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减速器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7640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差速器由于差速率过高而引起的齿轮烧结问题,提供了一种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减速器及车辆。该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包括减速器壳体,在减速器壳体内设有集油机构,集油机构用于收集和导流减速器壳体内的润滑油;差速器,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差速器壳体设置在减速器壳体内;其中,在差速器壳体上开设有供集油机构内的润滑油流入至差速器壳体内的窗口,窗口始终位于集油机构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集油机构,达到对差速器内部进行润滑和带走热量的目的,防止齿轮烧结。防止齿轮烧结。防止齿轮烧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减速器及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减速器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对于汽车在转弯或者在冰雪路面进行行驶时,为了保证行车的稳定,通常都是通过安装差速器进行实现行车稳定,其中减速器内的差速器内部烧结问题已经较为普遍。
[0003]目前新能源汽车所用的减速器内的差速器基本上都是采用结构较为简单的行星系,该种结构可以有效实现左右轮胎的差速功能,不过在一些极端工况下(尤其是在冰雪路面和连续弯路),差速率过高会导致差速器内部发热量急剧上升,差速器内部齿轮烧结,从而丧失差速功能,严重时甚至导致汽车翻车或者其他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减速器及车辆,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差速器由于差速率过高而引起的齿轮烧结问题。
[000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包括:
[0007]减速器壳体,在减速器壳体内设有集油机构,所述集油机构用于收集和导流所述减速器壳体内的润滑油;
[0008]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所述差速器壳体设置在所述减速器壳体内;
[0009]其中,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开设有供所述集油机构内的润滑油流入至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的窗口,所述窗口位于所述集油机构的下方。
[0010]作为上述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集油机构呈V字型,所述集油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减速器壳体内壁上的第一导油筋和第二导油筋,所述第一导油筋与所述第二导油筋之间设有进油端和出油端,所述进油端宽度大于所述出油端宽度。
[0011]作为上述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导油筋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油筋的长度,所述第二导油筋背离所述差速器的一端与所述减速器壳体的内壁接触,用于限制润滑油的流动。
[0012]作为上述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集油机构还包括油液挡板,所述油液挡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油筋和所述第二导油筋连接,构成用于存储和缓冲润滑油的储油槽。
[0013]作为上述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出油端位于所述储油槽沿所述储油槽深度方向的顶部,当所述储油槽内充满润滑油时,所述储油槽内的润滑油便会从所述出油端溢出。
[0014]作为上述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减速器壳体内还设
有锥形空腔,在所述锥形空腔的腔体壁上开设有轴承导油槽,所述轴承导油槽用于收集和导流润滑油至所述差速器与所述减速器壳体转动连接处。
[0015]作为上述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差速器壳体内设有半轴锥齿轮、行星齿轮以及行星轴,所述半轴锥齿轮与所述行星齿轮啮合,所述行星齿轮套设在所述行星轴上。
[0016]作为上述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储油槽内设有将所述储油槽分隔为储油腔和导油腔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上开设有若干供润滑油流入至所述储油腔内的储油孔,在所述储油腔朝向所述窗口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油板,所述第一挡油板上开设有若干小孔;
[0017]当所述差速器内热量正常时,所述小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储油孔的直径,用于阻碍所述储油腔内的润滑油下落;
[0018]当所述差速器内热量上升时,所述小孔的直径变大,用于导通所述储油腔内的润滑油流至所述差速器壳体内。
[0019]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减速器,所述减速器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
[0020]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或者包括上述的减速器。
[0021]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2]本技术提供的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减速器及车辆通过设置用于收集和导流润滑油的集油机构,且差速器壳体上的窗口始终位于集油机构的下方,保证从集油机构内导流出的润滑油能够顺利流入至差速器壳体内,对差速器壳体内部起到润滑作用,润滑油进入至差速器壳体后,通过润滑油的流动,将差速器壳体内急剧上升的热量带走,达到降温,避免齿轮之间烧结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这些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的爆炸图;
[00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减速器壳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差速器的爆炸图;
[00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行星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差速器壳体的剖视图;
[003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集油机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31]图中零件部件及编号:
[0032]10、减速器壳体;11、油液承接部;111、承接壁;112、滑落壁;113、集油机构;1131、第一导油筋;1132、第二导油筋;1133、油液挡板;1134、第一挡油板;11341、小孔;1135、第二挡油板;1136、分隔板;11361、储油孔;1137、储油腔;1138、导油腔;12、锥形空腔;121、油环;
122、轴承导油槽;
[0033]20、差速器;21、差速器壳体;211、半轴安装通孔;212、半轴导油槽;213、润滑环壁;214、垫片槽;215、集油槽;216、安装台;2161、凸缘;22、半轴锥齿轮;23、行星齿轮;231、行星导油槽;24、行星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速器壳体,在减速器壳体内设有集油机构,所述集油机构用于收集和导流所述减速器壳体内的润滑油;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所述差速器壳体设置在所述减速器壳体内;其中,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开设有供所述集油机构内的润滑油流入至所述差速器壳体内的窗口,所述窗口位于所述集油机构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机构呈V字型,所述集油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减速器壳体内壁上的第一导油筋和第二导油筋,所述第一导油筋与所述第二导油筋之间设有进油端和出油端,所述进油端宽度大于所述出油端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油筋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油筋的长度,所述第二导油筋背离所述差速器的一端与所述减速器壳体的内壁接触,用于限制润滑油的流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机构还包括油液挡板,所述油液挡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油筋和所述第二导油筋连接,构成用于存储和缓冲润滑油的储油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速器带差速器用防烧结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端位于所述储油槽沿所述储油槽深度方向的顶部,当所述储油槽内充满润滑油时,所述储油槽内的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倩唐亚卓
申请(专利权)人:阿姆特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