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赖铭坚专利>正文

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0904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池,包括: 呈筒形的电池本体(10); 用于收容电池本体(10)的电池外壳(20),其上下端分别设有螺孔(21); 两接点块(24)和多个两端设有螺柱的接头(27); 其中,所述接点块的各面上均设有可与所述接头螺接的螺孔(25),通过螺柱与螺孔(21,25)的螺接,可将两接点块(24)分别固定在所述电池外壳(20)的上下端面。(*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可将原本单一的电池形体化,方便使用者任意搭配使用,应用于各种电器。
技术介绍
为电器提供电力一般有两种方式交流电与直流电。交流电常为室内固定插座所提供,而直流电常见的是圆筒状的电池,室内插座虽然可提供足够的电力,但无法移动,而电池虽具有可移动性,却无法提供较为持续的电力。由于科技的蓬勃发展,各种新式电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便携式计算机、无线电话、个人数字助理…,但上述电器的用电量需求较大且要求待机时间长,一般的镍氢电池不能满足,为改善这一缺陷,因此需要蓄电量较大、使用时间较长的电池。但蓄电量较大的电池,虽可提供较为持久电力,但电池若正、负极接反,会有爆炸的危险,因此较通用的镍氢电池的危险性更高。为了改善这项缺陷,中国台湾专利第231122号《新型电池盒结构及其安全装置》公告中包含有一上盖,其上设有一连接电池正负极的插座;一电路板,为由一电阻、一组时控保险丝、一开关底座的组合,在开关底座上设有制动开关和电子接脚;一盒体,上述盒体在制造成型时,在其内部形成若干呈交错状的圆弧形容置室,且上述容置室之内缘有多个向内呈半圆形的凸肋,又上述盒体于相对卡槽的一侧边底缘,设有一内部呈中空的插接座,且于中段形成三角形的凸耳,可供一制动扣片插入;一制动扣片,其在中间向内呈一凹陷部,与插接座的凸耳结合,其制动扣片的头部为可预擎开关底座的制动开关;通过上述构件组合,当顶压制动扣片时可使残留的锂安全释放。上述的现有结构,虽电路板可将其本身残留电量释放,但其组合后成为一固定规格,电量无法增加,是其最主要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单一电池整体形体化,方便使用者任意搭配使用,应用于各种电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呈筒形的电池本体;用于收容电池本体的电池外壳,其上下端分别设有螺孔;两接点块和多个两端设有螺柱的接头;其中,所述接点块的各面上均设有可与所述接头螺接的螺孔,通过螺柱与螺孔的螺接,可将两接点块分别固定在所述电池外壳的上下端面。所述电池外壳的表面标有与电池本体的极性对应的标志,不会使正负极方向混淆不清。所述各接点块各面的螺孔内均附设有孔塞,用于各个方向的连接,使用者可以任意组装搭配使用。所述接头包括正极接头、负极接头、固定接头及活动接头。所述正、负极接头由具有弹性的可压缩材料制成。所述固定接头设有180°、90°、60°、45°、以及30°的固定角度。所述活动接头可弯折成任意角度。所述电池外壳由连接在一起并可开合的两壳体组成,所述壳体上至少设有一扣合部,在壳体上与扣合部相对应处设有扣合槽;所述两壳体将螺孔平分为两半,两壳体的内部呈镜向,都平行地设有多个带半圆形凹环的凸肋;通过将扣合部插入扣合槽中,可将两壳体固接在一起,由此在电池外壳的内部形成由半圆形凹环构成的多个圆孔,该多个圆孔形成一长孔,用于收容电池本体。在所述电池本体的外周面上设有凹陷部,所述电池外壳内部的一个圆孔正好卡合在该凹陷部内,电池外壳内的其余圆孔均卡合在电池本体的外周面上。因此若电池本体方向置放错误,上述电池外壳无法扣合。所述电池外壳为一套筒。