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物制药反应的多层共挤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3364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层、次外层、第一粘结层、芯层、第二粘结层、次内层和内层,所述外层、次外层、第一粘结层、芯层、第二粘结层、次内层和内层的厚度比为8~15∶16~20∶5~10∶10~15∶5~10∶10~30∶15~20,所述芯层包括乙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生物制药反应的多层共挤膜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反应袋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生物制药反应的多层共挤膜。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制备细胞、生物药品、生物制剂等制剂时,通常采用传统的生物工艺容器(如金属、玻璃和硬塑料容器),因此使用前需进行清洁、杀菌和验证,进而使得工序繁杂,费用加重。一次性生物反应袋(SUBs),由于成本低、使用方便、污染风险较低,且易于工艺放大,在新工艺开发和中试规模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现有一次性生物反应袋阻隔能力较差,因此存在有毒或抑制性物质可能会从SUBs中滤出,即析出物和可浸出物(E&Ls),进入工艺流体(如含有细胞的培养基),这些物质会导致细胞生长抑制、昂贵细胞株的丢失和产量的降低等问题出现,从而使得一次性生物反应袋的推广应用受到限制。现有技术中,常通过乙烯

乙烯醇共聚物(EVOH)作为一次性生物反应袋的阻隔层,但是乙烯

乙烯醇共聚物的阻隔性能常受湿度的影响,当反应制剂中有水时,或者环境湿度大时,其阻隔性能大大下降。另外,现有的一次性生物反应袋因添加有表面改性剂(如防雾剂、抗静电剂、防粘连剂等),因此,当用于柔性细胞培养物袋时,存在抑制细胞培养物生长的缺陷,从而使得其在生物工艺应用受到大大的限制。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生物制药反应的多层共挤膜及其制备方法,旨在提高一次性生物反应袋的阻隔性能。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其中,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层、次外层、第一粘结层、芯层、第二粘结层、次内层和内层,所述外层、次外层、第一粘结层、芯层、第二粘结层、次内层和内层的厚度比为8~15∶16~20∶5~10∶10~15∶5~10∶10~30∶15~20,所述芯层包括乙烯

乙烯醇共聚物制备,所述次外层和次内层均包括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所述外层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超低密度聚乙烯,所述内层由超低密度聚乙烯制备得到。
[0006]所述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中,所述共挤膜的厚度为250um~350um。
[0007]所述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中,所述外层包括10%~20%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80%~90%超低密度聚乙烯。
[0008]所述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中,所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为0.915g/cm3~0.930g/cm3。
[0009]所述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中,所述超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小于0.915g/cm3。
[0010]所述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中,所述次外层包括第一次外层和第二次外层,
所述次内层包括第一次内层和第二次内层。
[0011]所述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中,所述茂金属线性聚乙烯的密度为0.912g/cm3~0.940g/cm3。
[0012]所述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中,所述第一粘结层和第二粘结层均包括70%~90%的马来酸酐接枝改性的聚乙烯和10%~30%的低密度聚乙烯。
[0013]所述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中,所述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为0.913g/cm3~0.925g/cm3。
[0014]所述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中,所述共挤膜中外层、次外层、第一粘结层、芯层、第二粘结层、次内层和内层的厚度比为15∶18∶8∶15∶8∶18∶18。
[0015]有益效果: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所述共挤膜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层、次外层、第一粘结层、芯层、第二粘结层、次内层和内层,所述芯层为具有较好阻隔性能的乙烯

乙烯醇共聚物膜,所述外层和内层均为具有较好热封性能和阻湿性的聚乙烯膜,通过外层、芯层和内层协同作用,利用外层和内层的高阻湿性,避免湿气渗透共挤膜内,使芯层处于干燥状态,进而能较好的发挥阻隔作用;同时,通过调整外层、次外层、第一粘结层、芯层、第二粘结层、次内层和内层的厚度比,一方面保证芯层处于干燥状态,另一方面使外层、次外层以及内层、次内层与芯层较紧密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剥离强度,达到提高薄膜的阻隔性能的目的,进而满足一次性生物制袋对高阻隔性能的要求;并且,由于内层采用超低密度聚乙烯制备得到,无其他添加剂,因此不但具有较好的耐化学性,并且低析出,能满足生物反应的需要。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的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中标记:1

外层,2

次外层,3

第一粘结层,4

芯层,5

第二粘结层,6

次内层,7

内层,2.1

第一次外层,2.2

第二次外层,6.1

第二次内层,6.2

第一次内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另外,在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0]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所述共挤膜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层1、次外层2、第一粘结层3、芯层4、第二粘结层5、次内层6和内层7。所述芯层设置于共挤膜的最中间,其主要成分为乙烯

乙烯醇共聚物,具有优异的阻隔性能,能避免有毒或抑制性物质析出,为共挤膜提供阻隔性能。所述共挤膜由芯层向外依次设有第一粘结层、次外层和外层,向内依次设有第二粘结层、次内层和内层;所述第一粘结层和第二粘结层分别用于将外层、次外层和内层、次内层粘结于芯层的两边;所述外层和内层设置于共挤膜的内外表面,其中,所述外层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超低密度聚乙烯,而内层采用超低密度聚乙烯,因此,所述外层和内层均具有较高的阻湿性、热封性及保护性能,并且由
于外层和内层具有较好的阻湿性,可避免湿气渗透至共挤膜内,因此设置的外膜和内膜能使芯层处于干燥状态,进而能使芯层的阻隔能力较好的发挥,达到提高共挤膜阻隔性能的作用。所述次外层和次内层由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制备得到,具有较好的力学强度和耐穿刺性能,用于提高共挤膜的力学强度和耐穿刺性能,避免共挤膜在使用过程中被刺破,提高共挤膜的实用性。
[0021]具体的,上述共挤膜的厚度为250um~350um,其中,外层、次外层、第一粘结层、芯层、第二粘结层、次内层和内层的厚度比为8~15∶16~20∶5~10∶10~15∶5~10∶10~30∶15~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层、次外层、第一粘结层、芯层、第二粘结层、次内层和内层,所述外层、次外层、第一粘结层、芯层、第二粘结层、次内层和内层的厚度比为8~15∶16~20∶5~10∶10~15∶5~10∶10~30∶15~20,所述芯层包括乙烯

乙烯醇共聚物制备,所述次外层和次内层均包括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所述外层包括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超低密度聚乙烯,所述内层由超低密度聚乙烯制备得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挤膜的厚度为250um~350u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包括10%~20%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80%~90%超低密度聚乙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生物反应的多层共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为0.915g/cm3~0.930g/cm3。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明邓浩强王辉刘星东俞国星杨泽刚李洁霞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新长盛塑料薄膜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