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级电容模组单体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71128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8: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超级电容模组单体的连接结构,包括电容单体本体、正极柱、负极柱、单体连接组件和极柱连接组件,所述正极柱固定在电容单体本体顶部的一侧,所述负极柱固定在电容单体本体顶部远离正极柱的一侧,且负极柱和正极柱呈对称设置,所述单体连接组件固定在电容单体本体的外壁,用于连接相邻两个电容单体本体,所述极柱连接组件转动连接在负极柱的外壁,用于相邻的两个电容单体本体上的正极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单体连接组件能够完成电容模组中的相邻电容单体本体之间的连接工作,且连接过程快速方便,连接效果稳定,同时能够快速的完成相邻两个电容单体本体上的正极柱和负极柱之间的电性连接。柱和负极柱之间的电性连接。柱和负极柱之间的电性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级电容模组单体的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超级电容模组单体
,尤其涉及一种超级电容模组单体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超级电容器是指介于传统电容器和充电电池之间的一种新型储能装置,它既具有电容器快速充放电的特性,同时又具有电池的储能特性;
[0003]而传统的电容模组的单体连接方式大多通过将多个单体连接在一起,最后通过在外围缠绕胶带的方式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单体之间的连接非常容易松动,且连接较为麻烦,而在进行相邻两个单体之间的正极柱和负极柱的电性连接时,通常使用螺栓拧紧导电片的方式,将导电片的两端分别拧紧在正极柱和负极柱上,这种方式速度较慢,通常超级电容膜组单体较多,这种方式极大的降低了连接速度。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超级电容模组单体的连接结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超级电容模组单体的连接结构。
[000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超级电容模组单体的连接结构,包括电容单体本体、正极柱、负极柱、单体连接组件和极柱连接组件,所述正极柱固定在电容单体本体顶部的一侧,所述负极柱固定在电容单体本体顶部远离正极柱的一侧,且负极柱和正极柱呈对称设置,所述单体连接组件固定在电容单体本体的外壁,用于连接相邻两个电容单体本体,所述极柱连接组件转动连接在负极柱的外壁,用于相邻的两个电容单体本体上的正极柱。
[0007]优选的,所述单体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套、连接块、卡块、卡槽、第一弹簧、拉杆和拉块,两个所述连接套对称固定在电容单体本体上端的外壁,两个所述连接块对称固定在电容单体本体上端的外壁,且连接块与连接套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卡块通过滑槽滑动连接在连接套的上端,且卡块的底部呈斜面设置,所述卡槽开设在连接块上表面的中部,且卡槽与卡块相配合,两个所述第一弹簧对称固定在卡块的顶部,所述第一弹簧的顶部与连接套的内壁固定,所述拉杆固定在卡块上表面的中部,且拉杆通过滑孔与连接套滑动连接,所述拉块固定在拉杆的顶部。
[0008]优选的,所述极柱连接组件包括套杆、抵紧杆、抵紧套、第二弹簧和拨块,所述套杆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负极柱的外壁,所述抵紧杆滑动连接在套杆的内壁,所述抵紧套固定在抵紧杆远离套杆的一端,所述第二弹簧固定在套杆的内壁,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抵紧杆固定,所述拨块固定在抵紧杆远离抵紧套一端的顶部。
[0009]优选的,所述连接块远离电容单体本体的一端开设有倒圆角。
[0010]优选的,所述拉块的外壁等距开设有第一防滑纹。
[0011]优选的,所述拨块的一侧等距开设有第二防滑纹。
[0012]优选的,所述电容单体本体的顶部靠近负极柱的一侧固定有挡块,且挡块设置有
两个,所述套杆靠近挡块的一侧固定有挡板。
[0013]优选的,抵紧套的内径与正极柱的外径相同。
[0014]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超级电容模组单体的连接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通过设置的单体连接组件能够完成电容模组中的相邻电容单体本体之间的连接工作,且连接过程快速方便,连接效果稳定,在连接时只需要将一个电容单体本体上的连接块插入到另一个电容单体本体上的连接套内即完成连接工作;
