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管式换热器及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59241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绕管式换热器及制冷系统。一种绕管式换热器,包括筒体组件、中心筒及换热管,所述筒体组件内具有容纳壳程介质的壳腔,所述中心筒设于所述壳腔内,所述中心筒外螺旋状地环绕多层换热管,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筒体组件上开设有管程出口及管程进口,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管程进口及所述管程出口;所述管程进口及所述管程出口均设于所述第一端,所述换热管包括多段依次连接的连接管,多段所述连接管中至少两段所述连接管的管径不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减小管程介质在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缓解饱和温度降低过多的问题,提高绕管式换热器的性能。性能。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绕管式换热器及制冷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
,特别是涉及绕管式换热器及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绕管式换热器安装于制冷系统中,用于进行热交换,多根换热管螺旋式地缠绕于中心筒外,具有设计紧凑、占地面积小、换热效果好的特点。
[0003]而现有的绕管式换热器,当绕管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换热管的入口到出口一整段的管径均相同,管程介质在蒸发的过程中,其干度越来越大,即气态制冷剂的体积越来越大,流速越来越快,绕管式换热器后端的流体速度过快会导致压降降低较多从而造成饱和温度降低过多,影响绕管式换热器的性能;同样的,当绕管式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管程介质在冷凝的过程中,其干度越来越小,前端气态制冷剂的流速过快,同样会导致压降较多而影响换热器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绕管式换热器,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绕管式换热器,包括筒体组件、中心筒及换热管,所述筒体组件内具有容纳壳程介质的壳腔,所述中心筒设于所述壳腔内,所述中心筒外螺旋状地环绕多层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用于容纳管程介质,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筒体组件上开设有管程出口及管程进口,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管程进口及所述管程出口;所述管程进口及所述管程出口均设于所述第一端,所述换热管包括多段依次连接的连接管,多段所述连接管中至少两段所述连接管的管径不同。
[0006]如此设置,能够使得在管程介质的干度发生变化时,能够降低在干度较大处的管程介质的流速,防止管程介质的流速过大造成压降过大,从而导致管程介质的饱和温度降低过大,进而提高绕管式换热器的性能;并且,管程介质的进出口设置在同一端,以跟制冷系统厂家的原结构相适配,方便安装。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管还包括毛细管,所述连接管包括第一管程段和第二管程段,所述第一管程段和所述第二管程段均从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并在所述第二端处通过毛细管连通。
[0008]如此设置,结构简单。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程段和所述第二管程段的管径不同。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程段的一端与所述管程进口连通,所述绕管式换热器为蒸发器时,所述第一管程段的管径小于所述第二管程段的管径;所述第一管程段的一端与所述管程进口连通,所述绕管式换热器为冷凝器时,所述第一管程段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二管程段的管径。
[0011]可以理解,当绕管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越靠近管程出口,管程介质的干度越大;而当绕管式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越靠近管程进口,管程介质的干度越大。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管程进口内设有分液组件,所述分液组件连接于所述换热管的入口。
[0013]如此设置,能够将管程介质均匀地分配给各根换热管。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液组件包括管板,所述管板设于所述管程进口内且开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换热管的入口胀接于所述固定孔内。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液组件包括分配器,所述分配器上开设有多个分配孔,所述换热管的入口分别与所述分配孔焊接连接。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管程出口内设有集气组件,所述集气组件连接于所述换热管的出口。
[0017]如此设置,对于管程介质进行收集。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相邻层的所述换热管之间相互间隔设置。
[0019]如此设置,使得壳程介质进入间隙内跟管程介质进行充分换热。
[0020]一种制冷系统,包括上述的绕管式换热器。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绕管式换热器,通过将管程进口与管程出口设置为同一端,以适应同端进出的制冷系统的原结构,并通过换热管中依次连接的连接管中的至少两段连接管的管径设置为不同,以适应管程介质的干度的变化,从而减小管程介质在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缓解管程介质饱和温度降低过多的问题,提高绕管式换热器的性能。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绕管式换热器的透视图;
[0023]图2为中心筒及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0025]100、绕管式换热器;101、第一端;102、第二端;10、筒体组件;11、壳腔;12、第一壳程接管;13、第二壳程接管;14、筒体;15、第一封盖;16、第二封盖;17、管程进口;18、管程出口;20、中心筒;30、换热管;31、连接管;32、第一管程段;33、第二管程段;34、毛细管;40、分液组件;41、分配器;411、分配孔;50、集气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002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
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9]请参见图1及图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绕管式换热器100,该绕管式换热器100安装于制冷系统中,用于进行换热。
[0030]具体地,请参见图1,绕管式换热器100包括筒体组件10、中心筒20及换热管30,筒体组件10内具有壳腔11,换热管30呈螺旋式且分层地环绕于中心筒20外侧,中心筒20及换热管30设于壳腔11内。
[0031]每层换热管30均包括多根换热管30,多根换热管30环绕呈筒状。
[0032]具体地,筒体组件10包括筒体14、第一封盖15及第二封盖16,第一封盖15、第二封盖16分别设于筒体14的两端,第一封盖15、第二封盖16与筒体14围设成壳腔11。
[0033]绕管式换热器1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01及第二端102,筒体组件10上设有第一壳程接管12及第二壳程接管13,第一壳程接管12及第二壳程接管13均与壳腔11连通,第一壳程接管12靠近第二端102设置,第二壳程接管13靠近第一端101设置,壳程介质从第一壳程接管12流进壳腔11,与换热管30内的管程介质换热后,从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管式换热器,包括筒体组件(10)、中心筒(20)及换热管(30),所述筒体组件(10)内具有容纳壳程介质的壳腔(11),所述中心筒(20)设于所述壳腔(11)内,所述中心筒(20)外螺旋状地环绕多层换热管(30),所述换热管(30)用于容纳管程介质,所述绕管式换热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01)及第二端(102),所述筒体组件(10)上开设有管程出口(18)及管程进口(17),所述换热管(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管程进口(17)及所述管程出口(18);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程进口(17)及所述管程出口(18)均设于所述第一端(101),所述换热管(30)包括多段依次连接的连接管(31),多段所述连接管(31)中至少两段所述连接管(31)的管径不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30)还包括毛细管(34),所述连接管(31)包括第一管程段(32)和第二管程段(33),所述第一管程段(32)和所述第二管程段(33)均从所述第一端(101)延伸至所述第二端(102),并在所述第二端(102)处通过所述毛细管(34)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程段(32)和所述第二管程段(33)的管径不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晓晓虞晓辉杨晨史俊茹
申请(专利权)人:盾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