增大而下沉。在混凝剂的作用下,使废水中的胶体和细微悬浮物凝聚成絮凝体,然后予以分离除去的水处理法。混凝沉淀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既可以降低原水的浊度、色度等水质的感观指标,又可以去除多种有毒有害污染物。现有混凝沉淀池一般分为混凝和沉淀两个池体,混凝充分后再进入沉淀区进行沉淀分离,需要加的药剂量较大,运行成本较高。另外沉淀后需要利用管道将上层的清液抽取。每次抽取时都需要将抽水管放入池中,十分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公开了一种新型混凝沉淀池,其运行稳定可靠且效率高,经过前置沉淀区的自然沉淀,废水中的污泥和杂质减少,可以有效的节省PAC和PAM的加药量,从而节省运行成本。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混凝沉淀池,包括污泥池进泥管、污泥泵、池体、左排泥管、左中心筒、进水管、左溢流堰、第二分隔板、PAC加药管、PAM加药管、机械搅拌单元、右中心筒、右溢流堰、右排泥管、第一分隔板、前置沉淀区、混凝加药区和后置沉淀区,所述第一分隔板固定安装在池体内,所述第二分隔板固定安装在第一分隔板上,所述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将池体内分割成三部分,所述池体位于第一分隔板左侧区域为前置沉淀区,所述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组成的区域为混凝加药区,所述池体内位于第一分隔板右侧和第二分隔板右侧区域为后置沉淀区,所述左排泥管安装在前置沉淀区内且左排泥管通过管路与污泥泵连接,所述左中心筒安装在前置沉淀区内,所述进水管安装在左中心筒顶面中心处,所述左溢流堰安装在第一分隔板左侧面靠近顶端处,所述PAC加药管和PAM加药管安装在混凝加药区顶面安装孔里,所述机械搅拌单元安装在混凝加药区内,所述右排泥管安装在后置沉淀区内且右排泥管通过管路与污泥泵连接,所述右中心筒安装在后置沉淀区内,所述右溢流堰安装在池体内壁右侧面靠近顶面处,所述污泥池进泥管通过管路与污泥泵连接。
[000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左中心筒由左中心筒体、左支撑架和左反射板组成,所述左支撑架固定安装在左中心筒体的外壁上,所述左中心筒体顶面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左反射板安装在左中心筒体的底部。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右中心筒由右中心筒体、右支撑架和
右反射板组成,所述右支撑架固定安装在右中心筒体的外壁上,所述右中心筒体上设有径向安装孔,所述右反射板安装在右中心筒体的底部。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分隔板顶端开设有过水孔使得左溢流堰与混凝加药区连通。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混凝加药区通过管路与右中心筒体连通。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左溢流堰和右溢流堰上都设有锯齿槽。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前置沉淀区底部和后置沉淀区底部都设有锥形泥斗。
[0011]本技术由前置沉淀区、混凝加药区和后置沉淀区依次串联而成;前置沉淀区和后置沉淀区分别设有左中心筒和右中心筒,左中心筒下部和右中心筒下部分别设有左反射板和右反射板;废水从进水管进入到左中心筒内,经左中心筒进入到前置沉淀区内向下流动,因为左反射板的作用,废水和污泥向四周分散开;混凝加药区废水经由管路进入到右中心筒内,经右中心筒进入后置沉淀区向下运动,因为右反射板的作用,废水和污泥向四周分散开;两个沉淀区底部设有泥斗,将污泥和杂质聚集到泥斗一点,再由设置在泥斗底部的左排泥管和右排泥管排出,排泥管连接污泥泵,以利于污泥排出;前置沉淀区和后置沉淀区内分别设有锯齿形左溢流堰和锯齿形右溢流堰,经过沉淀后的清水从右溢流堰溢流而出,锯齿形的外沿可以阻挡漂浮的污泥;混凝加药区前端设有PAC加药管和机械搅拌单元,后端设有PAM加药管和机械搅拌单元;PAC和PAM使得废水中的污泥和杂质沉淀的更好更快。
[0012]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废水首先通过进水管进入到前置沉淀区内的左中心筒,经过左反射板的作用,分散到前置沉淀区池内四周,部分污泥和杂质由于重力的作用沉淀到泥斗,没有沉淀的污泥和杂质跟随废水一起进入左溢流堰,自流进入到混凝加药区,向混凝加药区内的废水中依次加入PAC和 PAM溶液,在机械搅拌单元的作用下,与废水混合均匀,水中的污泥和杂质在药剂的作用下形成大的絮体,通过管路进入到后置沉淀区的右中心筒内,最后污泥絮体沉淀到后置沉淀区泥斗,然后通过右排泥管排出,上清液则进入溢流堰,自流排出。
[001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前置沉淀区和后置沉淀区分别设有左中心筒和右中心筒,以利于废水中的污泥和杂质沉淀;左中心筒和右中心筒下部分别设有左反射板和右反射板,使沉淀的污泥和杂质分散到四周;前置沉淀区和后置沉淀区池底均设有泥斗和排泥管,以利于污泥排出;混凝加药区设有PAC和PAM加药系统和机械搅拌,PAC和PAM可以帮助污泥和杂质沉淀,经过前置沉淀区的自然沉淀,废水中的污泥和杂质减少,可以有效的节省PAC和PAM的加药量,从而节省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左中心筒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右中心筒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左溢流堰和右溢流堰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1:污泥池进泥管,2:污泥泵,3:池体,4:左排泥管,5:左中心筒, 6:进水管,7:左溢流堰,8:第二分隔板,9:PAC加药管,10:PAM加药管,11:机械搅拌单元,12:右中心筒,13:右溢流堰,14:右排泥管,15:第一分隔板,16:前置沉淀区,17:混凝加药区,18:后置沉淀区;
[0021]501:左中心筒体,502:左支撑架,503:左反射板;
[0022]1201:右中心筒体,1202:右支撑架,1203:右反射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描述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
[0024]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中示意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混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泥池进泥管、污泥泵、池体、左排泥管、左中心筒、进水管、左溢流堰、第二分隔板、PAC加药管、PAM加药管、机械搅拌单元、右中心筒、右溢流堰、右排泥管、第一分隔板、前置沉淀区、混凝加药区和后置沉淀区,所述第一分隔板固定安装在池体内,所述第二分隔板固定安装在第一分隔板上,所述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将池体内分割成三部分,所述池体位于第一分隔板左侧区域为前置沉淀区,所述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组成的区域为混凝加药区,所述池体内位于第一分隔板右侧和第二分隔板右侧区域为后置沉淀区,所述左排泥管安装在前置沉淀区内且左排泥管通过管路与污泥泵连接,所述左中心筒安装在前置沉淀区内,所述进水管安装在左中心筒顶面中心处,所述左溢流堰安装在第一分隔板左侧面靠近顶端处,所述PAC加药管和PAM加药管安装在混凝加药区顶面安装孔里,所述机械搅拌单元安装在混凝加药区内,所述右排泥管安装在后置沉淀区内且右排泥管通过管路与污泥泵连接,所述右中心筒安装在后置沉淀区内,所述右溢流堰安装在池体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华
申请(专利权)人:湘潭建源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