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池的立体图;图1a为本技术电池的组件分解图;图2a~2d为本技术电池中各接头及孔塞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活动接头的实施例外观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图4a为图4的相应的电路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图5a为第5图相应的电路图;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1a所示,本技术的电池,其包括一电池本体10、一电池外壳20、两接点块24以及多个接头27,其中上述电池本体10为一般圆柱形电池(以锂电池18650为例),一端为正极11、一端为负极12,在靠近任一端处的适当位置(此例为靠近正极11处)设有凹陷部13。一电池外壳20,由塑料形成,其外形并不加以限定,可为一体成形的套筒,在本说明书较佳实施例中是以长方形壳体为例说明,上述壳体分为两壳体20a,20b,两壳体之一侧边设有连页201,其相对侧设有扣合部23和扣合槽23’,两壳体可掀起但不分离,在设有扣合部23相邻的上下两边分别设置有螺孔21,上述壳体内等距设有凸肋,上述凸肋上为配合电池本体10的外形设置有凹槽22,上述凹槽22的一端设有突块221,壳体外部配合内部凹槽22各标示有正、负极标志。两接点块24,配合电池外壳20的形状而设置为一立方体,上述接点块24的各面均设有一螺孔25,上述螺孔25附设有一孔塞26。如图2a~2d和图3所示,本技术还提供多个接头27,分成正极接头272、负极接头271、固定接头273与活动接头274,任一种接头27其两端均设有螺柱可将接点块24与电池外壳20螺接。其中正极接头272与负极接头271具有弹性且可压缩;而固定接头273又包含有180°、90°、60°、45°以及30°等固定角度的接头;活动接头274则是利用可弹性材质制成,可以任意调整所需角度。如图4所示,为一电路装置30,具有可伸缩的壳体31,壳内设有电路板32,上述电路板32上设有保护电路及电量检测电路,且电路板32上通过电线延伸出输入端33及输出端34,上述输入端33与输出端34可以不限定的数量设置于壳体31上,且上述输入端33及输出端34均标示有正、负极以避免插接时混淆,上述电路板32上的保护电路可进一步包含智能型电池系统(Smart Battery System)。首先将电池本体10置入电池外壳20的凹槽22中,因电池本体10靠近正极11处设有凹陷部13,故需选择凹槽22与突块221相对设置,使它们相互结合,若方向相反则上述电池外壳20无法扣合,此为第一重保护;然后将接点块24其中一孔塞26取下与正极接头272螺接,再将结合有正极接头272的接点块24与在电池外壳20标示有正极的螺孔21螺接(负极接头271的连接相同,不再赘述),因正极接头、负极接头272、271均为具弹性可压缩材料,故可紧密压触到电池本体的正、负极,形成一具有正、负极接点块24的电池单元1。完成上述配置的电池单元1,只需检查电池外壳20的正、负极方向,即可将多个电池单元合并使用,不论串联、并联或串并联均可。如图4所示,将第一个电池单元1底部的正极接点块24旁侧的孔塞26拔起,通过固定接头273将其螺接,而固定接头273的另一侧再螺接于第二个电池单元1的负极接点块24的螺孔25中,将其底部的正极接点块24旁侧的孔塞26拔起,通过另一固定接头273与第三个电池单元1的负极接点块24螺接,使三个电池单元组合后呈门状。将三个电池单元1串联成两组后,再借两固定接头273将两组串联的电池单元1头尾的正、负极接点块24螺接后,即令两组串联的电池单元1并联,同时在其中一组电池单元1头尾两端的正、负极接点块24上,通过固定接头273螺接电路装置30,电路装置30上的输出端34与一电器如电风扇40插接,上述电池单元1可随使用者喜好任意组合,令电器具有一长、宽均适宜的底座,如图4a所示,不仅能提供足够的电力给上述电风扇40使用,且上述电路装置30内部的电路板32中的保护电路又给整体电池单元再一层的保护,上述电量检测电路可方便地告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铭坚
申请(专利权)人:赖铭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