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邻近地下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51350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邻近地下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涉及基坑支护领域。该基坑支护结构包括第一层支护结构、第二层支护结构、第三层支护结构和第四层支护结构,第一层支护结构围设于基坑的边缘,第二层支护结构围设于第一层支护结构的内侧,第三层支护结构围设于第二层支护结构的内侧;四层支护结构呈外高内低的台阶形,第一层支护结构的内侧设有第一腰梁,第二层支护结构的上部设有第二冠梁,第一腰梁与第二冠梁之间设有第一连接结构,第一层支护结构与第二层支护结构之间填充有层间土体,层间土体中设置有水泥搅拌桩加固结构,提高了该部分层间土体的强度和止水性能,层间强化区域对第一层支护结构起到有效支撑。层间强化区域对第一层支护结构起到有效支撑。层间强化区域对第一层支护结构起到有效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邻近地下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坑支护
,特别是涉及一种邻近地下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区可开发用地日趋紧张,建筑施工中的基坑支护难度增大。特别是,在邻近地下轨道交通的基坑施工中,基坑支护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0003]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3603358B、授权公告日为2016.06.08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平台围护结构及施工方法,并具体公开了该多平台围护结构包括外层围护装置、至少一个内层围护装置以及两者之间的拉结装置,其中,内层围护装置低,位于基坑内环,外层围护装置高,位于基坑外环,形成外高内低的阶梯状;外层围护装置为双层,内层围护装置为单层,内层围护装置在对基坑围护的同时对外层围护装置起到内支撑,通过拉结装置增强了整个围护结构的整体性。
[0004]现有技术中的多平台围护结构采用了内、外层围护装置和拉结装置的设计,通过内、外层围护装置之间的拉结装置对外层围护装置起到内支撑作用。但是,由于外层围护的支撑受力面积小,若内、外层围护的落差大或外层土体的压力过大,外层围护可能出现断裂倒塌的情况,整个基坑支护结构的止水性和安全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邻近地下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由于外层围护的支撑受力面积小,若内、外层围护的落差大或外层土体的压力过大,外层围护可能出现断裂倒塌的情况,整个基坑支护结构的止水性和安全性低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邻近地下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的技术方案为:
[0007]邻近地下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第一层支护结构、第二层支护结构和第三层支护结构,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围设于基坑的边缘,所述第二层支护结构围设于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的内侧,所述第三层支护结构围设于所述第二层支护结构的内侧;
[0008]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第二层支护结构和第三层支护结构呈外高内低的台阶形,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的内侧设有第一腰梁,所述第二层支护结构的上部设有第二冠梁,所述第一腰梁与所述第二冠梁之间设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与所述第二层支护结构之间填充有层间土体,所述层间土体中设置有水泥搅拌桩加固结构;
[0009]所述第二层支护结构的内侧设有第二腰梁,所述第三层支护结构的上部设有第三冠梁,所述第二腰梁与所述第三冠梁之间设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层支护结构与第三层支护结构之间也填充有层间土体。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为第一层围护桩结构,所述第一层围护桩结构包
括并列布置的钢筋混凝土桩和素混凝土桩,所述钢筋混凝土桩与所述素混凝土桩相互咬合设置。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设有第一腰梁预埋钢筋,所述第一腰梁预埋钢筋凸出于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的内侧,所述第一腰梁浇筑成型于所述第一腰梁预埋钢筋处。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浇筑成型于所述第一腰梁和所述第二冠梁之间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浇筑成型于所述第二腰梁和所述第三冠梁之间的第二连接板。
[0013]进一步的,所述水泥搅拌桩加固结构为三轴搅拌桩加固结构。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的内侧、第二层支护结构的内侧和第三层支护结构的内侧均喷涂有素混凝土面,所述素混凝土面的内部设有钢筋网,所述钢筋网挂设于对应的支护结构上。
[0015]进一步的,还包括第四层支护结构,所述第四层支护结构围设于所述第三层支护结构的内侧,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第二层支护结构、第三层支护结构和第四层支护结构呈等高台阶形,且所述第四层支护结构位于基坑底面以下的埋入深度不小于所述第四层支护结构位于基坑底面以上的高度。
[0016]本专利技术的邻近地下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的技术方案为:
[0017]邻近地下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8]步骤一、规划场地,根据基坑大小和深度,以及地质条件,确定支护结构的施工范围和层数;
