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2465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3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薄膜电容器(1)具备:电容器元件(5),具有:层叠体(10),在层叠方向(T)上层叠了薄膜,该薄膜包含在电介质薄膜(第1电介质薄膜(31)以及第2电介质薄膜(32))的主面上设置了金属层(第1金属层(41)以及第2金属层(42))的金属化薄膜(第1金属化薄膜(21)以及第2金属化薄膜(22));和一对外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51)以及第2外部电极(52)),设置在与层叠方向(T)正交的宽度方向(W)上的层叠体(10)的两端面上;外部引出端子(第1外部引出端子(61)以及第2外部引出端子(62)),与外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51)以及第2外部电极(52))连接;剥离材料(70),覆盖电容器元件(5)的一部分以及外部引出端子(第1外部引出端子(61)以及第2外部引出端子(62))的一部分;外装壳体(80),在一端设置开口(81),将电容器元件(5)收纳于内部;和填充树脂(90),填充于外装壳体(80)内,埋没电容器元件(5),层叠体(10)具有位于外装壳体(80)的开口(81)侧的上表面(10A),剥离材料(70)覆盖外部引出端子(第1外部引出端子(61)以及第2外部引出端子(62))中的与外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51)以及第2外部电极(52))的连接部和外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51)以及第2外部电极(52)),并且,不覆盖层叠体(10)的上表面(10A)的至少一部分,填充树脂(90)设置在由外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51)以及第2外部电极(52))、外部引出端子(第1外部引出端子(61)以及第2外部引出端子(62))和剥离材料(70)包围的区域以及剥离材料(70)与外装壳体(80)之间的区域。(70)与外装壳体(80)之间的区域。(70)与外装壳体(80)之间的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薄膜电容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薄膜电容器。

技术介绍

[0002]薄膜电容器具有在电介质薄膜的表面设置了金属层的金属化薄膜被卷绕或者层叠而成的电容器元件。这样的电容器元件例如通过在将两片金属化薄膜重叠来进行卷绕或者层叠之后,在其两端面上形成一对外部电极而制作。而且,有时在形成了与外部电极连接的外部引出端子之后,将电容器元件收纳于外装壳体,并将填充树脂填充于外装壳体内。
[0003]若使这样的薄膜电容器转移到低温环境,则由于金属化薄膜的层叠体(也包含卷绕体在内)的线膨胀系数比填充树脂的线膨胀系数大,因此在外部电极被周围的填充树脂束缚的状态下,金属化薄膜的层叠体欲收缩。因此,在外部电极产生拉伸应力,会产生裂纹。
[0004]另一方面,若使薄膜电容器从低温环境转移到高温环境,则外部电极的周围的填充树脂以及外装壳体比金属化薄膜的层叠体先开始膨胀。因此,在外部电极产生拉伸应力,会产生裂纹。
[0005]如以上那样,在薄膜电容器中,存在如下问题,即,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使用时,在外部电极产生裂纹。特别是,在汽车等车载用途中,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要求较高的可靠性,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受到重视。
[0006]针对上述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金属化薄膜电容器,即,具备:上端面被敞开的壳体、收纳于该壳体内且使用金属化薄膜在两端设置了金属喷镀电极的单个或者多个电容器元件、与金属喷镀电极连接的外部引出端子、和填充于壳体内且埋没电容器元件的树脂组成物,利用剥离材料被覆了金属喷镀电极。
[0007]在先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1616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0]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11]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薄膜电容器的高可靠性,抑制水分向外部电极的浸入也很重要。针对于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金属化薄膜电容器中,虽然金属喷镀电极被剥离材料被覆,但是在抑制水分向外部电极的浸入这一点上有改善的余地。
[0012]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抑制外部电极中的裂纹的产生的同时抑制了水分向外部电极的浸入的薄膜电容器。
[0013]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4]本专利技术的薄膜电容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电容器元件,具有:层叠体,在层叠方向上层叠了薄膜,该薄膜包含在电介质薄膜的主面上设置了金属层的金属化薄膜;和一对外部电极,设置在与上述层叠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上述层叠体的两端面上;外部引出端子,
与上述外部电极连接;剥离材料,覆盖上述电容器元件的一部分以及上述外部引出端子的一部分;外装壳体,在一端设置开口,将上述电容器元件收纳于内部;和填充树脂,填充于上述外装壳体内,埋没上述电容器元件,上述层叠体具有位于上述外装壳体的上述开口侧的上表面,上述剥离材料覆盖上述外部引出端子中的与上述外部电极的连接部和上述外部电极,并且,不覆盖上述层叠体的上述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述填充树脂设置在由上述外部电极、上述外部引出端子和上述剥离材料包围的区域以及上述剥离材料与上述外装壳体之间的区域。
[0015]专利技术效果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在抑制外部电极中的裂纹的产生的同时抑制了水分向外部电极的浸入的薄膜电容器。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薄膜电容器的一例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2是示出对图1中的薄膜电容器进行了分解的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3是示出与图1中的线段A1

