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可视性发光二极管面型光源调制装置与模块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9715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可视性发光二极管面型光源调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微型平/球面透镜,具有多个同心环状凹凸结构;    至少一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所述微型平/球面透镜的一侧;该发光二极管与微型平/球面透镜之间具有一定距离,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微型平/球面透镜后放大。(*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系统提供一种可视性发光二极管面型光源调制装置与模块,尤指一种利用光可调制性微型结构透镜对光源进行放大成像作用的光源调制装置与模块。
技术介绍
在技术成熟及面板成本逐渐逐渐下降的影响下,薄膜晶体管液晶(TFTLCD)相关产品已成为电子产品中的热销商品,而背光源模块在液晶架构中扮演着主要照明来源的重要角色,其中,又以冷阴极管(CCFL)为目前应用最多的光源组件,但因其存在易碎及含汞等缺点,因此利用发光二极管开发新型背光源模块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市面上的液晶显示产品,如液晶屏幕(LCD Screen)、蜂巢式电话(Cellular phone)、个人数字助理(PDA)、笔记型计算机(NB)中的光源提供装置,除了5英时以下的小尺寸可携式产品外,主要皆是建立在冷阴极管(CCFL)这种“线光源”下,此种侧光源装置必须搭配导光版、扩散片及增益片等光学组件,方能获得一“面光源”照明目的,然而,组件越多对光能的损耗越大,因此如何能同时解决提高面板亮度、缩减模块厚度、节省电耗、系统散热和降低成本等问题,是采用冷阴极管(CCFL)光源的背光源模块始终难以完全克服的难题。请参阅图1A的图1B所示现有一种背光源模块结构,“LED STAGGEREDBACK LIGHYTING PANEL FOR LCD MODULE”(美国专利第4,573,766号),该背光源模块10是将多个发光二极管11埋入具有扩散效果的板材12相对两侧的框体13、14内,发光二极管11以侧光方式将光线射入,通过该具有扩散效果的板材12上的扩散粒子将光线导向与该发光二极管11排列方向垂直的显示面15上,受限于发光二级管11的排列方式,该背光源模块10仅适用于小尺寸显示装置,否则会在显示面15中间部位产生光分布不均现象,再者,该板材12的透光性不佳,导致光亮度降低。再请参阅图2所示现有另一种背光源模块结构,“LIGHT GUIDE PLAE FORPOINT SOURCE”(美国专利第6,196,691B1号),该背光源模块20是将发光二极管21设置于一楔形导光板22的较厚处221,在该导光板22的顶面222设有绕射光栅23,其发光二极管21仅设置在导光板22的一侧,虽有绕射光栅23辅助光线扩散,然其作用毕竟有限,仍不适用于大尺寸显示装置。再请参阅图3所示现有另一种背光源模块结构,“LIGHT SOURCE FORBACKLIGHTING”(美国专利第6,007,209号),该背光源模块30主要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的液晶显示屏幕,其是将间隔排列的多个R、G、B三色发光二极管31分别设置于框体32的周缘凹槽321以及设置于框体32内侧面上的反光屏蔽33内,光线再经由光强化组织34透出液晶面板35,借此达到形成面光源的目的,此光源使用方式需考虑R、G、B三色发光二极管31的排列混色问题,需通过适当的排列与三原色发光二极管间的适当匹配,方能调配出白色光源,因此除了模块中的架构复杂外,光源的安排也增加了此背光模块架构的复杂度,且当这些三原色发光二极管31其中某一颜色的二极管损毁后,将使模块的发光颜色出现变调的情形;此背光系统架构复杂,以其提的例子而言,对角线10英时的面板而言,共需43颗经特殊排列的R、G、B三原色发光二极管31配合反光屏蔽33和框体32的周缘凹槽的架构,达成白光背光源照明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高可视性发光二极管面型光源调制装置与模块,利用可调制性微型结构透镜对光源进行放大成像,通过各个放大后的后光分布影像的调整排列,可将原为离散的点光源均匀扩散为连续化的面化光墙分布在液晶面板上,提供一结构简单、亮度高、均匀化的液晶显示器用的背光源模块,尤适用于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可视性发光二极管面型光源调制装置,其特点在于包括至少一微型平/球面透镜,具有多个同心环状凹凸结构;至少一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所述微型平/球面透镜的一侧;该发光二极管与微型平/球面透镜之间具有一定距离,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微型平/球面透镜后放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可视性发光二极管面型光源调制模块,其特点在于包括至少一微型平/球面透镜,具有多个同心环状凹凸结构;至少一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微型平/球面透镜的一侧;一液晶面板,设置于所述微型平/球面透镜的上方;一框体,具有一容置空间,所述微型平/球面透镜、发光二极管、液晶面板收纳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微型平/球面透镜之间具有一定距离,由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微型平/球面透镜放大,再由所述液晶面板透出。