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能装置及汽车防撞梁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制造
,涉及一种吸能装置及汽车防撞梁。
技术介绍
[0002]行车过程中,为降低碰撞对车身结构和车内人员造成的伤害,要求车身结构必须具备吸能以及抗变形的能力,即在辆发生撞击时,其能量必须被车身构造的特定部位吸收,尽可能的减小车辆冲击的加速度。带吸能盒的防撞梁已经是不可或缺的气车零部件之一;目前最为常用的吸能盒均为组焊件,为了达到省工序、降低成本等目的,现有技术中均将吸能盒设计成两个U型零件通过点焊组合而成的方形结构,该结构的吸能盒无法有效引导溃缩吸能,容易导致碰撞力传递至车架上造成驾驶室侵入。
[0003]因此,基于以上问题,需要一种吸能装置及汽车防撞梁,以增大吸能装置的屈服强度和吸能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吸能装置,包括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截面从前端侧向后端侧逐渐变大。
[0005]进一步,所述吸能盒侧部设置有若干个溃缩槽,所述溃缩槽用于引导吸能盒受正面冲击力时,前段部分优先溃缩。
[0006]进一步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截面从前端侧向后端侧逐渐变大;所述吸能盒侧部设置有若干个溃缩槽,所述溃缩槽用于引导吸能盒受正面冲击力时,前段部分优先溃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外壁向内凹陷形成吸能槽,所述吸能槽包括纵向排列的前引导槽和后引导槽,所述前引导槽与后引导槽之间具有引导凸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引导槽纵向向后延伸至吸能盒后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的前端为十边形,所述后引导槽为V形槽并延伸至吸能盒的后端使得吸能盒后端呈十二边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为由两块侧板合围形成的前后端开孔的盒状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坤,蒋挺,李林梅,李军,黄升力,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