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混合冷却的发动机后向隐身结构
[0001]本申请属于航空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混合冷却的发动机后向隐身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一代先进战斗机对航空发动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使涡轮前温度在持续升高,显著增加了发动机各部件的热负荷程度,目前国内发动机后向涡轮、加力等部件大多采用外涵气体冷却,但随着发动机大推力、低耗油率等高性能提升,冷气用量不断减少,冷却效率低,且在有限的外涵冷却气量无法实现加力内锥体等高温部件的大面积温降要求,导致发动机正后向0度方位角上红外隐身信号偏大,为解决此技术问题,亟需研究一种全新高效冷却的发动机后向隐身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高效混合冷却的发动机后向隐身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涡轮、加力部件的冷却效率低的问题。
[0004]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混合冷却的发动机后向隐身结构,包括外涵冷却结构、主燃气通道结构;所述主燃气通道结构包括与航空发动机中心线同轴设置的加力内锥体、涡轮支板、波瓣混合器内壁、火焰稳定器和加力隔热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混合冷却的发动机后向隐身结构,包括外涵冷却结构、主燃气通道结构;所述主燃气通道结构包括与航空发动机中心线同轴设置的加力内锥体(9)、涡轮支板(6)、波瓣混合器(8)内壁、火焰稳定器(13)和加力隔热屏(11)内壁,所述外涵冷却结构包括与发动机同轴设于涡轮支板(6)外侧的筒体、波瓣混合器(8)外壁、加力隔热屏(11)外壁、涡轮外涵机匣、混合器外涵筒体(7)和加力外涵筒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燃气通道结构、主燃气通道结构与外涵冷却结构之间设有超临界介质冷却结构,所述超临界介质引气结构连接于喷射转接段(3)与涡轮支板(6)之间,所述喷射转接段(3)与超临界介质喷出装置相连并能够引入超临界冷却介质,所述超临界介质引气结构连接于喷射转接段(3)与涡轮支板(6)之间,所述涡轮支板(6)的径向板体上开设有与加力内锥体(9)和超临界介质引气结构连通的通道,所述加力内锥体(9)的外表面上开设有均匀布置的气膜冷却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混合冷却的发动机后向隐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超临界介质引气结构包括环腔集气环(3)、引气喷射环(4)和引气漏斗(5),所述环腔集气环(3)与加力内锥体(9)同轴设置并且其与喷射转接段相连,所述引气喷射环(4)共有多组并呈圆周状均匀间隔连接于环腔集气环(3)的内侧,所述引气漏斗(5)共有多组并与引气喷射环(4)对应设置,所述引气漏斗(5)的入口端与引气漏斗(5)连通、出口端与涡轮支板(6)的内部通道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混合冷却的发动机后向隐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转接段(3)和环腔集气环(2)均设于筒体隔热屏(1)上,所述引气喷射环(4)与筒体隔热屏(1)相连,所述引气喷射环(4)呈L形并且入口一侧沿着发动机中心线的径向与筒体隔热屏(1)相连、出口一侧沿着发动机的轴向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混合冷却的发动机后向隐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气漏斗(5)与引气喷射环(4)的出口一侧互不接触,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蔚夺魁,邓洪伟,尚守堂,王旭,孙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