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以含有锂盐的非质子性有机溶剂为电解液的蓄电装置用负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含有锂盐的非质子性有机溶剂为电解液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输出的优点的蓄电装置,被使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等可移动设备。并且,近年来,将锂离子二次电池和电气双层电容器的蓄电原理结合起来的混合型的蓄电装置即锂离子电容器受到注目。这种锂离子电容器,是通过使可掺杂·释放锂离子的碳类材料与金属锂接触等,预先用化学方法或电化学方法掺杂锂离子,而使负极电位降低,提高耐压性,实现大幅度提高能量密度的蓄电装置,正在研究其在混合动力车辆和电动车辆上的应用。上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及锂离子电容器等蓄电装置的负极活性物质,主要使用碳类材料。该碳类材料的性能,虽然也受到其是否具有石墨构造等晶体结构的影响,但在此基础上,细孔构造也有很大影响。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由具有特定的细孔径和细孔容积的中孔(mesoporous)型碳粒子构成的电极材料,由这种中孔型碳粒子可以得到好的输出性能。并且,由于导电性好、电解液的保液性好,所以将碳纳米管等碳纤维应用于电极也受到期待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电装置用负极活性物质,该蓄电装置以含有锂盐的非质子性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其特征在于, 其由成为核心的碳粒子和纤维状碳的碳复合体构成,该纤维状碳在所述碳粒子的表面和/或内部形成并具有石墨烯构造,所述的碳复合体,全部中孔容积为0.005~1.0cm↑[3]/g,细孔径为100~400*的中孔占全部中孔容积的25%或25%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6-9-6 2006-2411051.一种蓄电装置用负极活性物质,该蓄电装置以含有锂盐的非质子性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其特征在于,其由成为核心的碳粒子和纤维状碳的碳复合体构成,该纤维状碳在所述碳粒子的表面和/或内部形成并具有石墨烯构造,所述的碳复合体,全部中孔容积为0.005~1.0cm3/g,细孔径为100~400的中孔占全部中孔容积的25%或25%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用负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状碳的重量比例为碳复合体的1~50重量%。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用负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复合体的比表面积为0.01~2000m2/g。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用负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粒子由易石墨化碳、难石墨化碳、石墨以及多并苯类物质中的至少一种构成。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用负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状碳含有单层碳纳米管、多层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突、碳微线圈、鱼骨状碳纤维以及片层状碳纤维中的至少任意一种。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用负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状碳是外径为1~100nm的中空状碳纤维。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用负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状碳具有竹状节。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用负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状碳由多层壁构成,其具有鱼骨构造,即,其晶格像相对于纤维轴具有角度。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电装置用负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状碳的多层壁,其厚度为1~100nm,具有3层或3层以上的多层构造。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用负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岛健治,安东信雄,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