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腔组件以及尾气后处理封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6869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8:41
一种混合腔组件,包括混合腔壳体以及混合管组件。所述混合腔壳体设有用以与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相连通的第一开口以及用以与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相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混合腔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开口中的扰流板。所述扰流板包括位于内圈的若干第一翅片、位于外圈的若干第二翅片、与所述若干第一翅片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一开槽以及与所述若干第二翅片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二开槽,其中所述若干第一翅片与所述若干第二翅片的倾斜方向相反。如此设置,使被所述第一翅片与所述第二翅片导引的气流能够相互碰撞,进而提高了气流分布的均匀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混合腔组件的尾气后处理封装。尾气后处理封装。尾气后处理封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腔组件以及尾气后处理封装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混合腔组件以及尾气后处理封装,属于发动机尾气后处理


技术介绍

[0002]研究表明尾气后处理系统(例如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系统)管路中氨分布的均匀程度对系统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能有重要的影响。长时间氨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催化剂老化不均匀,从而影响催化剂的整体性能。如何提高气流在载体端面的分布均匀性是所属
的技术人员面临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流分布均匀性较好的混合腔组件以及尾气后处理封装。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合腔组件,其包括混合腔壳体以及安装于所述混合腔壳体内的混合管组件,所述混合腔壳体设有用以与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相连通的第一开口、用以与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相连通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的第一腔体以及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的第二腔体;所述混合管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中的旋流管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腔体中的连接管;所述旋流管设有第一内腔体、若干旋流片以及对应于所述旋流片的气流入口,所述第一内腔体通过所述气流入口与所述第一腔体相连通,所述连接管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腔体相连通的第二内腔体,所述第二内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相连通;所述混合腔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开口中的扰流板,所述扰流板包括位于内圈的若干第一翅片、位于外圈的若干第二翅片、与所述若干第一翅片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一开槽以及与所述若干第二翅片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二开槽,其中所述若干第一翅片与所述若干第二翅片的倾斜方向相反。
[0005]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若干第一翅片沿逆时针方向倾斜,所述若干第二翅片沿顺时针方向倾斜。
[000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若干第一翅片沿顺时针方向倾斜,所述若干第二翅片沿逆时针方向倾斜。
[000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若干第一翅片以及所述若干第二翅片是由冲压所述扰流板而形成的。
[000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混合管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部分包围所述旋流片的弧形板,从而使尾气需绕过所述弧形板才能自所述气流入口进入所述旋流管。
[000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弧形板的横截面呈C形。
[00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混合腔壳体设有用以安装尿素喷嘴的安装座,所述尿素喷嘴用以向所述旋流管中喷射雾化的尿素液滴。
[0011]本技术还揭示了一种尾气后处理封装,其包括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的上游的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的混合腔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为柴油颗粒捕集器,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为选择性催化还原剂,所述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为柴油氧化催化器,所述混合腔组件为前述的混合腔组件。
[0012]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扰流板位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的入口侧。
[0013]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设置扰流板且使第一翅片与第二翅片的倾斜方向相反,从而使被所述第一翅片与所述第二翅片导引的气流能够相互碰撞,进而提高了气流分布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尾气后处理封装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混合腔组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0016]图3是图2的主视图。
[0017]图4是图2的立体分解图。
[0018]图5是图4中扰流板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其中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或者符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本技术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技术相一致的产品的例子。
[0020]在本技术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理解,本技术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
[0021]请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尾气后处理封装,其包括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1、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2、位于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1的上游的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1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2的混合腔组件4。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1为柴油颗粒捕集器(DPF),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2为选择性催化还原剂(SCR),所述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3为柴油氧化催化器(DOC)。
[0022]所述混合腔组件4包括混合腔壳体5以及安装于所述混合腔壳体5内的混合管组件6。所述混合腔壳体5设有用以与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1相连通的第一开口51、用以与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2相连通的第二开口52、与所述第一开口51相连通的第一腔体53、与所述第二开口52相连通的第二腔体54、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腔体53和所述第二腔体54之间的隔板55。
[0023]所述混合管组件6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53中的旋流管61、位于所述第二腔体54
中的连接管6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腔体53内且部分包围所述旋流管61的弧形板63。
[0024]所述旋流管61设有第一内腔体611、若干旋流片612以及对应于所述旋流片612的气流入口613。所述第一内腔体611通过所述气流入口613与所述第一腔体53相连通。所述连接管62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腔体611相连通的第二内腔体621,所述第二内腔体621与所述第二腔体54相连通。所述连接管的管壁上设有若干气流穿孔622。所述弧形板63部分包围所述旋流片612,从而使来自所述第一开口51的尾气需绕过所述弧形板63,才能自所述气流入口613进入所述旋流管61。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弧形板63的横截面呈C形。所述弧形板63的中心轴与所述旋流管61的中心轴平行,所述混合腔组件4包括位于所述弧形板63和所述旋流管61之间的弧形气流通道。
[0025]所述混合腔壳体5设有用以安装尿素喷嘴7的安装座531,所述尿素喷嘴7用以向所述旋流管61中喷射雾化的尿素液滴。
[0026]所述混合腔组件4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开口52中的扰流板8。所述扰流板8包括位于内圈的若干第一翅片81、位于外圈的若干第二翅片82、与所述若干第一翅片81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一开槽83以及与所述若干第二翅片82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二开槽84,其中所述若干第一翅片81与所述若干第二翅片82的倾斜方向相反。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腔组件,其包括混合腔壳体以及安装于所述混合腔壳体内的混合管组件,所述混合腔壳体设有用以与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相连通的第一开口、用以与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相连通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的第一腔体以及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的第二腔体;所述混合管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中的旋流管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腔体中的连接管;所述旋流管设有第一内腔体、若干旋流片以及对应于所述旋流片的气流入口,所述第一内腔体通过所述气流入口与所述第一腔体相连通,所述连接管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腔体相连通的第二内腔体,所述第二内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开口中的扰流板,所述扰流板包括位于内圈的若干第一翅片、位于外圈的若干第二翅片、与所述若干第一翅片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一开槽以及与所述若干第二翅片一一对应的若干第二开槽,其中所述若干第一翅片与所述若干第二翅片的倾斜方向相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一翅片沿逆时针方向倾斜,所述若干第二翅片沿顺时针方向倾斜。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一翅片沿顺时针方向倾斜,所述若干第二翅片沿逆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涛涛严才宝王长林刘翠洁
申请(专利权)人:天纳克苏州排放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