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侧梁刚度加强结构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侧梁刚度加强结构,以改善抵抗侧面碰撞的刚度。
技术介绍
[0002]本节中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公开有关的背景信息,并且可能不构成现有技术。
[0003]在车辆的侧表面下方形成有侧梁,以形成车辆的侧表面的下部的结构。
[0004]如图1所示,通过使凸出到车辆外侧的外侧梁112的上端和下端与凸出到车辆内侧的内侧梁111结合来形成传统的侧梁110。然而,由于侧梁110不单独地具有加强刚度的结构,在通过侧面碰撞向侧梁施加冲击力的情况下,碰撞部分会大程度变形。
[0005]近来,越来越多地提供诸如混合动力车辆和电动车辆的环保车辆,并且为了通过充电来增加行驶距离,需要增加所安装的高压电池140的容量。为此,有利于确保空间的高压电池140可以安装在中央地板面板131的下方。
[0006]然而,传统的侧梁110具有仅彼此联接的内侧梁111和外侧梁112,并且没有单独的加强构件。
[0007]因此,在侧面碰撞时,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侧梁110的变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侧梁刚度加强结构,所述侧梁刚度加强结构包括:内侧梁;外侧梁,设置在所述内侧梁的外侧并结合至所述内侧梁;以及侧梁加强构件,安装在所述内侧梁和所述外侧梁之间的空间中,其中,所述侧梁加强构件具有多个部分,每个所述部分具有形成为贯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封闭段,并且多个所述部分中的这些部分在所述车辆的纵向方向上重复地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梁刚度加强结构,其中,所述侧梁加强构件还包括:上加强构件,结合至所述内侧梁的上表面部分的内表面和所述外侧梁的上表面部分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以及下加强构件,结合至所述内侧梁的下表面部分的内表面和所述外侧梁的下表面部分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其中,所述上加强构件和所述下加强构件彼此间隔开地结合,以使所述封闭段形成为贯穿所述车辆的所述宽度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梁刚度加强结构,所述上加强构件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多个上侧梁结合部分,每个所述上侧梁结合部分凸出地形成为结合至所述内侧梁的上表面部分的内表面和所述外侧梁的上表面部分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并且所述下加强构件形成有彼此间隔开的多个下侧梁结合部分,并且所述下加强构件结合至所述上加强构件,每个所述下侧梁结合部分凹入地形成为结合至所述内侧梁的下表面部分的内表面和所述外侧梁的下表面部分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梁刚度加强结构,其中,所述上加强构件形成有下端结合部分,所述下端结合部分形成为在彼此相邻的所述上侧梁结合部分之间低于所述上侧梁结合部分,其中,所述下加强构件形成有上端结合部分,所述上端结合部分形成为在彼此相邻的所述下侧梁结合部分之间高于所述下侧梁结合部分,并且所述上端结合部分结合至所述下端结合部分,其中,在所述上加强构件中交替地形成所述下端结合部分与所述上侧梁结合部分,并且其中,在所述下加强构件中交替地形成所述上端结合部分与所述下侧梁结合部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梁刚度加强结构,其中,所述下侧梁结合部分被定位成与所述上侧梁结合部分的下部间隔开。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梁刚度加强结构,其中,在所述上加强构件中形成有用于连接所述上侧梁结合部分与所述下端结合部分的连接部分,并且其中,在所述下加强构件中形成有用于连接所述下侧梁结合部分与所述上端结合部分的另一连接部分。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梁刚度加强结构,其中,所述上加强构件的连接部分和所述下加强构件的连接部分倾斜地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梁刚度加强结构,其中,由所述上加强构件的上侧梁结合部分、所述上加强构件的连接部分、所述下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景薰,朴大明,韩昇佑,黄昌燮,
申请(专利权)人: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