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动力回流一体式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21546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21
一种无动力回流一体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一分隔板,分隔板将壳体的内腔分为位于分隔板下端的生物处理腔,以及位于分隔板上端的二沉淀腔,分隔板上开设通孔,通孔通过电磁阀完成开闭。生物处理腔包括,设置于生物处理腔的侧壁上且与调节池的出水口管道连通的第一进水口,设置于生物处理腔的侧壁上且远离第一进水口的第一出水口,第一出水口处设置抽水泵。二沉淀腔,二沉淀腔包括设置于二沉淀腔的侧壁上且与第一出水口管道连通的第二进水口,设置于二沉淀腔的侧壁上且远离第二进水口的第二出水口,二沉淀腔内设置液位传感器,电磁阀与液位传感器电连接。电磁阀与液位传感器电连接。电磁阀与液位传感器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动力回流一体式污水处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动力回流一体式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污水净化工艺流程中,污水回流是必须的,随污水回流的回流污泥是由二次沉淀区或沉淀区分离出来,回流到曝气池的活性污泥。回流污泥可使曝气池内保持一定的悬浮固体浓度,也就是保持一定的微生物浓度。
[0003]在现有的污水净化工艺流程中,对于在沉淀区产生的活性污泥进行回流,通常采用水泵反向转动抽水回流,然而由于回流污水中杂质较多,且水泵在反转时载荷过大,因此水泵是回流污水过程中最容易损坏的设备,更换水泵成本较高同时也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动力回流一体式污水处理设备,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无动力回流一体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一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为位于所述分隔板下端的生物处理腔,以及位于所述分隔板上端的二沉淀腔,所述分隔板上开设通孔,所述通孔通过电磁阀完成开闭。所述生物处理腔包括,设置于所述生物处理腔的侧壁上且与调节池的出水口管道连通的第一进水口,设置于所述生物处理腔的侧壁上且远离所述第一进水口的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处设置抽水泵。二沉淀腔,所述二沉淀腔包括设置于所述二沉淀腔的侧壁上且与所述第一出水口管道连通的第二进水口,设置于所述二沉淀腔的侧壁上且远离所述第二进水口的第二出水口,二沉淀腔内设置液位传感器,所述电磁阀与所述液位传感器电连接。
[0006]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液位传感器低于所述第二进水口。
[0007]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生物处理腔的底端可拆卸设置若干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表面朝所述生物处理腔内延伸形成若干树状凸起。
[0008]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分隔板呈漏斗状设置,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分隔板的最低处。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0]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分隔板,并通过分隔板将壳体内部分为处于上端的二沉淀腔以及处于下端的生物处理腔,在隔板上开设通过电磁阀完成开闭的通孔,实现了:
[0011]不需要使用水泵,而是利用水体自身的重力势能,即可完成污水从二沉淀腔回流至生物处理腔。同时,通过电磁阀完成通孔的开闭,可以保证只有在需要回流污水时,二沉淀腔中的水体才能从通孔内通过,在不需要回流污水时则分隔板起到密封隔板的作用。
[0012]同时,在二沉淀腔内设置与电磁阀电连接的液位传感器,实现了二沉淀腔内不会因为容置过多的液体导致分隔板承受的应力超出其本身的安全系数范围,可及时自行的进
行污水回流用以调节二沉淀腔内的承载重量,同时对生物处理腔内的水体进行调质。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
[001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18]实施例一、
[0019]如图1

图3所示,一种无动力回流一体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置一分隔板13,所述分隔板13将所述壳体1的内腔分为位于所述分隔板13下端的生物处理腔11,以及位于所述分隔板13上端的二沉淀腔12,所述分隔板13上开设通孔131,所述通孔131通过电磁阀14完成开闭。所述生物处理腔11包括,设置于所述生物处理腔11的侧壁上且与调节池的出水口管道连通的第一进水口111,设置于所述生物处理腔11的侧壁上且远离所述第一进水口111的第一出水口112,所述第一出水口112处设置抽水泵16。二沉淀腔12,所述二沉淀腔12包括设置于所述二沉淀腔12的侧壁上且与所述第一出水口112管道连通的第二进水口121,设置于所述二沉淀腔12的侧壁上且远离所述第二进水口121的第二出水口122,二沉淀腔12内设置液位传感器15,所述电磁阀14与所述液位传感器15电连接。不需要使用水泵,而是利用水体自身的重力势能,即可完成污水从二沉淀腔12回流至生物处理腔11。同时,通过电磁阀14完成通孔131的开闭,可以保证只有在需要回流污水时,二沉淀腔12中的水体才能从通孔131内通过,在不需要回流污水时则分隔板13起到密封隔板的作用。
[0020]为避免所述二沉淀腔12内部的液体还未触及液位传感器15就回流至所述生物处理腔11内,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液位传感器15低于所述第二进水口121。
[0021]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生物处理腔11的底端可拆卸设置若干固定板17,所述固定板17表面朝所述生物处理腔11内延伸形成若干树状凸起171。该树状凸起171可在供气装置为所述生物处理腔11内供气时,将气体吸附并在表面形成气泡,当气泡之间互溶变大上浮后,所述树状凸起171将气泡打散,加快水体的溶氧速度。除此之外,生物处理腔11中的微生物吸附杂质后会形成漂浮的絮状污泥,设置可拆卸的固定板17并在固定板17的表面设置
树状凸起171,实现了经生物处理后形成的絮状物挂附在树状凸起171上,便于清理,同时也延长了对管道的更换或清理的周期。
[0022]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分隔板13呈漏斗状设置,所述通孔131开设于所述分隔板13的最低处。若所述分隔板13设置为漏斗状,二沉淀池内沉积的污泥会较多的集中于一处,便于回流至生物处理腔11内。
[0023]实施例二、
[0024]如图3所示,一种无动力回流一体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置一分隔板13,所述分隔板13将所述壳体1的内腔分为位于所述分隔板13下端的生物处理腔11,以及位于所述分隔板13上端的二沉淀腔12,所述分隔板13上开设通孔131,所述通孔131通过电磁阀14完成开闭。所述生物处理腔11包括,设置于所述生物处理腔11的侧壁上且与调节池的出水口管道连通的第一进水口111,设置于所述生物处理腔11的侧壁上且远离所述第一进水口111的第一出水口112,所述第一进水口111处设置抽水泵16。二沉淀腔12,所述二沉淀腔12包括设置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动力回流一体式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一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为位于所述分隔板下端的生物处理腔,以及位于所述分隔板上端的二沉淀腔,所述分隔板上开设通孔,所述通孔通过电磁阀完成开闭;所述生物处理腔包括,设置于所述生物处理腔的侧壁上且与调节池的出水口管道连通的第一进水口,设置于所述生物处理腔的侧壁上且远离所述第一进水口的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处设置抽水泵;二沉淀腔,所述二沉淀腔包括设置于所述二沉淀腔的侧壁上且与所述第一出水口管道连通的第二进水口,设置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新丽吴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毕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