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的多孔气体扩散电极及电极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51111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燃料电池,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的多孔气体扩散电极及其制备工艺;构成电极催化层的各组分在电极的Z方向(垂直于催化层的方向)上呈梯度分布,宏观上电极催化层分多层结构,例如至少分两层结构,第一层结构由第一催化活性金属同憎水剂及导电离子聚合物组成部分憎水催化层;第二层结构由第二催化活性金属同导电离子聚合物组成亲水催化层,两层复合组成部分憎水部分亲水复合电极。这种电极结构在保持足够的电子传导和质子传递能力的同时,还增强气体特别是以空气作氧化剂时的传质能力,扩大了催化反应有效的三相界面,提高了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密度。(*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的多孔气体扩散电极及电极的制备方法专利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料电池,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的多孔气体扩散电极及其电极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电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电化学反应的主要场所;电极一般由扩散层,催化层组成。燃料电池的特性极大地取决于气体扩散电极的结构,尤其是催化层的结构;由于电化学反应是在电催化剂表面的三相界面上进行,反应点有电催化剂,电解质及氢或氧,电化学反应的三相界面被限制在电催化剂和电解质的两维边界处,降低了气体扩散电极的活性,到现在为止人们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适于增加反应三相界面的方法来提高多孔气体扩散电极的性能;现有的方法之一是增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的表面,从而增大电催化剂和电解质的接触面积[日本专利(JP-A-58-7423)提出一种生产多孔性聚合物电解质膜的方法,日本专利(JP-A-4-169069)提出一种通过溅射方法使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表面变粗糙的方法];此方法的缺点是制备繁琐,重现性差,不易放大,工业化比较困难。方法之二是在电催化层中掺入导电离子树脂,由此提高催化剂和电解质的接触面积,即薄层亲水电极制备工艺,美国Wilson等人(Las Alamos国家实验室(LANL))提出了这种电极制备工艺(参见US patent 5211984),在制备催化层时不加PTFE,由Nafion作粘结剂;这种工艺优点是催化剂和电解质的接触好,催化层中质子、电子传导性好,缺点是由于催化层中没有憎水剂,气体传质通道少,O2/H2传输很困难,所以Wilson等人通常将催化层作得很薄,以减小气体传质阻力。方法之三是催化剂先和PTFE混合制备催化层,然后用导电离子树脂喷涂于上述催化层以实现催化层的立体化(具体参见US P-4876115),-->既传统的憎水电极制备工艺;此工艺优点是制备工艺简单,重复性好,缺点是导电离子聚合物和电化学催化剂接触面小,电化学催化剂利用率低,质子传导阻力大等缺点,制约燃料电池使用性能。上述几种工艺的最大缺陷在于大电流密度运行条件下,气体特别是以空气作氧化剂时的传质能力不足,降低了燃料电池运行的极限电流和功率密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传质能力强电化学反应三相界面大的多孔气体扩散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电池电极由气体扩散层和催化层组成,所述催化层由催化活性金属和导电离子聚合物及憎水剂组成,导电离子聚合物及憎水剂沿垂直于催化层的方向上呈梯度分布,其中导电离子聚合物的分布浓度由外向内梯度递增,而憎水剂的分布浓度由外向内梯度递减,在平行于催化剂层的方向上各组分均一分布;催化层中催化活性金属、导电离子聚合物及憎水剂的摩尔数比为1∶0.02~1∶0.05~1。所述催化层为多层复合,组分含量梯度分布的导电离子聚合物及憎水剂相互交错嵌合;例如催化层可由两层构成,部分憎水催化层由第一催化剂同憎水剂及导电离子聚合物组成;部分亲水复合催化层由第二催化剂同导电离子聚合物组成亲水催化层,两者复合组成部分憎水部分亲水复合催化层。第一催化剂和第二催化剂为铂黑、碳载铂或金属合金;第一催化剂和第二催化剂可以是相同的催化剂,也可以不同;金属合金可以由以下金属组成:例如铂(Pt)、钯(Pd)、铑(Rh)、铱(Ir)、金(Au)、锇(Os)、铼(Re)、铜(Cu)、镍(Ni)、铁(Fe)、锌(Zn)、锡(Sn)等活性金属;第一催化剂最好为碳载铂,第二催化剂最好为铂黑。所述导电离子聚合物是全氟磺酸树酯(例如Dupont公司的NafionTM树酯)或其它磺酸化导电离子聚合物(磺酸化聚醚醚酮树酯S-PEEK)。