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碳氮比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21611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碳氮比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调节池、提升泵、一体化反应器、污泥池、气包和风机,所述调节池通过提升泵和主进水管与一体化反应器连接;所述一体化反应器包括依次串联连通的缺氧池、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反硝化滤池,好氧池通过硝化液回流管返回至缺氧池,沉淀池通过污泥回流管返回至缺氧池;所述沉淀池底部连接至污泥池,污泥池通过上清液回流管返回至缺氧池。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低碳氮比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脱氮除磷效果好、适合低碳氮比污水处理、无需外加碳源的优点。无需外加碳源的优点。无需外加碳源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碳氮比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低碳氮比污水处理系统,属于污水处理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水资源污染,使我国水资源更加紧张,污水处理的前景巨大。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进入管网和污水厂中COD浓度不断降低,而氮的浓度不断增加,污水处理的低碳氮比趋势日益严重。
[0003]污水的低碳氮比导致水中的有机质无法满足硝化和反硝化的碳源需求,影响总氮去除效果,往往需要通过投加碳源解决碳源不足的问题,但会相应增加处理成本,且投加碳源的投加量不易控制,易造成二次污染,影响出水水质,甚至造成出水COD超标。因此,需提供一种低碳氮比进水条件下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进水水质碳源不足情况下氮磷处理效果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低碳氮比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脱氮除磷效果好、适合低碳氮比污水处理、无需外加碳源的优点。
[0005]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低碳氮比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调节池、提升泵、一体化反应器、污泥池、气包和风机,所述调节池通过提升泵和主进水管与一体化反应器连接;所述一体化反应器包括依次串联连通的缺氧池、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反硝化滤池,好氧池通过硝化液回流管返回至缺氧池,沉淀池通过污泥回流管返回至缺氧池;所述沉淀池底部连接至污泥池,污泥池通过上清液回流管返回至缺氧池。
[0007]进一步地,所述提升泵为一备一用,位于调节池底部,自带耦合装置,且调节池入口处设置格栅,用于去除杂物、悬浮物、漂浮物等物质,定期清理。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主进水管连接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第一进水管与缺氧池连接;第二进水管与厌氧池连接。本专利技术中,一体化反应器采用两点进水,分别从缺氧池和厌氧池进水,进水体积比为50%~70%:50%~30%。
[0009]进一步地,所述缺氧池和厌氧池之间通过第一导流板隔开,其底部联通,废水从缺氧池进入厌氧池,缺氧池底部设有穿孔曝气管,穿孔曝气管通过第三曝气支管与气包相连,用于搅拌曝气,缺氧池溶解氧浓度为0.2~0.5mg/L,厌氧池溶解氧浓度小于0.2mg/L。
[0010]进一步地,所述厌氧池出水通过溢流进入好氧池,好氧池中间设有第二导流板,且投加有MBBR填料,MBBR填料的填充率为20%~50%,尺寸为10~30mm,材质为聚氨酯、PE等,用于增加好氧池生物量,提高去除效果,好氧池底部还设置曝气装置,曝气装置通过第二曝气支管与气包相连。
[0011]进一步地,所述好氧池出水口和硝化液回流管进水端处设置拦截网,用于拦截好
氧池MBBR填料,防止填料逃逸进入沉淀池和回流至缺氧池,拦截网为矩形、圆形等结构,拦截网上设有小孔,小孔尺寸小于MBBR填料尺寸,为5

20mm。
[0012]进一步地,所述好氧池出水通过过流管进入沉淀池,过流管为T型结构,位于沉淀池中间位置,为中间进水四周出水方式。
[0013]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池底部设有泥斗,泥斗为锥形结构,泥斗斜面与水平面夹角为45~60
°
,泥斗底部设有排泥口,用于定时排泥,排泥口连接至污泥池,采用重力或气提排泥。
[0014]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池上端设有三角溢流槽,沉淀池出水通过溢流槽经过流管进入反硝化滤池底部,反硝化滤池内从上到下依次设有滤料和滤砖,滤料为陶粒、活性炭、无烟煤、沸石、火山岩中的一种或多种;反硝化滤池采用上流式,从底部配水管配水后依次经滤砖、滤料过滤后从上部排出。
[0015]进一步地,所述反硝化滤池采用重力进行反洗,反洗进水从清水箱进入反硝化滤池上部,清水箱的液位高于反硝化滤池,利用液位差进行反洗,无需额外反冲洗的设备及管道布置。
