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板上的顶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0965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撑板上的顶出结构,包括有支撑板的本体,本体上设置有横梁,横梁顶部中间位置设置有顶出凹槽,顶出凹槽中间设置有顶杆台,顶杆台截面与本体脱模成型时所用顶杆截面相匹匹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顶杆台的设置,确保了支撑板在脱模成型被顶杆顶出时,顶痕毛刺出现在顶杆台的边缘位置,而不会出现在处理毛刺时毛刺向凹陷位置翻边的情况,并且在顶杆台边缘位置的毛刺易于处理,提高工作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撑板上的顶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配件,特别涉及一种支撑板上的顶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内部需要安装大量的电子零部件,这些电子零部件在汽车内部均需要支撑板支撑,固定安装在汽车内部,目前各大厂家根据需要设计出多种不同规格的支撑板,但是受到自身结构以及产品装配的影响,需要在非加工面的位置设计顶出结构,便于产品脱模,同时为了避免装配干涉的问题,顶痕需要凹陷进产品内,顶痕位置毛刺去除是会向凹陷位置翻边,毛刺去除难度大,去除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针对这些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撑板上的顶出结构,在支撑板脱模成型时,解决钉痕位置毛刺向凹陷位置翻边的问题,同时降低去除毛刺的难度,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0004]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支撑板上的顶出结构,包括有支撑板本体,所述本体上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顶部中间位置设置有顶出凹槽,所述顶出凹槽中间设置有顶杆台,所述顶杆台截面与本体脱模成型时所用顶杆截面相匹配。
[0005]作为优选,所述顶出凹槽向下凹陷深度在0.3

0.6mm之间。
[0006]作为优选,所述顶杆台高出顶出凹槽底部的高度在0.2

0.3mm之间。
[0007]作为优选,所述顶杆台距离顶出凹槽边缘距离在3

8mm之间。
[0008]作为优选,所述本体上设置有不少于一个的顶出凹槽以及不少于一个的顶出凹槽内的顶杆台。
[0009]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横梁上设置顶出凹槽,并且在顶出凹槽内设置顶杆台,确保了支撑板在脱模成型被顶杆顶出时,顶痕毛刺出现在顶杆台的边缘位置,而不会出现在处理毛刺时毛刺向凹陷位置翻边的情况,并且在顶杆台边缘位置的毛刺易于通过抛丸的表面处理工艺进行去除,降低了工作强度以及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阐述。
[0012]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包括有本体1,在本体1上根据设计需求设置有四根横梁2,在其中两根横梁2的中间位置均设置有顶出凹槽3,在本实施例中顶出凹槽3向下凹陷深度为0.5mm,在顶出凹槽3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顶杆台4,顶杆
台4高出顶出凹槽3底部0.3mm,同时顶杆台4距离顶出凹槽3的边缘为5mm。
[0013]在本实施例中,为配合脱模时顶杆的顶杆头形状,顶杆台4的截面为圆形。
[0014]在支撑板脱模成型时,顶杆通过向两个顶杆台4施加作用力,使支撑板脱离磨具,此时顶杆台4的边缘由于收到顶杆作用力产生毛刺,相较于传统工艺中顶杆直接对顶出凹槽3施加作用力而导致的凹陷位置产生的毛刺,传统工艺中凹陷位置的毛刺在去除过程中极易向凹陷位置翻边,而在本实施例中顶杆台4边缘的毛刺可以通过抛丸工艺直接去除,避免了毛刺翻遍的问题,降低了去除毛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板上的顶出结构,包括有支撑板的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上设置有横梁(2),所述横梁(2)顶部中间位置设置有顶出凹槽(3),所述顶出凹槽(3)中间设置有顶杆台(4),所述顶杆台(4)截面与本体(1)脱模成型时所用顶杆截面相匹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撑板上的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凹槽(3)向下凹陷深度在0.3

0.6mm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撑板上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庆峰朱丽芬邬燕田伟鉴朱会会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威孚长安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