在本专利技术中,两层或多层催化层复合的制备工艺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电极的电导和传质及质子的传导效率,电极是由催化活性金属和导电-->离子聚合物和/或憎水剂混合均匀分层制备,第一催化活性金属和导电离子聚合物及憎水剂混合均匀形成第一催化层,或分成一组以上混合均匀,依次复合形成第一催化层,第二催化活性金属同导电离子聚合物混合均匀或分成一组以上混合均匀,作用到第一催化层上实现复合;或者第二催化活性金属同导电离子聚合物混合均匀或分成一组以上混合均匀先作用到导电离子聚合物膜上,然后在其上面复合或依次复合第一催化层;或者一部分第二催化活性金属同导电离子聚合物混合均匀作用到导电离子聚合物膜上,另一部分第二催化活性金属同导电离子聚合物混合均匀作用到第一催化层上,然后两层热压组成梯度分布复合催化层,复合过程可以通过静电喷涂或刮涂实现。本专利技术中,制备工艺对电极结构有重大影响,不同工艺制备电极组装的燃料电池性能有非常大的差别,喷涂工艺特别是静电喷涂工艺由于制备的电极均匀性好,重复性高,易于实现机械化而在众多的制备工艺有比较大的优势。组成多孔气体扩散电极催化层各组分在电极的Z方向上呈梯度分布,宏观上电极催化层至少分两层结构,例如第一层结构由第一催化活性金属同憎水剂及导电离子聚合物组成部分憎水催化层;第二层结构由第二催化活性金属同导电离子聚合物组成亲水催化层,两者复合组成部分憎水部分亲水复合电极;微观上组成催化层各组分在电极的Z方向上相互交错嵌合,催化活性物质和导电离子聚合物及憎水剂呈比较合理的梯度分布,导电离子聚合物的分布浓度由外向内是梯度递增的,而憎水剂的分布浓度由外向内是梯度递减的;在垂直Z方向的电极上,上述各组分则是各向均一分布的。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催化剂利用率。由于催化活性物质和导电离子聚合物或憎水剂都是混合均匀直接接触,有利于改善质子传导的效率,提高催化剂的利用率,复合过程的热处理也使部分导电离子聚合物侧链上的磺酸根脱落而增加憎水性,从而增加气体的传输通道,显著地增强了气体尤其是以空气作氧化剂时的传质能力,大大增加电化学反应有效的三相界面,为下一步降低电极催化剂担量,为实现燃料电池商业化奠定基础。2.应用效果好。利用本专利技术制备的燃料电池性能却比常规方法制备的-->燃料电池性能有显著提高;电极内既有充足的气体传输通道又有足够排水和质子传导通道,可显著改善质子传导的效率,电化学反应有效的三相界面大大增加。3.制备工艺简单。传统憎水电极和薄层亲水电极是本专利技术极限条件下的两个特例,本专利技术是对传统憎水电极和薄层亲水电极理论的重大改进,它回避了片面地把两种工艺方法进行的机械划分,综合了两种工艺的优点,克服了两种工艺方法的不足,增强气体特别是以空气作氧化剂时的气体传质能力,强化了质子传递能力和催化剂的使用效率,扩大了催化反应有效的三相界面,提高了燃料电池输出功率密度,实现电极制备工艺理论的统一。4.成本低。在本专利技术中,催化剂担量等于或小于常规电极担量,却又能显著提高燃料电池空气阴极性能。附图说明图1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燃料电池MEA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电极催化层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采用静电喷涂新工艺和传统工艺制备的复合电极组装的燃料电池空气性能曲线图。图4采用刮涂工艺和传统工艺制备的多层电极组装的燃料电池空气性能曲线图。图5采用刮涂工艺和静电喷涂工艺组合制备的多层复合电极组装的燃料电池空气性能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采用静电喷涂工艺制备具有两层复合催化结构的电极。1)取一块5Cm2制备好的扩散层(T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的多孔气体扩散电极,由气体扩散层和催化层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层由催化活性金属和导电离子聚合物及憎水剂组成,导电离子聚合物及憎水剂沿垂直于催化层的方向上呈梯度分布,其中导电离子聚合物的分布浓度由外向内梯度递增,而憎水剂的分布浓度由外向内梯度递减,在平行于催化剂层的方向上各组分均一分布;催化层中催化活性金属、导电离子聚合物及憎水剂的摩尔数比为1∶0.02~1∶0.05~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的多孔气体扩散电极,由气体扩散层和催化层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层由催化活性金属和导电离子聚合物及憎水剂组成,导电离子聚合物及憎水剂沿垂直于催化层的方向上呈梯度分布,其中导电离子聚合物的分布浓度由外向内梯度递增,而憎水剂的分布浓度由外向内梯度递减,在平行于催化剂层的方向上各组分均一分布;催化层中催化活性金属、导电离子聚合物及憎水剂的摩尔数比为1∶0.02~1∶0.05~1。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层为多层结构,例如至少为二层复合,组分含量梯度分布的导电离子聚合物及憎水剂相互交错嵌合,二者同催化活性金属紧密接触组成催化层。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层为多层结构,例如至少为两层,部分憎水催化层由第一催化剂同憎水剂及导电离子聚合物组成;部分亲水催化层由第二催化剂同导电离子聚合物组成亲水催化层,两者复合组成部分憎水部分亲水复合催化层。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催化剂和第二催化剂为铂黑、碳载铂或碳载活性金属、碳载活性金属合金或金属合金;活性金属和金属合金可以由以下金属组成:例如铂(Pt)、钯(Pd)、铑(Rh)、铱(Ir)、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民董明全邱艳玲唐倩衣宝廉刘波汪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