[0016]2、本技术通过设置的极柱连接组件能够在相邻的电容单体本体连接工作完成后,完成对两个电容单体本体之间的正极柱和负极柱进行电性连接工作,相对于传统的使用螺栓拧紧导电片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连接速度。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单体连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A处放大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极柱连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挡块位置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标号:1、电容单体本体;2、正极柱;3、负极柱;4、单体连接组件;41、连接套;42、连接块;43、卡块;44、卡槽;45、第一弹簧;46、拉杆;47、拉块;5、极柱连接组件;51、套杆;52、抵紧杆;53、抵紧套;54、第二弹簧;55、拨块;6、第一防滑纹;7、第二防滑纹;8、挡块;9、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4]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0025]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超级电容模组单体的连接结构,包括电容单体本体1、正极柱2、负极柱3、单体连接组件4和极柱连接组件5,所述正极柱2固定在电容单体本体1顶部的一侧,所述负极柱3固定在电容单体本体1顶部远离正极柱2的一侧,且负极柱3和正极柱2呈对称设置,所述单体连接组件4固定在电容单体本体1的外壁,用于连接相邻两个电容单体本体1,所述极柱连接组件5转动连接在负极柱3的外壁,用于相邻的两个电容单体本体1上的正极柱2。
[0026]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单体连接组件4包括连接套41、连接块42、卡块43、卡槽44、第一弹簧45、拉杆46和拉块47,两个所述连接套41对称固定在电容单体本体1上端的外壁,两个所述连接块42对称固定在电容单体本体1上端的外壁,且连接块42与连接套4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卡块43通过滑槽滑动连接在连接套41的上端,且卡块43的底部呈斜面设置,所述卡槽44开设在连接块42上表面的中部,且卡槽44与卡块43相配合,两个所述第一弹簧45对称固定在卡块43的顶部,所述第一弹簧45的顶部与连接套41的内壁固定,所述拉杆46固
定在卡块43上表面的中部,且拉杆46通过滑孔与连接套41滑动连接,所述拉块47固定在拉杆46的顶部。
[0027]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的单体连接组件4能够完成电容模组中的相邻电容单体本体1之间的连接工作,且连接过程快速方便,连接效果稳定,在连接时只需要将一个电容单体本体1上的连接块42插入到另一个电容单体本体1上的连接套41内即完成连接工作。
[0028]请参阅图4,所述极柱连接组件5包括套杆51、抵紧杆52、抵紧套53、第二弹簧54和拨块55,所述套杆5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负极柱3的外壁,所述抵紧杆52滑动连接在套杆51的内壁,所述抵紧套53固定在抵紧杆52远离套杆51的一端,所述抵紧套53的内径与正极柱2的外径相同,所述第二弹簧54固定在套杆51的内壁,所述第二弹簧54的一端与抵紧杆52固定,所述拨块55固定在抵紧杆52远离抵紧套53一端的顶部。
[0029]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的极柱连接组件5能够在相邻的电容单体本体1连接工作完成后,完成对两个电容单体本体1之间的正极柱2和负极柱3进行电性连接工作,相对于传统的使用螺栓拧紧导电片的方式极大的提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级电容模组单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容单体本体(1);正极柱(2),所述正极柱(2)固定在电容单体本体(1)顶部的一侧;负极柱(3),所述负极柱(3)固定在电容单体本体(1)顶部远离正极柱(2)的一侧,且负极柱(3)和正极柱(2)呈对称设置;单体连接组件(4),所述单体连接组件(4)固定在电容单体本体(1)的外壁,用于连接相邻两个电容单体本体(1);极柱连接组件(5),所述极柱连接组件(5)转动连接在负极柱(3)的外壁,用于相邻的两个电容单体本体(1)上的正极柱(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级电容模组单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连接组件(4)包括:连接套(41),两个所述连接套(41)对称固定在电容单体本体(1)上端的外壁;连接块(42),两个所述连接块(42)对称固定在电容单体本体(1)上端的外壁,且连接块(42)与连接套(41)的位置相对应;卡块(43),所述卡块(43)通过滑槽滑动连接在连接套(41)的上端,且卡块(43)的底部呈斜面设置;卡槽(44),所述卡槽(44)开设在连接块(42)上表面的中部,且卡槽(44)与卡块(43)相配合;第一弹簧(45),两个所述第一弹簧(45)对称固定在卡块(43)的顶部,所述第一弹簧(45)的顶部与连接套(41)的内壁固定;拉杆(46),所述拉杆(46)固定在卡块(43)上表面的中部,且拉杆(46)通过滑孔与连接套(41)滑动连接;拉块(4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川李卫东杨福盛邹明华张俊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今朝时代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