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乘用电梯双层轿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6908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6: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乘用电梯双层轿箱结构,包括左竖梁、右竖梁、下横梁、上横梁、下轿箱、上轿箱、下轿箱底座和上轿箱底座,下横梁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竖梁、右竖梁的底端固定连接,上横梁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竖梁、右竖梁的顶端固定连接,下轿箱底座位于左竖梁和右竖梁之间且分别与左竖梁、右竖梁和下横梁固定连接,下轿箱位于下轿箱底座上方且与下轿箱底座弹性连接,下轿箱通过设置于下轿箱顶部左右两侧的下轿顶固定装置与左竖梁和右竖梁弹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同时运输更多的乘客,特别适用于CBD办公楼、医院、商贸中心等、等人员集中、流动量大的高楼,有效缓解搭乘电梯高峰时期的待乘人员的拥挤问题,缩减乘客等待电梯时间。缩减乘客等待电梯时间。缩减乘客等待电梯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乘用电梯双层轿箱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梯制造
,具体为一种乘用电梯双层轿箱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的发展,各类大型建筑如CBD办公楼、医院、商贸中心等纷纷拔地而起,这类建筑共同的特点就是人流量巨大,人们通常都是搭乘电梯前往不同楼层,但由于搭乘电梯人员众多,即便设置有多部乘用电梯,还是不能完全满足搭乘需求,特别是人流高峰时期,一次停靠并不能将同一楼层需搭乘电梯的人员全部送入电梯,搭乘人员需排队等候下一次电梯的停靠,限制了人们搭乘电梯的效率和便利性。此类大型建筑因设计、结构、造价等原因有可能不会设置超大型乘用电梯或增设电梯数量,因此,如何在不增加电梯井道平面尺寸和增设电梯的前提下对乘用电梯进行结构改进以便能够同时运输更多乘客,仍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用电梯双层轿箱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由于搭乘电梯人员众多,即便设置有多部乘用电梯,还是不能完全满足搭乘需求,特别是人流高峰时期,一次停靠并不能将同一楼层需搭乘电梯的人员全部送入电梯,搭乘人员需排队等候下一次电梯的停靠,限制了人们搭乘电梯的效率和便利性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乘用电梯双层轿箱结构,包括左竖梁、右竖梁、下横梁、上横梁、下轿箱、上轿箱、下轿箱底座和上轿箱底座,所述下横梁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竖梁、右竖梁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横梁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竖梁、右竖梁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下轿箱底座位于左竖梁和右竖梁之间且分别与左竖梁、右竖梁和下横梁固定连接,所述下轿箱位于下轿箱底座上方且与下轿箱底座弹性连接,所述下轿箱通过设置于下轿箱顶部左右两侧的下轿顶固定装置与左竖梁和右竖梁弹性连接,所述上轿箱底座位于下轿箱上方且分别与左竖梁、右竖梁固定连接,所述上轿箱位于上轿箱底座上方且与上轿箱底座弹性连接,所述上轿箱通过设置于上轿箱顶部左右两侧的上轿顶固定装置与左竖梁和右竖梁弹性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下轿箱包括设置于底部的下轿箱槽钢,所述下轿箱底座为矩形框架结构,所述下轿箱底座四角上方固定连接有下轿箱弹性座,所述下轿箱弹性座与下轿箱槽钢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下轿顶固定装置包括下轿顶安装板和下轿顶弹性块,位于左侧的下轿顶固定装置中下轿顶安装板一端与下轿箱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下轿顶弹性块分别与左竖梁的A面、B面、C面连接,位于右侧的下轿顶固定装置中下轿顶安装板一端与下轿箱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下轿顶弹性块分别与右竖梁的D面、E面、F面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上轿箱包括设置于底部的上轿箱槽钢,所述上轿箱底座为矩形框架结构,所述上轿箱底座四角上方固定连接有上轿箱弹性座,所述上轿箱弹性座与上轿箱
槽钢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上轿顶固定装置包括上轿顶安装板、上轿顶弹性块,位于左侧的上轿顶固定装置中上轿顶安装板一端与上轿箱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上轿顶弹性块分别与左竖梁的A面、B面、C面连接,位于右侧的上轿顶固定装置中上轿顶安装板一端与上轿箱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上轿顶弹性块分别与右竖梁的D面、E面、F面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下轿箱弹性座、上轿箱弹性座、下轿顶弹性块和上轿顶弹性块材料为橡胶。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本技术设置有上、下两层电梯轿箱,两个轿箱可同时启停乘客,能够同时运输更多的乘客,特别适用于CBD办公楼、医院、商贸中心等、等人员集中、流动量大的高楼,有效缓解搭乘电梯高峰时期的待乘人员的拥挤问题,缩减乘客等待电梯时间。
[0013]本技术可充分利用井道空间,有效提高电梯井道的利用率,减少电梯对井道平面尺寸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三维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主视图;
[0016]图3为图2中G