[0019]步骤二、依次施工第一层支护结构、第二层支护结构和第三层支护结构,第一层支护结构、第二层支护结构和第三层支护结构的高度逐渐降低,并在第一层支护结构与第二层支护结构之间的层间土体中设置水泥搅拌桩加固结构;
[0020]步骤三、开挖第一层支护结构所围的负一层土体,在第一层支护结构的第一腰梁与第二层支护结构的第二冠梁之间设置第一连接结构;
[0021]步骤四、开挖第二层支护结构所围的负二层土体,在第二层支护结构的第二腰梁与第三层支护结构的第三冠梁之间设置第二连接结构,保留第二层支护结构与第三层支护结构之间的层间土体;
[0022]步骤五、开挖第三层支护结构所围的负三层土体,直至基坑的设计底面深度;
[0023]步骤六、对第一层支护结构、第二层支护结构、第三层支护结构的内侧挂设钢筋网,并对钢筋网喷涂混凝土形成素混凝土面。
[0024]进一步的,步骤二中,第一层支护结构为第一层围护桩结构,将钢筋混凝土桩与素混凝土桩相互咬合设置形成第一层围护桩结构。
[0025]进一步的,步骤二中,施工第一层支护结构时,在对应第二层支护结构的第二冠梁位置预留第一腰梁预埋钢筋;施工第二层支护结构时,在对应第三层支护结构的第三冠梁位置预留第二腰梁预埋钢筋;并在第一层支护结构、第二层支护结构和第三层支护结构的桩上空桩部分进行细砂回填。
[0026]有益效果:该邻近地下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采用了第一层支护结构、第二层支护结构、第三层支护结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的设计形式,第二层支护结构围设于第一层支护结构的内侧,第三层支护结构围设于第二层支护结构的内侧,第一层支护结构、
第二层支护结构和第三层支护结构呈外高内低的台阶形,从而形成了由外到内相互传力的支撑关系,整个基坑支护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0027]其中,第一层支护结构的第一腰梁与第二层支护结构的第二冠梁之间设有第一连接结构,利用第一腰梁作为受力支点,增大了受力面积和结构强度;相对应的,第二层支护结构的第二腰梁与第三层支护结构的第三冠梁之间设有第二连接结构,利用第二腰梁作为受力支点,增大了受力面积和结构强度,防止外层支护结构的断裂倒塌,确保对外层支护结构起到可靠地支撑作用。
[0028]第一层支护结构与第二层支护结构之间填充有层间土体,并在层间土体中设置有水泥搅拌桩加固结构,提高了该部分层间土体的结构强度和止水性能,构建形成的层间强化区域可对第一层支护结构起到有效支撑,进一步加大了第一层支护结构与第二层支护结构之间传力受力面积,整个基坑支护结构的止水性和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邻近地下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的具体实施例中基坑支护结构(在开挖土体前)的截面示意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邻近地下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的具体实施例中基坑支护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邻近地下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是,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第一层支护结构、第二层支护结构和第三层支护结构,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围设于基坑的边缘,所述第二层支护结构围设于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的内侧,所述第三层支护结构围设于所述第二层支护结构的内侧;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第二层支护结构和第三层支护结构呈外高内低的台阶形,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的内侧设有第一腰梁,所述第二层支护结构的上部设有第二冠梁,所述第一腰梁与所述第二冠梁之间设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与所述第二层支护结构之间填充有层间土体,所述层间土体中设置有水泥搅拌桩加固结构;所述第二层支护结构的内侧设有第二腰梁,所述第三层支护结构的上部设有第三冠梁,所述第二腰梁与所述第三冠梁之间设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层支护结构与第三层支护结构之间也填充有层间土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邻近地下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为第一层围护桩结构,所述第一层围护桩结构包括并列布置的钢筋混凝土桩和素混凝土桩,所述钢筋混凝土桩与所述素混凝土桩相互咬合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邻近地下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设有第一腰梁预埋钢筋,所述第一腰梁预埋钢筋凸出于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的内侧,所述第一腰梁浇筑成型于所述第一腰梁预埋钢筋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邻近地下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浇筑成型于所述第一腰梁和所述第二冠梁之间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浇筑成型于所述第二腰梁和所述第三冠梁之间的第二连接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邻近地下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水泥搅拌桩加固结构为三轴搅拌桩加固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邻近地下工程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层支护结构的内侧、第二层支护结构的内侧和第三层支护结构的内侧均喷涂有素混凝土面,所述素混凝土面的内部设有钢筋网,所述钢筋网挂设于对应的支护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森农兴中邢民史海欧杨德春邹岩冯高顺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