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对碰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8135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09: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具对碰针结构,包括上顶针、下顶针;所述上顶针的底部设有第一插入部,所述第一插入部的长度方向与上顶针的轴线方向成夹角设置;所述下顶针的顶部设有第二插入部,所述第二插入部的长度方向与下顶针的轴线方向成夹角设置;所述上顶针和下顶针平行设置,且上顶针和下顶针非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插入部与第二插入部可组合并填充对应工件的斜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模具对碰针结构,通过设置上顶针和下顶针形成对碰针,其结构简单,利用第一插入部与第二插入部组合并填充形成对应工件的斜孔,模具只需带动上顶针和下顶针上下移动即可实现脱模,容易保养及更换。容易保养及更换。容易保养及更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具对碰针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具对碰针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模具作为现代制造工业重要的工艺装备,在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它成型速度快、精度高,适用于复杂零件生产,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轻工、电子等各个领域。模具的技术高低是制造工业水平高低的重要部分;而现代工业生产要求模具精度高、寿命长、产量大、生产速度快,这对模具的稳定性及耐用性提出了新的挑战。而顶针组件是模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0003]在工件具有斜孔时,传统模具需要做对应的抽芯,增加了油缸等复杂结构,不仅成本增加,而且结构复杂不易保养及更换,后期保养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模具对碰针结构。
[0005]一种模具对碰针结构,包括上顶针、下顶针;
[0006]所述上顶针的底部设有第一插入部,所述第一插入部的长度方向与上顶针的轴线方向成夹角设置;
[0007]所述下顶针的顶部设有第二插入部,所述第二插入部的长度方向与下顶针的轴线方向成夹角设置;
[0008]所述上顶针和下顶针平行设置,且上顶针和下顶针非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插入部与第二插入部可组合并填充对应工件的斜孔。
[0009]本技术所述的模具对碰针结构,通过设置上顶针和下顶针形成对碰针,其结构简单,利用第一插入部与第二插入部组合并填充形成对应工件的斜孔,模具只需带动上顶针和下顶针上下移动即可实现脱模,容易保养及更换,避免传统斜孔需要做抽芯的情况,无需增加了油缸等复杂结构,从而降低了成本。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入部与第二插入部按工件的斜孔形状对半设置。
[001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第一插入部与第二插入部按工件的斜孔形状对半设置,便于设计和加工第一插入部和第二插入部,降低加工成本。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入部和第二插入部具有相互贴合的贴合面;所述贴合面与上顶针的轴线相互平行。
[001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贴合面与上顶针的轴线相互平行,可在上顶针和下顶针移动的方向与贴合面的方向一致,便于第一插入部和第二插入部的组合或出模。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上顶针的底面与上顶针的轴线方向成夹角设置,所述第一插入部垂直设置在上顶针的底面上;所述下顶针的顶面与下顶针的轴线方向成夹角设置,所述第
二插入部垂直设置在下顶针的顶面上。
[001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顶针的端面与顶针的轴线方向成夹角设置,可使模具填充成型的工件的斜孔开口与第一插入部和第二插入部组合后的轮廓一直,即斜孔开口与斜孔直径一致,便于后续斜孔使用;同时该设置方式还方便。
[0016]进一步地,所述上顶针的底面与上顶针的轴线方向成10
°
夹角设置;所述下顶针的顶面与下顶针的轴线方向成10
°
夹角设置。
[00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顶针的底面与上顶针的轴线方向成10
°
夹角设置;所述下顶针的顶面与下顶针的轴线方向成10
°
夹角设置,即顶针的轴线方向与斜孔的轴线方向成10
°
夹角设置,进一步使第一插入部和第二插入部的组合或出模。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入部和第二插入部呈半圆柱状。
[001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第一插入部和第二插入部呈半圆柱状,使所述第一插入部和第二插入部组合形成圆柱状,匹配对应斜孔的形状;同时降低第一插入部与第二插入部的加工难度。
[00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入部和第二插入部的直径分别小于对应上顶针和下顶针的直径。
[002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第一插入部和第二插入部的直径分别小于对应上顶针和下顶针的直径,可便于加工第一插入部与第二插入部。
[002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入部和第二插入部分别可拆卸地设置在对应的上顶针和下顶针上。
[002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第一插入部和第二插入部分别可拆卸地设置在对应的上顶针和下顶针上,可便于安装或拆卸,且在第一插入部或第二插入部的替换或维修。
[0024]进一步地,所述上顶针的底面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插入部滑动设置在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插入部与第一滑槽之间设有弹簧;所述下顶针的顶面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插入部滑动设置在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插入部与第二滑槽之间设有弹簧。
[002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插入部和第二插入部组合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对位的情况,使对碰过程会产生干涉碰撞,造成上顶针和下顶针的损坏,通过设置弹簧,可在第一插入部和第二插入部组合的时候,具有弹性变形的范围,避免由于两者干涉直接损坏。
[0026]进一步地,还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顶针和下顶针分别设置在上模具和下模具上。
[002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模具和下模具连接上顶针和下顶针,带动其运动,实现顶针的对碰或出模。
[0028]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实施例一的模具对碰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实施例一的上顶针、下顶针、工件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实施例一的上顶针、下顶针、工件的结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32]图4为实施例一的上顶针、下顶针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0033]图5为实施例一的上顶针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6为实施例二的上顶针的结构局部剖面示意图;
[0035]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6]图中:10、上顶针;11、第一插入部;12、贴合面;13、第一滑槽;20、下顶针;21、第二插入部;30、上模具;40、下模具;50、工件;51、斜孔;60、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8]需要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也即,限定有“第一”、“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对碰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顶针(10),所述上顶针(10)的底部设有第一插入部(11),所述第一插入部(11)的长度方向与上顶针(10)的轴线方向成夹角设置;下顶针(20),所述下顶针(20)的顶部设有第二插入部(21),所述第二插入部(21)的长度方向与下顶针(20)的轴线方向成夹角设置;所述上顶针(10)和下顶针(20)平行设置,且上顶针(10)和下顶针(20)非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插入部(11)与第二插入部(21)可组合并填充对应工件(50)的斜孔(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对碰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入部(11)与第二插入部(21)按工件(50)的斜孔(51)形状对半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对碰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入部(11)和第二插入部(21)具有相互贴合的贴合面(12);所述贴合面(12)与上顶针(10)的轴线相互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对碰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针(10)的底面与上顶针(10)的轴线方向成夹角设置,所述第一插入部(11)垂直设置在上顶针(10)的底面上;所述下顶针(20)的顶面与下顶针(20)的轴线方向成夹角设置,所述第二插入部(21)垂直设置在下顶针(20)的顶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对碰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品俊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鸿特精密技术台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