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8211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44
一种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包含有用于作为支撑载体的履带底盘(15)、设置在履带底盘(15)上的钻机本体、设置在履带底盘(15)和钻机本体上的阀门组(19),通过履带底盘(15),实现了钻机本体和阀门组(19)的安装,通过钻机本体,实现了钻孔作业,通过阀门组(19),实现了外连高压液体,因此释放了上装安装空间,满足了大扭矩钻孔的安装需要。大扭矩钻孔的安装需要。大扭矩钻孔的安装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大扭矩钻机装置,尤其是一种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钻机,是一套复杂的机器,它由机器、机组和机构组成,钻机是在勘探或矿产资源(含固体矿、液体矿、气体矿等)开发中,带动钻具向地下钻进,获取实物地质资料的机械设备,主要作用是带动钻具破碎孔底岩石,下入或提出在孔内的钻具,可用于钻取岩心 、矿心、岩屑、气态样、液态样等,以探明地下地质和矿产资源等情况,因此钻机装置是一种重要的矿山装置,在现有的钻机装置中,还都是在具有动力液压装置的底盘上安装钻机,由于受到上装安装空间的局限,从而不能满足大扭矩钻孔的需要,
[0003]基于申请人的技术交底书、通过检索得到相近的专利文献和
技术介绍
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技术的申请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客体是一种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
[0005]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因此释放了上装安装空间,满足了大扭矩钻孔的安装需要。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包含有用于作为支撑载体的履带底盘、设置在履带底盘上的钻机本体、设置在履带底盘和钻机本体上的阀门组。
[0007]由于设计了履带底盘、钻机本体和阀门组,通过履带底盘,实现了钻机本体和阀门组的安装,通过钻机本体,实现了钻孔作业,通过阀门组,实现了外连高压液体,因此释放了上装安装空间,满足了大扭矩钻孔的安装需要。
[0008]本技术设计了,按照外接高压液体动力源的方式把履带底盘、钻机本体和阀门组相互联接。
[0009]本技术设计了,按照置放液压管道接口的方式把阀门组与履带底盘和钻机本体相互联接。
[0010]本技术设计了,钻机本体设置为包含有夹持器、滑架、调角油缸、动力头、调位装置和给进油缸。
[0011]以上四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与外接高压动力液体源进行对接,保证了功能部件的安装。
[0012]本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履带底盘和钻机本体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履带副车架。
[0013]本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钻机本体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前顶支腿、前翻转架和后顶支腿。
[0014]本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一附件装
置上,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前支撑支腿、后支撑支腿和中间支撑支腿。
[0015]本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四附件装置并且第四附件装置设置在钻机本体上,第四附件装置设置为随车起重机。
[0016]本技术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五附件装置并且第五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一附件装置和钻机本体之间,第五附件装置设置为支撑杆。
[0017]以上五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其它部件的集成安装。
[0018]本技术设计了,在履带底盘上设置有履带副车架,在履带副车架上分别设置有前支撑支腿、滑架、后支撑支腿、阀门组和中间支撑支腿并且在滑架与履带副车架之间分别设置有调角油缸和支撑杆,在滑架上分别设置有前翻转架、动力头和后顶支腿并且在动力头与滑架之间设置有给进油缸,在前翻转架上分别设置有前顶支腿和夹持器并且在动力头上分别设置有调位装置和随车起重机。
[0019]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前顶支腿、前翻转架、夹持器、前支撑支腿、滑架、调角油缸、动力头、调位装置、给进油缸、随车起重机、后顶支腿、后支撑支腿、履带副车架、履带底盘、阀门组、中间支撑支腿和支撑杆,组成了本技术的基础技术方案,实现了大扭矩钻机的安装。
[0020]本技术设计了,履带底盘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联接并且履带底盘的液压端口设置为与阀门组联接。
[0021]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各种钻孔作业点的通过性。
[0022]本技术设计了,夹持器设置为包含有夹持器座、第一夹持器油缸、第一卡瓦、第一导向柱、第二夹持器油缸、第二卡瓦、第二导向柱、夹板和连接螺杆并且夹持器座的其中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一夹持器油缸的壳体联接,第一夹持器油缸的伸缩端头设置为与第一卡瓦的中间部联接并且第一导向柱的内端头设置为与第一卡瓦联接,第一导向柱的外端头设置为与夹持器座滑动式联接,夹持器座的其中另一个侧面部设置为与第二夹持器油缸的壳体联接,第二夹持器油缸的伸缩端头设置为与第二卡瓦的中间部联接并且第二导向柱的内端头设置为与第二卡瓦联接,第二导向柱的外端头设置为与夹持器座滑动式联接,连接螺杆设置为与夹持器座贯串式联接并且连接螺杆的下端头设置为与夹板螺纹式联接,夹持器座和夹板分别设置为与前翻转架夹持式联接并且夹持器座设置为π字形架状体,第一夹持器油缸和第二夹持器油缸分别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第一夹持器油缸的液压端口部和第二夹持器油缸的液压端口部分别设置为与阀门组联接,第一卡瓦和第二卡瓦设置为弧形片状体并且第一导向柱和第二导向柱分别设置为圆形棒状体,夹板设置为具有螺纹孔的矩形片状体并且连接螺杆设置为六角螺栓,第一夹持器油缸的中心线、第一卡瓦的中心线、第二夹持器油缸的中心线和第二卡瓦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