本技术采用的背光源模块结构简单、亮度高,尤适用于大尺寸液晶显示器,同时,可降低材料及制造成本,减轻背光源模块重量。为了更好理解本技术的特征、目的及功能,下面进一步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A及图1B是一种现有背光源模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及图3是另两种现有背光源模块结构的结构示竟图。图4A是本技术的光源调制装置的俯视图。图4B是图4A中4B-4B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成像原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光源调制模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光源调制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光源调制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A至图9E是本技术的光源调制装置的其它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0A是本技术的光源调制置的另一较佳实施的俯视图。图10B是图10A中10B-10B处剖视图。图11A是本技术的光源调制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的俯视图。图11B是图11A中11B-11B处剖视图。图12是图11A的光源调制装置所构成的光源调制模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1A的光源调制装置所构成的光源调制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1A的光源调制装置所构成的光源调制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A至图1 5E是图11A的光源调制装置的其它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附图标号说明10-背光源模块,11-发光二极管,12-板材,13、14-框体,15-显示面;20-背光源模块,21-发光二极管,22-导光板,221-较厚处,222-顶面23-绕射光栅;30-背光源模块,31-发光二极管,32-框体,321-周缘凹槽,33-屏蔽,34-光强化组织,35-液晶面板;40、40A、40B、40C-调制装置,41-微型平面透镜,411-同心环状凹凸结构,42-基板,421-顶面,422-底面,43-发光二极管,44-液晶面板,45-框体,451-容置空间,46-片材,47-反射罩,471-内凹凸弧面结构,141-微型平面透镜,1411-同心环状凹凸结构,142-基板,1422-底面,143-发光二极管,241-微型平面透镜,2411-同心环状凹凸结构,242-基板,2421-顶面,243-发光二极管;341-微型平面透镜,3411-同心环状凹凸结构,342-基板,3421-顶面,3422-底面,343-发光二极管,440-调制装置,441-微型平面透镜,4411-椭圆型同心环状凹凸结构,442-基板,4421-顶面,4422-底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可视性发光二极管面型光源调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微型平/球面透镜,具有多个同心环状凹凸结构;至少一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所述微型平/球面透镜的一侧;该发光二极管与微型平/球面透镜之间具有一定距离,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微型平/球面透镜后放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可视性发光二极管面型光源调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型平面透镜设置在透明材质的基板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可视性发光二极管面型光源调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下方设置有一具有偏极或扩散特性的化学镀膜层。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可视性发光二极管面型光源调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球面透镜由多组微型球面透镜组成,所述多组微型球面透镜设置于一基板上,该基板下方设置一具有偏极或扩散特性的化学镀膜层。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高可视性发光二极管面型光源调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光二极管下方设有一反射罩,该反射罩具有一内凹弧面结构,该内凹弧面结构的内侧壁设置有反射层,该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内凹弧面结构内。6.一种高可视性发光二极管面型光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柏宏潘奕凯鲍友南林建宪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