G剖视图;
[0017]图4为图3中J处局部放大图;
[0018]图5为图3中K处局部放大图;
[0019]图6为图2中H

H剖视图;
[0020]图7为图6中M处局部放大图;
[0021]图8为图6中N处局部放大图;
[0022]图9为下轿箱底座和下轿箱槽钢的安装示意图;
[0023]图10为上轿箱底座和上轿箱槽钢的安装示意图;
[0024]图中:1

左竖梁,2

右竖梁,3

下横梁,4

上横梁,5

下轿箱,501

下轿箱槽钢,6

上轿箱,601

上轿箱槽钢,7

下轿箱底座,8

上轿箱底座,9

下轿顶固定装置,901

下轿顶安装板,902

下轿顶弹性块,10

上轿顶固定装置,1001

上轿顶安装板,1002

上轿顶弹性块,11

下轿箱弹性座,12

上轿箱弹性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6]请参阅图1

图10,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
[0027]一种乘用电梯双层轿箱结构,包括左竖梁1、右竖梁2、下横梁3、上横梁4、下轿箱5、上轿箱6、下轿箱底座7和上轿箱底座8,下横梁3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竖梁1、右竖梁2的底端通过螺栓副固定连接,上横梁4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竖梁1、右竖梁2的顶端通过螺栓副固定连接,下轿箱底座7位于左竖梁1和右竖梁2之间且分别与左竖梁1、右竖梁2和下横梁3通过螺栓副固定连接,下轿箱5位于下轿箱底座7上方且与下轿箱底座7弹性连接,下轿箱5通过设置于下轿箱5顶部左右两侧的下轿顶固定装置9与左竖梁1和右竖梁2弹性连接,上轿箱底座
8位于下轿箱5上方且分别与左竖梁1、右竖梁2通过螺栓副固定连接,上轿箱6位于上轿箱底座8上方且与上轿箱底座8弹性连接,上轿箱6通过设置于上轿箱6顶部左右两侧的上轿顶固定装置10与左竖梁1和右竖梁2弹性连接。
[0028]其中,下轿箱5包括设置于底部的下轿箱槽钢501,下轿箱底座7为矩形框架结构,下轿箱底座7四角上方通过螺栓副固定连接有下轿箱弹性座11,下轿箱弹性座11与下轿箱槽钢501通过螺栓副固定连接,下轿箱弹性座11能够消除或缓解下轿箱5在垂直方向上的振动。
[0029]其中,下轿顶固定装置9包括下轿顶安装板901和下轿顶弹性块902,位于左侧的下轿顶固定装置9中下轿顶安装板901一端与下轿箱5顶部通过螺栓副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下轿顶弹性块9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乘用电梯双层轿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竖梁(1)、右竖梁(2)、下横梁(3)、上横梁(4)、下轿箱(5)、上轿箱(6)、下轿箱底座(7)和上轿箱底座(8),所述下横梁(3)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竖梁(1)、右竖梁(2)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横梁(4)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竖梁(1)、右竖梁(2)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下轿箱底座(7)位于左竖梁(1)和右竖梁(2)之间且分别与左竖梁(1)、右竖梁(2)和下横梁(3)固定连接,所述下轿箱(5)位于下轿箱底座(7)上方且与下轿箱底座(7)弹性连接,所述下轿箱(5)通过设置于下轿箱(5)顶部左右两侧的下轿顶固定装置(9)与左竖梁(1)和右竖梁(2)弹性连接,所述上轿箱底座(8)位于下轿箱(5)上方且分别与左竖梁(1)、右竖梁(2)固定连接,所述上轿箱(6)位于上轿箱底座(8)上方且与上轿箱底座(8)弹性连接,所述上轿箱(6)通过设置于上轿箱(6)顶部左右两侧的上轿顶固定装置(10)与左竖梁(1)和右竖梁(2)弹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乘用电梯双层轿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轿箱(5)包括设置于底部的下轿箱槽钢(501),所述下轿箱底座(7)为矩形框架结构,所述下轿箱底座(7)四角上方固定连接有下轿箱弹性座(11),所述下轿箱弹性座(11)与下轿箱槽钢(501)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乘用电梯双层轿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轿顶固定装置(9)包括下轿顶安装板(901)和下轿顶弹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晏毅
申请(专利权)人:尉尔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