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茶及其制作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5272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黄茶及其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摊凉、杀青、干燥、揉捻、理条做形、烘焙提香;不仅简化了传统黄茶制作工序的繁琐,而且最大限度地保留鲜叶中的有效成份和营养成分,造就了黄茶色彩和口感,保留了茶叶中丰富的维生素C,品质优异,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工艺制作得到的黄茶氨基酸含量可达7%左右,几乎为普通茶叶含量的一倍,且有效的保持了黄茶色泽鲜黄,形成“三黄透三绿”特色,且茶水滋味清鲜柔和,爽口甘醇,香气清香高锐,独特持久。独特持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黄茶及其制作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茶叶制作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黄茶及其制作工艺。

技术介绍

[0002]黄茶属于轻发酵茶,主要的品质特点是“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三黄品质特征。黄茶滋味醇和,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黄茶的加工工艺相似于绿茶,但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了一道闷黄的重要工序,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主要做法为:把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装好,或堆积后用湿布盖好,历经大约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促进了黄叶黄汤的进一步形成。
[0003]黄茶的制作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和干燥,传统的将叶变黄的工序主要在于反复闷黄。传统黄茶工艺制作过程一般为:杀青、揉捻、闷黄和干燥,如申请号为CN201811203608.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炒黄茶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鲜叶采摘及萎凋、杀青、揉捻、初炒、初闷、复炒、复闷、三炒、三闷、初炒干、摊放、炒干复杂的工艺流程,然而该技术方案中经过反复的闷炒的过程,使得黄茶中的维生素C、茶氨酸以及茶黄素等有益成份几乎破坏殆尽,大大降低了黄茶的营养价值,同时使得黄茶冲泡后的色泽及口感等均有所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黄茶制作工艺,其可简化传统黄茶制作工序的繁琐,且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鲜叶中的有效成份和营养成分,提升黄茶色彩和口感。
[0005]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黄茶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摊凉:将鲜叶薄摊3cm
±
0.5cm,摊放5~7h,每隔2h轻翻轻拌,直至鲜叶含水量达到65~70%;
[0008]S2.杀青:将鲜叶薄摊1cm
±
0.5cm进入蒸汽杀青机,并用调节热风温度和蒸汽带速度控制蒸汽温度150
±
5℃,直至鲜叶含水量在50%
±
5%;
[0009]S3.干燥:调节蒸汽杀青机内部的温度至50℃~120℃,直至鲜叶含水量控制在≤5%;
[0010]S4.揉捻:将S2中杀青后的茶叶投入揉捻机中,在湿热条件下趁热揉捻;揉捻后,将揉捻叶投入解块分解机,然后通过2~3目筛网,筛下的叶紧条细,直接进入发酵室发酵,筛面上粗松揉叶进行第二次揉捻;
[0011]S5.理条做形:将多次揉捻后的叶子收集冷却后理条做形;
[0012]S6.烘焙提香:做形叶冷却后在烘干机内烘干,然后在提香机内慢烘提香,出锅包装即得成品。
[0013]作为优选的,S4中揉捻时,控制揉捻室的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85%~
95%。
[0014]作为优选的,S4中揉捻时,控制揉捻80~100min;第一次揉捻50~60min,筛面揉捻叶复揉30~40min。
[0015]作为优选的,S4中,发酵时间为4~5h,发酵温度为25~35℃,湿度90%~95%。
[0016]作为优选的,S2中杀青前,测定出茶口1/3处温度达120℃时开始投叶,投叶量为1.5kg/min。
[0017]作为优选的,将茶叶按一叶一芽、一芽两叶和一芽三叶分为1~3级;S2中按1级到3级开始分批次进行杀青。
[0018]作为优选的,S3中干燥时,采用低温

