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人白介素-33单克隆抗体浓缩溶液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22630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3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抗人白介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人白介素

33单克隆抗体浓缩溶液的制备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生物
具体地,本申请涉及一种抗人白介素

33单克隆抗体浓缩溶液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单克隆抗体注射液作为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主要应用在肿瘤治疗和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该类产品由于其较高的靶向性和安全性,为相关患者带来更多创新疗法的选择,针对一些化药小分子药物较难治疗的自身免疫相关的疾病,如哮喘、特异性皮炎、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等,各类单抗注射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为了降低生物制剂的临床使用成本,生物制剂剂型逐渐由冻干剂型向水针剂型转变,给药途径也由静脉给药方式向皮下注射剂型转变,大大降低了治疗时间并可实现在家自我注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由于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的给药剂量通常在100~600mg范围,而皮下注射药液体积一般限制在2mL以下,在所述情况下,必须制备高度浓缩的蛋白制剂,通常蛋白含量可达到100mg/mL或者更大的浓度。
[0003]高浓度的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给生产工艺的可制造、工艺放大、及最终的患者施用带来了许多挑战。最主要的一个挑战是超高的粘度,由于单克隆抗体的生物高分子特性,随着蛋白浓度提高,蛋白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如疏水、电荷作用等)逐渐增强,表现为高粘性的溶液。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会形成凝胶状物质,这种性状的料液对于超滤膜和超滤设备本身带来不小的挑战,比如最终浓缩时压差的急速上升导致的切向流速减小,浓差极化逐渐失控,直至出现蛋白沉淀将膜堵塞的现象,如此必然会造成回收率降低或工艺失败。另一方面,即使通过改进设备或膜包类型获得最终的高浓度蛋白溶液,也难以将其投入到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因为皮下给药时需要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吸取或者采用预充针的最终包装形式,而过高的粘度将导致注射时需要高于成年人的推注力的上限,无法实现自我皮下注射的应用。超滤浓缩高浓度单克隆抗体药液的另一个难题是在高度浓缩时蛋白样品容易聚集形成可溶性聚体,进一步会聚集形成蛋白沉淀。
[0004]因此,针对高浓度的抗人白介素

33单克隆抗体皮下注射剂的制备,需要开发一种能够有效减少单克隆抗体聚集并提高其稳定性的低粘度超滤浓缩液。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包含高浓度的新的抗人白介素

33单克隆抗体的、低粘度的浓缩溶液的制备方法,所述浓缩溶液包含100mg/mL以上的抗人白介素

33单克隆抗体和10~500mM的氨基酸添加剂,所述制备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超滤浓缩液的粘度、减少抗人白介素

33单克隆抗体聚集或沉淀并提高其稳定性。
[0006]QX007N为自主研发的靶向白介素

33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白介素

33(interleukin 33,IL

33)是由人源基因IL

33编码的蛋白,其是白介素1家族成员,能有效驱动辅助因子Th2的产生。IL

33是ST2的配体之一。在非活性状态下,IL

33以前体形式(全
长270个氨基酸残基),通过与染色质结合基序以一种细胞稳态结合在细胞核当中。而当细胞受到损伤时,IL

33可作为一种内源的危险信号而被释放至胞外,主要通过结合受体ST2传递信号,作为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等作用。QX007N可特异性的与IL

33结合,阻止免疫细胞释放促炎细胞因子,从而预防哮喘恶化、改善哮喘控制等方面。
[0007]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上市的靶向人IL

33单克隆抗体药物,其中再生元和赛诺菲合作开发的REGN3500和AnaptysBio公司的Etokimab进度最快,目前正在进行2/3期临床研究,拟给药方式为静脉或皮下注射。从降低生物制剂的临床使用成本、提高患者依从性的角度来看,抗人IL

33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优选剂型高蛋白水针,用于皮下注射剂,如将QX007N制备成皮下注射液,则该皮下注射液中的蛋白含量要高达100~150mg/mL。
[0008]本申请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9]本申请提供一种抗人白介素

33单克隆抗体浓缩溶液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骤:
[0010]超滤浓缩:浓缩含有抗人白介素

33单克隆抗体的溶液,得到浓缩样品;
[0011]超滤置换:利用置换缓冲溶液置换所述浓缩样品,得到超滤置换浓缩液;
[0012]二次超滤浓缩:将氨基酸添加剂母液加入至所述超滤置换浓缩液中,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溶液,将所述混合溶液进行超滤浓缩后得到所述浓缩溶液;
[0013]所述抗人白介素

33单克隆抗体包含三个重链互补决定区和三个轻链互补决定区,所述三个重链互补决定区为CDR

H1、CDR

H2和CDR

H3,所述三个轻链互补决定区为CDR

L1、CDR

L2和CDR

L3,其中:
[0014]CDR

H1具有如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0015]CDR

H2具有如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0016]CDR

H3具有如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0017]CDR

L1具有如SEQ ID NO: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0018]CDR

L2具有如SEQ ID NO: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0019]CDR

L3具有如SEQ ID NO:6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0020]在本申请中,所述抗人白介素

33单克隆抗体包含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其中,
[0021]所述重链可变区具有如SEQ ID NO:7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0022]所述轻链可变区具有如SEQ ID NO:8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0023]在本申请中,在超滤浓缩步骤中,浓缩条件为:流速为120~300L/m2·
h,跨膜压差为0.6~1.5bar;
[0024]优选地,在超滤浓缩步骤中,所述浓缩样品中的抗人白介素

33单克隆抗体的浓度为20~60mg/mL,优选为30~50mg/mL。
[0025]在本申请中,在超滤置换步骤中,所述置换缓冲溶液的用量为所述浓缩样品重量的7倍以上;
[0026]优选地,在超滤置换步骤中,所述置换缓冲溶液的浓度为5~50mM,优选为20mM;
[0027]优选地,在超滤置换步骤中,所述置换缓冲溶液的pH为5.5~6.5,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人白介素

33单克隆抗体浓缩溶液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骤:超滤浓缩:浓缩含有抗人白介素

33单克隆抗体的溶液,得到浓缩样品;超滤置换:利用置换缓冲溶液置换所述浓缩样品,得到超滤置换浓缩液;二次超滤浓缩:将氨基酸添加剂母液加入至所述超滤置换浓缩液中,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溶液,将所述混合溶液进行超滤浓缩后得到所述浓缩溶液;所述抗人白介素

33单克隆抗体包含三个重链互补决定区和三个轻链互补决定区,所述三个重链互补决定区为CDR

H1、CDR

H2和CDR

H3,所述三个轻链互补决定区为CDR

L1、CDR

L2和CDR

L3,其中:CDR

H1具有如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CDR

H2具有如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CDR

H3具有如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CDR

L1具有如SEQ ID NO: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CDR

L2具有如SEQ ID NO:5所示的氨基酸序列;CDR

L3具有如SEQ ID NO:6所示的氨基酸序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人白介素

33单克隆抗体包含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其中,所述重链可变区具有如SEQ ID NO:7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所述轻链可变区具有如SEQ ID NO:8所示的氨基酸序列。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超滤浓缩步骤中,浓缩条件为:流速为120~300L/m2·
h,跨膜压差为0.6~1.5bar;优选地,在超滤浓缩步骤中,所述浓缩样品中的抗人白介素

33单克隆抗体的浓度为20~60mg/mL,优选为30~50mg/mL。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超滤置换步骤中,所述置换缓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刚朱华杰戴长松李帅许芹郭彩明陈卫吴亦亮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荃信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