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力缓速机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8876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力缓速机构及车辆。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液力缓速机构作用于车辆传动轴,包括,缓速器本体,所述缓速器本体包括缓速器壳体和输入轴,所述缓速器壳体内设有工作腔,所述工作腔外接进油油路和出油油路,所述输入轴一端连接所述车辆传动轴,并贯穿所述工作腔;差速器本体,接于所述输入轴另一端,包括差速器壳体,所述差速器壳体构成储油腔,所述储油腔通过所述进油油路及出油油路连通工作腔,形成循环油路。使得液力缓速器与驱动桥上的差速器相集成,将差速器壳内部空间设置成储油腔,为液力缓速器供油,使得液力缓速器本体的重量和体积大幅度减小的同时保证了较大的缓速扭矩,并能够直接作用于车辆传动轴。传动轴。传动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力缓速机构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液力缓速机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城市道路路口多、公交站点密、客流量大,公交车经常要进行频繁制动;山区道路陡、急弯多,长期行驶在山区路段的中大型货车客车也经常需要制动。
[0003]制动器在长时间频繁工作情况下,会引起制动蹄片快速磨损、制动器摩擦片使用寿命短,以及由于制动器热衰退导致制动力丧失或制动性能大幅下降,这也成为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配备辅助制动系统十分必要。
[0004]缓速器作为车辆的辅助制动部件,通过作用于原车的传动系统而减轻原车制动系统的负荷,使车辆均匀减速,以提高车辆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延长制动系统的使用寿命,并能因此大幅降低车辆使用成本。
[0005]现有的缓速器应用于中大型车辆上时,常规缓速器有放置在变速箱扭矩输出端或布置轮边。也有部分将电涡流缓速器布置在驱动桥差速器前,但电涡流缓速器重量重、耗电量大,已经不具有实际使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一)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缓速器,独立布置于变速箱扭矩输出端或布置轮边,不能直接作用于车辆传动轴,且独立布置的缓速器尺寸和重量较大、成产成本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力缓速机构,作用于车辆传动轴包括,缓速器本体和差速器本体,其中,所述缓速器本体,所述缓速器本体包括缓速器壳体和输入轴,所述缓速器壳体内设有工作腔,所述工作腔外接进油油路和出油油路,所述输入轴一端连接所述车辆传动轴,并贯穿所述工作腔;所述差速器本体,接于所述输入轴另一端,包括差速器壳体,所述差速器壳体构成储油腔,所述储油腔通过所述进油油路及出油油路连通工作腔,形成循环油路。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差速器本体设置于驱动桥中部,还包括依次连接的主动齿轮、从动齿轮、输出轴,所述输入轴连接所述主动齿轮并通过与所述主动齿轮连接的所述从动齿轮带动所述输出轴转动。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缓速器本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工作腔内的基体和叶轮,所述叶轮通过所述基体环接于所述输入轴外侧,且能够通过输入轴的旋转带动所述叶轮述在所述工作腔内转动,叶片式缓速器结构简单且能够获得更大的扭矩。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述工作腔呈椭圆柱状,所述基体外侧沿周向等距设有多个开槽,所述叶轮包括叶片,所述叶片数量与开槽数量相同,且每个叶片分别通过弹性件插接于所述开槽内,通过叶片的设置并配合工作腔,形成双作用缓速器结构,使得输入轴转
动一圈获得双重缓速扭力,从而增强了缓速扭矩,有利于进一步减小体积。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叶片设有六片,使得所述液力缓速机构能够获得较好的扭转力矩。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缓速器壳体外还接有散热装置,用于快速散出缓速器本缓速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防止缓速器壳体温度过高。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输入轴通过串联或并联的方式接于所述车辆传动轴,串联输入轴可以固定连接于储量传动轴的末端,结构简单,缓速效果更直接,可以有效节省成本,并联时可以将输入轴与车辆传动轴通过降速增扭齿轮副相连接,能够提供更大的扭矩。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缓速器壳体包括可拆卸连接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共同形成所述工作腔,上下壳体的设置使得所述缓速器本体易于组装拆卸,也便于后续的维护保养。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壳体内壁与所述输入轴连接处还设有油封,所述油封用于防止漏油。
[0017]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液力缓速机构。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将液力缓速器与驱动桥上的差速器相集成,将差速器壳内部空间设置成储油腔,为液力缓速器供油,使得液力缓速器本体的重量和体积大幅度减小的同时保证了较大的缓速扭矩,并能够直接作用于车辆传动轴。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力缓速机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缓速器主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缓速器主体串联于车辆传动轴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缓速器主体并联于车辆传动轴示意图。
[0024]图标:1、缓速器本体;11、缓速器壳体;111、上壳体;112、下壳体;113、油封;12、输入轴;13、工作腔;131、基体;132、叶轮;133、叶片;134、弹性件;14、进油油路;15、出油油路;16、轴承;2、差速器本体;21、差速器壳体;22、储油腔;23、主动齿轮;24、从动齿轮;25、输出轴;3、散热装置;4、车辆传动轴,5、降速增扭齿轮副。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
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如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力缓速机构,作用于车辆传动轴4包括,缓速器本体1和差速器本体2,其中,所述缓速器本体1,所述缓速器本体1包括缓速器壳体11和输入轴12,所述缓速器壳体11内设有工作腔13,所述工作腔13外接进油油路14和出油油路15,所述输入轴12一端连接所述车辆传动轴4,并贯穿所述工作腔13;所述差速器本体2,接于所述输入轴12另一端,包括差速器壳体21,所述差速器壳体21构成储油腔22,所述储油腔22通过所述进油油路14及出油油路15连通工作腔13,形成循环油路。
[0027]本专利技术的液力缓速器可以是双作用叶片式缓速器,双作用叶片式缓速器的工作原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清楚的,在此不做赘述。
[0028]双作用叶片式缓速器与驱动桥上的差速器相集成,将差速器壳体21内部空间设置成储油腔22,为液力缓速器供油,使得液力缓速器本体1的重量和体积大幅度减小的同时保证了较大的缓速扭矩,相当于布置变数箱后的缓速器重量的三分之二,即可获得同样的缓速扭矩,并能够直接作用于车辆传动轴4。
[0029]进一步的,所述差速器本体2设置于驱动桥中部,还包括依次连接的主动齿轮23、从动齿轮24、输出轴25,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力缓速机构,作用于车辆传动轴(4),其特征在于,包括:缓速器本体(1),所述缓速器本体(1)包括缓速器壳体(11)和输入轴(12),所述缓速器壳体(11)内设有工作腔(13),所述工作腔(13)外接进油油路(14)和出油油路(15),所述输入轴(12)一端连接所述车辆传动轴(4),并贯穿所述工作腔(13);差速器本体(2),接于所述输入轴(12)另一端,包括差速器壳体(21),所述差速器壳体(21)构成储油腔(22),所述储油腔(22)通过所述进油油路(14)及出油油路(15)连通工作腔(13),形成循环油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缓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本体(2)设置于驱动桥中部,还包括依次连接的主动齿轮(23)、从动齿轮(24)、输出轴(25),所述输入轴(12)连接所述主动齿轮(23)并通过与所述主动齿轮(23)连接的所述从动齿轮(24)带动所述输出轴(25)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缓速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速器本体(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工作腔(13)内的基体(131)和叶轮(132),所述叶轮(132)通过所述基体(131)环接于所述输入轴(12)外侧,且能够通过输入轴(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孝义刘日辉尹垚于雷
申请(专利权)人: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传动轴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