[0016]进一步地,所述反硝化滤池反洗后的出水直接从反硝化滤池底部排出,经反洗水回流管返回至调节池。
[0017]进一步地,所述硝化液回流管通过第二气提管、第四曝气支管与气包相连;污泥回流管通过第一气提管、第四曝气支管与气包相连;上清液回流管通过第一曝气支管与气包相连,硝化液回流、污泥回流和上清液回流均采用气提回流方式。
[0018]进一步地,所述反硝化滤池的废水出口连接有紫外线消毒器,出水进入紫外线消毒器消毒后达标排放,所述紫外线消毒器优选为过流式紫外线消毒器。
[0019]进一步的,所述好氧池的出水端、沉淀池的进水端和回流污泥管中的任意一处通过加药泵连接有化学除磷加药罐。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结果:
[0021]本专利技术将倒置A2O、MBBR填料、沉淀和反硝化滤池集成为一体,严格控制处理废水的进出顺序,同时采用污泥池上清液补充碳源,实现污水资源化。本专利技术采用倒置A2O工艺两点进水,前置缺氧段,优先获得碳源,提高脱氮效果,并通过好氧段投加MBBR填料和调节曝气溶解氧浓度,使得MBBR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产生氧气浓度梯度,促使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发生,提高氨氮和总氮去除效果;后端利用后置反硝化滤池进一步去除总氮,系统设置内回流和外回流,提供脱氮除磷效率。倒置A2O工艺利用其饥饿效应和群体效应强化除磷效果,并且通过配置化学除磷确保达标,沉淀和反硝化滤池双重过滤确保悬浮物达标排放。该专利技术具有脱氮除磷效果好、适合低碳氮比污水处理、无需外加碳源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低碳氮比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1、调节池;2、缺氧池;3、厌氧池;4、好氧池;5、沉淀池;6、反硝化滤池;7、污泥池;8、气包;9、风机;10、化学除磷加药罐;11、加药泵;12、紫外线消毒器;13、清水箱;
[0024]101、格栅;102、提升泵;103、主进水管;104、第一进水支管;105、第二进水支管;
[0025]201、第一导流板;202、穿孔曝气装置;203、硝化液回流管;204、污泥回流管;205、
上清液回流管;
[0026]401、第二导流板;402、MBBR填料;403、曝气装置;404、拦截网;
[0027]501、过流管;502、泥斗;503、排泥口;504、三角溢流槽;
[0028]601、滤料;602、滤砖;603、配水管;604、反洗水回流管;
[0029]801、第一曝气支管;802、第二曝气支管;803、第三曝气支管;804、第四曝气支管;805、第一气提管;806、第二气提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并不因此将本专利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低碳氮比污水处理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碳氮比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节池、提升泵、一体化反应器、污泥池、气包和风机,所述调节池通过提升泵和主进水管与一体化反应器连接;所述一体化反应器包括依次串联连通的缺氧池、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反硝化滤池,好氧池通过硝化液回流管返回至缺氧池,沉淀池通过污泥回流管返回至缺氧池;所述沉淀池底部连接至污泥池,污泥池通过上清液回流管返回至缺氧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碳氮比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泵为一备一用,位于调节池底部,自带耦合装置,且调节池入口处设置格栅;所述主进水管连接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第一进水管与缺氧池连接;第二进水管与厌氧池连接,缺氧池和厌氧池进水的体积比为50%~70%:50%~3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碳氮比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和厌氧池之间通过第一导流板隔开,其底部联通,废水从缺氧池进入厌氧池,缺氧池底部设有穿孔曝气管,穿孔曝气管通过第三曝气支管与气包相连,缺氧池溶解氧浓度为0.2~0.5mg/L,厌氧池溶解氧浓度小于0.2mg/L。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碳氮比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出水通过溢流进入好氧池,好氧池中间设有第二导流板,且投加有MBBR填料,MBBR填料的填充率为20%~50%,尺寸为10~30mm,材质为聚氨酯或PE,好氧池底部还设置曝气装置,曝气装置通过第二曝气支管与气包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碳氮比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出水口和硝化液回流管进水端处设置拦截网,用于拦截好氧池MBBR填料,拦截网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敬贤曾木平孙慧智何曦周益辉王胜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工研院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