[0023]本技术设计了,滑架设置为H字形架状体并且滑架的下端端面后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履带副车架联接,滑架的后端端面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给进油缸联接并且滑架的下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调角油缸联接,滑架的上端端面前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前翻转架联接并且滑架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动力头滑动式联接,滑架的前端头侧面部设置为与支撑杆滑动式联接。
[0024]本技术设计了,调角油缸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调角油缸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联接,调角油缸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滑架联接并且调角油缸的其中另一
个端头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联接。
[0025]本技术设计了,动力头设置为包含有机架和液压马达并且在液压马达和机架之间设置有调位装置,在机架的架部的其中一个侧面下端部设置有第一包容槽状体并且在架部的其中另一个侧面下端部设置有第二包容槽状体,在架部中设置有调位装置并且架部的右端端面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给进油缸联接,架部的后侧面部设置为与随车起重机联接并且第一包容槽状体和第二包容槽状体分别设置为与滑架联接,液压马达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联接并且架部设置为工字形架状体,第一包容槽状体和第二包容槽状体分别设置为U字形开口体。
[0026]本技术设计了,调位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第一导杆组、第二导杆组、第一浮动油缸和第二浮动油缸并且第一导杆组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第二导杆组设置为包含有第三杆部和第四杆部并且第一杆部的端头、第二杆部的端头、第三杆部的端头和第四杆部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架部联接,第一杆部、第二杆部、第三杆部和第四杆部分别设置为与液压马达滑动式联接并且第一杆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用于作为支撑载体的履带底盘(15)、设置在履带底盘(15)上的钻机本体、设置在履带底盘(15)和钻机本体上的阀门组(1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外接高压液体动力源的方式把履带底盘(15)、钻机本体和阀门组(19)相互联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其特征是:按照置放液压管道接口的方式把阀门组(19)与履带底盘(15)和钻机本体相互联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其特征是:钻机本体设置为包含有夹持器(3)、滑架(5)、调角油缸(6)、动力头(7)、调位装置(8)和给进油缸(9),或,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履带底盘(15)和钻机本体之间,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履带副车架(14),或,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钻机本体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前顶支腿(1)、前翻转架(2)和后顶支腿(12),或,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一附件装置上,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前支撑支腿(4)、后支撑支腿(13)和中间支撑支腿(20),或,还包含有第四附件装置并且第四附件装置设置在钻机本体上,第四附件装置设置为随车起重机(11),或,还包含有第五附件装置并且第五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一附件装置和钻机本体之间,第五附件装置设置为支撑杆(2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其特征是:在履带底盘(15)上设置有履带副车架(14),在履带副车架(14)上分别设置有前支撑支腿(4)、滑架(5)、后支撑支腿(13)、阀门组(19)和中间支撑支腿(20)并且在滑架(5)与履带副车架(14)之间分别设置有调角油缸(6)和支撑杆(21),在滑架(5)上分别设置有前翻转架(2)、动力头(7)和后顶支腿(12)并且在动力头(7)与滑架(5)之间设置有给进油缸(9),在前翻转架(2)上分别设置有前顶支腿(1)和夹持器(3)并且在动力头(7)上分别设置有调位装置(8)和随车起重机(1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煤矿用大扭矩钻机装置,其特征是:履带底盘(15)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14)联接并且履带底盘(15)的液压端口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或,履带副车架(14)设置为包含有托架(141)、连接座(142)、回转支撑(143)和旋转接头(144)并且托架(141)设置为与回转支撑(143)的外圈联接,托架(141)的中间部设置为与旋转接头(144)的上端头联接并且连接座(142)设置为与回转支撑(143)的齿轮圈联接,旋转接头(144)的下端头和连接座(142)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履带底盘(15)联接并且托架(141)的前端角部设置为与前支撑支腿(4)联接,托架(141)的后端角部设置为与后支撑支腿(13)联接并且托架(141)的中间部设置为与中间支撑支腿(20)联接,托架(141)的上端端面后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滑架(5)联接并且托架(141)的上端端面前部分别设置为与阀门组(19)和支撑杆(21)联接,托架(141)和连接座(142)分别设置为矩形框状体并且回转支撑(143)设置为液压驱动式回转支撑,回转支撑(143)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并且旋转接头(144)设置为具有上端头和下端头相互转动的套装轴,或,前支撑支腿(4)设置为液压支腿并且前支撑支腿(4)的伸缩缸外壳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14)联接,前支撑支腿(4)的支撑盘设置在履带副车架(14)的下端端面部并且前支撑支腿(4)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