A2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0020]图4是示出与图1中的线段B1

B2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0021]图5是示出与图1中的线段C1

C2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0022]图6是示出图2中的电容器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0023]图7是示出与图6中的线段D1

D2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0024]图8是关于本专利技术的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中的设置剥离材料的工序示出第1方法的立体示意图。
[0025]图9是关于本专利技术的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中的设置剥离材料的工序示出第1方法的立体示意图。
[0026]图10是关于本专利技术的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中的设置剥离材料的工序示出第2方法的立体示意图。
[0027]图11是关于本专利技术的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中的设置剥离材料的工序示出第2方法的立体示意图。
[0028]图12是示出针对实施例1以及比较例1的薄膜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的变化率的测定结果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薄膜电容器进行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以下的结构,也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此外,将以下记载的各个优选的结构组合多个而成的结构也还是本专利技术。
[0030][薄膜电容器][003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薄膜电容器的一例,以下说明薄膜在层叠的状态下被卷绕而成的所谓的卷绕型的薄膜电容器,该薄膜包含在电介质薄膜的至少一个主面上设置了金属层的金属化薄膜。本专利技术的薄膜电容器也可以是上述薄膜被层叠而成的所谓的层叠型的薄膜电容器。
[0032]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薄膜电容器的一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示出对图1中的薄膜电容器进行了分解的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2示出了带外部引出端子的电容器元件收纳于外装壳体之前的状态。图3是示出与图1中的线段A1

A2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示出与图1中的线段B1

B2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示出与图1中的线段C1

C2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0033]在本说明书中,如图1、图2、图3、图4以及图5所示,将薄膜电容器中的层叠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分别设为由箭头T以及箭头W规定的方向。另外,在卷绕型的薄膜电容器中,虽然也可以说存在多个层叠方向,但是在本说明书中设为由箭头T规定的方向。在此,层叠方向T和宽度方向W相互正交。
[0034]如图1、图2、图3、图4以及图5所示,薄膜电容器1具有电容器元件5、第1外部引出端子61、第2外部引出端子62、剥离材料70、外装壳体80和填充树脂90。
[0035]<电容器元件>
[0036]图6是示出图2中的电容器元件的立体示意图。图7是示出与图6中的线段D1

D2对应的部分的剖面示意图。如图6以及图7所示,电容器元件5具有层叠体10、设置在宽度方向W上的层叠体10的一个端面上的第1外部电极51、和设置在宽度方向W上的层叠体10的另一个端面上的第2外部电极52。在此,层叠体10的两端面在宽度方向W上相互对置。
[0037]层叠体10除了具有设置了第1外部电极51以及第2外部电极52的两端面以外,还具有上表面10A、下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电容器元件,具有:层叠体,在层叠方向上层叠了薄膜,该薄膜包含在电介质薄膜的主面上设置了金属层的金属化薄膜;和一对外部电极,设置在与所述层叠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层叠体的两端面上;外部引出端子,与所述外部电极连接;剥离材料,覆盖所述电容器元件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外部引出端子的一部分;外装壳体,在一端设置开口,将所述电容器元件收纳于内部;和填充树脂,填充于所述外装壳体内,埋没所述电容器元件,所述层叠体具有位于所述外装壳体的所述开口侧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真岛亮城岸贤菊池公明龟井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