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厚规格钢板轧制的中间坯待温厚度调整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473448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09:35
一种厚规格钢板轧制的中间坯待温厚度调整方法,属于轧制技术领域。该方法通过确定中间坯待温厚度的第一厚度上限值和第一厚度下限值,和确定中间坯待温厚度的第二厚度上限值和第二厚度下限值,比较第一厚度上限值和第二厚度上限值,取小值作为目标厚度上限值;比较第一厚度下限值和第二厚度下限值,取大值作为目标厚度下限值;通过调整粗轧各道次压下率,将中间坯待温厚度控制到目标厚度上限值和目标厚度下限值之间。该方法通过优化中间坯待温厚度控制范围,实现不同厚度钢板采用更为准确的中间坯待温厚度控制范围,避免原有中间坯待温厚度控制范围过宽导致的钢板性能不稳定,尤其是成品钢板屈服强度偏低等问题,产品成品率更高。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厚规格钢板轧制的中间坯待温厚度调整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轧制
,尤其是指一种厚规格钢板轧制的中间坯待温厚度调整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对于轧制薄规格<50mm钢板,此种中间坯待温厚度范围对于钢板强度影响不大,但对于轧制厚规格≥50mm钢板,中间坯待温厚度范围控制过宽,导致钢板性能波动性较大,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钢板强度偏低。
[0003]目前,中厚板生产大部分采取两阶段轧制工艺生产,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就存一个中间坯待温过程,而中间坯待温厚度设定通常是由工厂的技术人员根据生产经验估算出来的,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来料厚度相同情况下,当中间坯待温厚度设定值偏大时,会导致粗轧道次过少,单道次压下量不够,没有达到细化奥氏体晶粒的效果;当中间坯待温厚度设定值偏小时,会导致粗轧道次过多,增加轧机负荷,也会导致第二阶段累计压下率不足,影响钢板性能。尤其是当来料厚度为中等厚度时,当轧制的成品钢板厚度较厚,达到50~120mm时,中间坯厚度选择不当,会导致钢板屈服强度偏低,甚至不合格。查询众多相关专利文献,对两阶段轧制工艺生产的钢板,在中间坯厚度选择时,其中间坯厚度选择范围较宽,当成品钢板厚度较小时,中间坯厚度选择范围较大,对钢板性能影响较小,因为薄规格钢板的压缩比往往较大,中间坯厚度一般是成品钢板厚度的2~4倍,第二阶段轧制中,其总压下量即中间坯厚度到成品钢板的厚度相比成品钢板厚度而言是比较大的,对钢板性能影响就相对较小;当成品钢板厚度较大时,中间坯厚度选择范围则不宜过大,因为厚规格钢板的压缩比本身就小,具体来说,当轧制某一厚规格成品钢板时,当中间坯厚度设置过大时,导致粗轧道次过少,如人为增加道次,则会导致单道次压下率减小,不能发挥第一阶段再结晶区轧制作用,会导致钢板的屈服强度偏低;当中间坯厚度设置过小时,成品钢板厚度与中间坯厚度过于接近,会导致第二阶段未再结晶区轧制累计压下量不足,同样会导致钢板的屈服强度偏低。
[0004]综上,在实际轧钢过程中,在较大的范围中选取一个中间坯待温厚度,随意性太大,在轧制各阶段温度控制基本相同情况下,由于中间坯待温厚度设置的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导致钢板性能波动性较大,尤其是当生产厚规格钢板时,钢板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屈服强度相差较大,造成钢板屈服强度性能波动性非常大,出现了部分钢板屈服强度仅在标准要求的边缘的情况,存在质量风险,甚至小部分钢板屈服强度达不到标准要求,造成钢板降级处理。这种由于性能波动而出现的钢板强度偏低的情况,导致钢板存在质量风险或降级改判,会增加钢企生产成本。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中厚板轧钢时中间坯待温厚度调整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解决采用中等厚度板坯生产50mm~120mm厚规格成品钢板屈服强度偏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厚规格钢板轧制的中间坯待温厚度调整方法,优化中间坯待温厚度控制范围,实现不同厚度钢板采用更为准确的中间坯待温厚度控制范围,避免原有中间坯待温厚度控制范围过宽导致的钢板性能不稳定,尤其是成品钢板屈服强度偏低等问题,产品成品率更高。
[0007]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0008]本申请的示例提供了一种厚规格钢板轧制的中间坯待温厚度调整方法,包括连铸坯加热、粗轧至中间坯厚度后待温、精轧;连铸坯加热温度1100℃以上,粗轧温度1025~1085℃,粗轧累计压下率≥40%,所述厚规格钢板的厚度h0为50mm~120mm;其中中间坯待温厚度确定方式为:
[0009]确定中间坯待温厚度的第一厚度上限值和第一厚度下限值,中间坯待温厚度y1为设定修正系数范围与所述厚规格钢板的厚度h0的乘积,获得中间坯待温厚度最大值为所述第一厚度上限值,中间坯待温厚度最小值为所述第一厚度下限值,所述设定修正系数范围为1.20~2.40;
[0010]确定中间坯待温厚度的第二厚度上限值和第二厚度下限值,中间坯待温厚度的第二厚度下限值y
min
为:
[0011]y
min