或,中间支撑支腿(20)设置为液压支腿并且中间支撑支腿(20)的伸缩缸外壳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14)联接,中间支撑支腿(20)的支撑盘设置在履带副车架(14)的上端端面部并且中间支撑支腿(20)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或,后支撑支腿(13)设置为具有两个液压支腿的组合体并且后支撑支腿(13)的伸缩缸外壳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14)联接,后支撑支腿(13)的其中一个支撑盘设置在履带副车架(14)的上端端面部并且后支撑支腿(13)的其中另一个支撑盘设置在履带副车架(14)的下端端面部,后支撑支腿(13)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或,前顶支腿(1)设置为液压支腿并且前顶支腿(1)的伸缩缸外壳设置为与前翻转架(2)联接,前顶支腿(1)的支撑盘设置在滑架(5)的前端端面部并且前顶支腿(1)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或,后顶支腿(12)设置为液压支腿并且后顶支腿(12)的伸缩缸外壳设置为与滑架(5)联接,后顶支腿(12)的支撑盘设置在滑架(5)的前端端面部并且后顶支腿(12)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或,滑架(5)设置为H字形架状体并且滑架(5)的下端端面后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履带副车架(14)联接,滑架(5)的后端端面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给进油缸(9)联接并且滑架(5)的下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调角油缸(6)联接,滑架(5)的上端端面前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前翻转架(2)联接并且滑架(5)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动力头(7)滑动式联接,滑架(5)的前端头侧面部设置为与支撑杆(21)滑动式联接,或,调角油缸(6)设置为两节式伸缩缸并且调角油缸(6)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调角油缸(6)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滑架(5)联接并且调角油缸(6)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14)联接,或,支撑杆(21)设置为包含有筒壳(211)和导柱(212)并且筒壳(211)设置为与导柱(212)套装式联接,筒壳(211)设置为与滑架(5)联接并且导柱(212)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履带副车架(14)联接,筒壳(211)设置为具有圆形孔体的座状体并且导柱(212)设置为T字形杆状体,或,动力头(7)设置为包含有机架(71)和液压马达(72)并且在液压马达(72)和机架(71)之间设置有调位装置(8),在机架(71)的架部(711)的其中一个侧面下端部设置有第一包容槽状体(712)并且在架部(711)的其中另一个侧面下端部设置有第二包容槽状体(713),在架部(711)中设置有调位装置(8)并且架部(711)的右端端面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给进油缸(9)联接,架部(711)的后侧面部设置为与随车起重机(11)联接并且第一包容槽状体(712)和第二包容槽状体(713)分别设置为与滑架(5)联接,液压马达(72)的液压端口部设置为与阀门组(19)联接并且架部(711)设置为工字形架状体,第一包容槽状体(712)和第二包容槽状体(713)分别设置为U字形开口体,或,调位装置(8)设置为包含有第一导杆组(81)、第二导杆组(82)、第一浮动油缸(83)和第二浮动油缸(84)并且第一导杆组(81)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杆部(811)和第二杆部(812),第二导杆组(82)设置为包含有第三杆部(821)和第四杆部(822)并且第一杆部(811)的端头、第二杆部(812)的端头、第三杆部(821)的端头和第四杆部(822)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架部(711)联接,第一杆部(811)、第二杆部(812)、第三杆部(821)和第四杆部(822)分别设置为与液压马达(72)滑动式联接并且第一杆部(811)、第二杆部(812)、第三杆部(821)和第四
杆部(822)分别设置为与液压马达(72)的壳体呈间隙式分布,第一浮动油缸(83)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二浮动油缸(84)的其中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液压马达(72)联接并且第一浮动油缸(83)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和第二浮动油缸(84)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通过销轴与架部(711)联接,第一杆部(811)、第二杆部(812)、第三杆部(821)和第四杆部(822)分别设置为圆形棒状体并且第一导杆组(81)和第二导杆组(82)分别设置为沿架部(711)的对角线分布,第一浮动油缸(83)和第二浮动油缸(84)分别设置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永新汪有刚付天光张宏杰张泽飞李磊高升张亚洲景建强岳延朋陈超赵凯郗燕杰张伟李云波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