高温的干燥方式,首先控制温度40~50℃,干燥0.5~1h;然后控制温度在100~120℃,直至鲜叶含水量控制在≤5%;
[0019]作为优选的,S5中,包括以下步骤:将多次揉捻后的叶片收集冷却后上电炉式多功能机理条做形,理条温度为70~80℃,直至茶叶含水量达38~40%。
[0020]作为优选的,S6中,包括以下步骤:做形叶冷却后在110~130℃的烘干机打毛火2~5min,直至茶叶含水量达22~25%,然后转用提香机以60~70℃温度慢烘2h,使含水量达6~7%,最后用100℃温度提香1min出锅,包装即得成品。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公开了一种黄茶,由以上任一项所述的黄茶制作工艺制作而成。
[002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0023]1.本专利技术不采用传统工艺中反复“焖黄”色变的方法,而是利用杀青和干燥时的余温进行揉捻,使叶片变黄,在杀青和干燥时保持叶片中足够的含水量及叶温,由于叶片含水量愈多、叶温愈高,则湿热条件下的黄变进程也愈快,带着足够的含水量及叶温的叶片进入湿热的揉捻阶段进行黄变过程,黄变最长只需要90分钟,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反复焖黄,不仅简化了传统黄茶制作工序的繁琐,而且最大限度地保留鲜叶中的有效成份和营养成分,造就了黄茶色彩和口感,保留了茶叶中丰富的维生素C,品质优异,采用本专利技术工艺制作得到的黄茶氨基酸含量可达7%左右,几乎为普通茶叶含量的一倍,其中更可贵的茶氨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近60%。
[0024]2.本专利技术充分利用和保护黄化茶树品种的自然特性和茶树品种鲜叶的适制性、趁热揉捻并在揉捻过程中完成黄变,有效的保持了黄茶色泽鲜黄,形成“三黄透三绿”特色,且茶水滋味清鲜柔和,爽口甘醇,香气清香高锐,独特持久;是兼有绿茶风味及传统黄茶风格相融合的新一代“黄茶”。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0026]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黄茶制作工艺进行具体说明。
[0027]一种黄茶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28]S1.摊凉:将鲜叶薄摊3cm
±
0.5cm,摊放5~7h,摊晾可以散失部分水分,加快鲜叶
内含物水解,增加叶片内小分子物质含量;每隔2h轻翻轻拌,轻轻翻拌,可防止机械损伤造成红叶红梗,直至鲜叶含水量达到65~70%时,鲜叶青气消失、清香初露时,即可进入杀青阶段;
[0029]S2.杀青:杀青前,测定出茶口1/3处温度达120℃时开始投叶,投叶量为1.5kg/min,从而可循序渐进地促进芽叶萎软、叶色泛暗,避免直接接触高温造成叶片中的营养成分流失;将茶叶按一叶一芽、一芽两叶和一芽三叶分为1~3级,按从1级到3级开始分批次进行杀青;利用控制锅炉温度来调节蒸汽杀青机的温度;将鲜叶薄摊1cm
±
0.5cm进入蒸汽杀青机,并用调节热风温度和蒸汽带速度控制蒸汽温度150
±
5℃,直至鲜叶含水量在50%
±
5%;杀青至叶片柔软,青气消失,发出茶香即可;杀青过程中要高温湿热条件,将叶片杀透,使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酶类失去活性,同时,促进叶片内多酚类化合物产生异构化、水解和部分氧化。
[0030]S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黄茶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摊凉:将鲜叶薄摊,直至鲜叶含水量达到65~70%;S2.杀青:将鲜叶送入蒸汽杀青机,并用调节热风温度和蒸汽带速度控制蒸汽温度150
±
5℃,直至鲜叶含水量在50%
±
5%;S3.干燥:调节干燥机内部的温度至50℃~120℃,直至鲜叶含水量控制在≤5%;S4.揉捻:将杀青干燥后的茶叶投入揉捻机中,在湿热条件下趁热揉捻;揉捻后,将揉捻叶投入解块分解机,然后通过2~3目筛网,筛下的叶紧条细,直接进入发酵室发酵,筛面上粗松揉叶进行第二次揉捻;S5.理条做形:将多次揉捻后的叶子收集冷却后理条做形;S6.烘焙提香:做形叶冷却后在烘干机内烘干,然后在提香机内慢烘提香,出锅包装即得成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黄茶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S4中揉捻时,控制揉捻室的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85%~9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黄茶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S4中揉捻时,控制揉捻80~100min;第一次揉捻50~60min,筛面揉捻叶复揉30~40mi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黄茶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S4中,发酵时间为4~5h,发酵温度为25~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方儒何超蔡明杰熊秀梅蔡林军谢丽丽徐洁琴
申请(专利权)人:平昌县秦巴云顶茶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