0.0067*h
02
+1.7407*h0+29.811;
[0012]中间坯待温厚度的第二厚度上限值y
max
为:
[0013]y
max


0.0051*h
02
+1.1657*h0+79.495;
[0014]比较第一厚度上限值和第二厚度上限值,取小值作为目标厚度上限值;
[0015]比较第一厚度下限值和第二厚度下限值,取大值作为目标厚度下限值;
[0016]通过调整粗轧各道次压下率,将中间坯待温厚度控制到目标厚度上限值和目标厚度下限值之间。
[0017]一些示例中,若目标厚度上限值小于或等于目标厚度下限值,中间坯待温厚度范围为第二厚度下限值至第二厚度上限值。
[0018]一些示例中,当轧制到中间坯待温厚度的前1~2个道次时,微调所述道次的压下率,使实际中间坯待温厚度处于目标厚度上限值和目标厚度下限值之间。
[0019]一些示例中,根据所述厚规格钢板的厚度h0不断增大,所述设定修正系数范围趋于窄小。
[0020]一些示例中,当成品钢板厚度h0为120mm时,所述设定修正系数范围为1.20~1.22。
[0021]一些示例中,当成品钢板厚度h0为50mm≤h0<100mm时,所述设定修正系数范围为1.50~2.40。
[0022]一些示例中,
[0023]当成品钢板厚度h0为100mm≤h0<120mm时,所述设定修正系数范围为1.25~1.45。
[0024]一些示例中,当成品钢板厚度h0为50mm≤h0<60mm时,所述设定修正系数范围为1.90~2.40;
[0025]当成品钢板厚度h0为60mm≤h0<70mm时,所述设定修正系数范围为1.80~2.10;
[0026]当成品钢板厚度h0为70mm≤h0<80mm时,所述设定修正系数范围为1.70~1.90;
[0027]当成品钢板厚度h0为80mm≤h0<90mm时,所述设定修正系数范围为1.60~1.70;
[0028]当成品钢板厚度h0为90mm≤h0<100mm时,所述设定修正系数范围为1.50~1.55。
[0029]一些示例中,当成品钢板厚度h0为100mm≤h0<110mm时,所述设定修正系数范围为1.35~1.45;
[0030]当成品钢板厚度h0为110mm≤h0<120mm时,所述设定修正系数范围为1.25~1.30。
[0031]一些示例中,连铸坯加热温度1100℃以上,粗轧温度1025~1085℃,粗轧累计压下率≥40%,粗轧前三道次的单道次压下率大于12.5%、微调粗轧后两道次压下量,后两道的单道次压下率大于8%;精轧温度852~892℃。
[0032]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包括:
[0033]确定中间坯待温厚度的第一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厚规格钢板轧制的中间坯待温厚度调整方法,包括连铸坯加热、粗轧至中间坯厚度后待温、精轧;其特征在于,连铸坯加热温度1100℃以上,粗轧温度1025~1085℃,粗轧累计压下率≥40%,所述厚规格钢板的厚度h0为50mm~120mm;其中中间坯待温厚度确定方式为:确定中间坯待温厚度的第一厚度上限值和第一厚度下限值,中间坯待温厚度y1为设定修正系数范围与所述厚规格钢板的厚度h0的乘积,获得中间坯待温厚度最大值为所述第一厚度上限值,中间坯待温厚度最小值为所述第一厚度下限值,所述设定修正系数范围为1.20~2.40;确定中间坯待温厚度的第二厚度上限值和第二厚度下限值,中间坯待温厚度的第二厚度下限值y
min
为:y
min


0.0067*h
02
+1.7407*h0+29.811;中间坯待温厚度的第二厚度上限值y
max
为:y
max


0.0051*h
02
+1.1657*h0+79.495;比较第一厚度上限值和第二厚度上限值,取小值作为目标厚度上限值;比较第一厚度下限值和第二厚度下限值,取大值作为目标厚度下限值;通过调整粗轧各道次压下率,将中间坯待温厚度控制到目标厚度上限值和目标厚度下限值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厚规格钢板轧制的中间坯待温厚度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若目标厚度上限值小于或等于目标厚度下限值,中间坯待温厚度范围为第二厚度下限值至第二厚度上限值。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厚规格钢板轧制的中间坯待温厚度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轧制到中间坯待温厚度的前1~2个道次时,微调所述道次的压下率,使实际中间坯待温厚度处于目标厚度上限值和目标厚度下限值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厚规格钢板轧制的中间坯待温厚度调整方法,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中喜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