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电致变色器件的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51326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控制方法,电致变色器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形成第一腔,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形成第二腔;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位于第一腔内且分设于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上;第三透明导电层和第四透明导电层位于第二腔内且分设于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上;第一电解液和第二电解液设于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一电致变色层设于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电致变色层设于第四透明导电层;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一电源正极与负极之一连接,第二透明导电层与另一连接;第三透明导电层与第二电源正极与负极之一连接,第四透明导电层与另一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避免中间态的变色不均匀现象。变色不均匀现象。变色不均匀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电致变色器件的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致变色
,特别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电致变色器件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将电致变色材料应用于消费电子器件、建筑及汽车窗玻璃,可起到增加产品动态外观、调控光强的作用,是理想的装饰及节能材料。
[0003]然而,现有的电致变色器件,容易出现中间态变色不均匀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电致变色器件的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电致变色器件中存在的中间态变色不均匀现象。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
[0006]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形成第一腔,所述第二基底和所述第三基底之间形成第二腔;
[0007]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均位于所述第一腔内,且分设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上;
[0008]第三透明导电层和第四透明导电层,均位于所述第二腔内,且分设于所述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上;
[0009]第一电解液和第二电解液,分别对应设于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
[0010]第一电致变色层,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上;以及,
[0011]第二电致变色层,设于所述第四透明导电层上;
[0012]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一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其中之一连接,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与其中另一连接;
[0013]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与第二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其中之一连接,所述第四透明导电层与其中另一连接。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的材质包括氧化铟锡、掺铝氧化锌、氟掺杂氧化锡、石墨烯、金属网格、纳米银、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0015]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的材质包括氧化铟锡、掺铝氧化锌、氟掺杂氧化锡、石墨烯、金属网格、纳米银、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0016]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的材质包括氧化铟锡、掺铝氧化锌、氟掺杂氧化锡、石墨烯、金属网格、纳米银、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0017]所述第四透明导电层的材质包括氧化铟锡、掺铝氧化锌、氟掺杂氧化锡、石墨烯、金属网格、纳米银、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的方块电阻为5~50Ω/

;和/或,
[0019]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的方块电阻为5~50Ω/

;和/或,
[0020]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的方块电阻为5~50Ω/

;和/或,
[0021]所述第四透明导电层的方块电阻为5~50Ω/


[0022]可选地,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的厚度为30~150nm;和/或,
[0023]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的厚度为120~300nm。
[0024]可选地,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具有褪色状态和着色状态,所述褪色状态的透过率为T
H1
,70%≤T
H1
≤90%;和/或,
[0025]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具有褪色状态和着色状态,所述着色状态的透过率为T
L1
,20%≤T
L1
≤40%;和/或,
[0026]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具有褪色状态和着色状态,所述褪色状态的透过率为T
H2
,55%≤T
H2
≤75%;和/或,
[0027]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具有褪色状态和着色状态,所述着色状态的透过率为T
L2
,10%≤T
L2
≤30%。
[0028]可选地,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具有褪色状态和着色状态,褪色状态的透过率为T
H1
,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具有褪色状态和着色状态,所述褪色状态的透过率为T
H2
,T
H2
<T
H1

[0029]可选地,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一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其中之一连接,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与其中另一连接;
[0030]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与第二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其中之一连接,所述第四透明导电层与其中另一连接。
[0031]可选地,所述第一电解液的材质包括盐酸溶液、KOH溶液或LiClO4的碳酸丙烯酯溶液;和/或,
[0032]所述第二电解液的材质包括盐酸溶液、KOH溶液或LiClO4的碳酸丙烯酯溶液。
[0033]可选地,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的材质包括三氧化钨;和/或,
[0034]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的材质包括三氧化钨。
[0035]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出一种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6]S10、提供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以在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形成第一腔,在所述第二基底和所述第三基底之间形成第二腔;
[0037]S20、在所述第一腔内,沉积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使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分设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上;
[0038]S30、在所述第二腔内,沉积第三透明导电层和第四透明导电层,使第三透明导电层和第四透明导电层分设于所述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上;
[0039]S40、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上沉积第一电致变色层;
[0040]S50、在所述第四透明导电层上沉积第二电致变色层;
[0041]S60、分别向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内对应填充第一电解液和第二电解液,并将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密封,得电致变色器件。
[004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出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控制方法,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三透明导电层和第四透明导电层、第一电解液和第二电解液、第一电致变色层以及第二电致变色层;
[0043]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形成第一腔,所述第二基底和所述第三基底之
间形成第二腔;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均位于所述第一腔内,且分设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上;第三透明导电层和第四透明导电层均位于所述第二腔内,且分设于所述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上;第一电解液和第二电解液分别对应设于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第一电致变色层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上;第二电致变色层,设于所述第四透明导电层上,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一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其中之一连接,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与其中另一连接;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与第二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其中之一连接,所述第四透明导电层与其中另一连接;
[0044]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5]关闭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使第一电致变色层和第二电致变色层均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形成第一腔,所述第二基底和所述第三基底之间形成第二腔;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均位于所述第一腔内,且分设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上;第三透明导电层和第四透明导电层,均位于所述第二腔内,且分设于所述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上;第一电解液和第二电解液,分别对应设于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第一电致变色层,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上;以及,第二电致变色层,设于所述第四透明导电层上;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与第一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其中之一连接,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与其中另一连接;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与第二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其中之一连接,所述第四透明导电层与其中另一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的材质包括氧化铟锡、掺铝氧化锌、氟掺杂氧化锡、石墨烯、金属网格、纳米银、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的材质包括氧化铟锡、掺铝氧化锌、氟掺杂氧化锡、石墨烯、金属网格、纳米银、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的材质包括氧化铟锡、掺铝氧化锌、氟掺杂氧化锡、石墨烯、金属网格、纳米银、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第四透明导电层的材质包括氧化铟锡、掺铝氧化锌、氟掺杂氧化锡、石墨烯、金属网格、纳米银、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的方块电阻为5~50Ω/

;和/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的方块电阻为5~50Ω/

;和/或,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的方块电阻为5~50Ω/

;和/或,所述第四透明导电层的方块电阻为5~50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的厚度为30~150nm;和/或,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的厚度为120~300n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具有褪色状态和着色状态,所述褪色状态的透过率为T
H1
,70%≤T
H1
≤90%;和/或,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具有褪色状态和着色状态,所述着色状态的透过率为T
L1
,20%≤T
L1
≤40%;和/或,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具有褪色状态和着色状态,所述褪色状态的透过率为T
H2
,55%≤T
H2
≤75%;和/或,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具有褪色状态和着色状态,所述着色状态的透过率为T
L2
,10%≤T
L2
≤3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具有褪色状态和着色状态,褪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岩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旗滨节能玻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