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T射线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5970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5: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CT射线防护装置,属于射线防护设备技术领域,该CT射线防护装置包括设置在CT机的扫描窗口前侧的前挡防护圈(1)以及设置在CT机的扫描窗口后侧的后挡防护圈(2),前挡防护圈(1)的后端和后挡防护圈(2)的前端之间采用铝当量不超过2mm的扫描窗口圈(3)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防护装置通过前挡防护圈和后挡防护圈等部件的设置,能够阻挡CT机外壳及CT扫描通道内辐射出的散射线损伤受检者未扫描部位;上述防护装置在实际使用时防护效果好,且和受检者几乎无接触,也无需操作,有利于受检者接受检查,节省医生日常为受检者穿戴、遮挡防护衣的操作时间。遮挡防护衣的操作时间。遮挡防护衣的操作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CT射线防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射线防护设备
,尤其涉及CT机的防护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防护效果佳、便于使用的CT射线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医疗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CT(Computed 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由于其具备检出毫秒级病灶的能力而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CT检测技术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做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的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
[0003]但是,众所周知,放射线对人体有很严重的辐射,由于在检查时只是对病人身体的特定部位进行检查,对于那些无需检查的部位,难免受到射线辐射的照射,这些射线被人体吸收后会造成一定损伤。尤其是人体的性腺、甲状腺、肺、乳腺等最容易受到损害,人体组织暴露在放射线下,会诱发多种肿瘤,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研究证实,一次CT扫描全身检查,会显著提升受检者因辐射致癌的危险性。
[0004]CT机的外壳普遍都不是由具有防护效果的材料制成,CT机工作时内部大量的散射线会通过CT的外壳辐射到受检者的身体上。因此在CT扫描过程中,法规明确规定必须为受检者未扫查部位提供有效的遮挡,以避免辐射。常用的防护铅衣重量较大,穿戴挡都不太方便,而且由于防护部位有限,防护效果不好,对于不需要进行检查的膝关节及头部等身躯在检查时难免会受到辐射,对病人的身体造成不可治愈的伤害。由于CT扫查的位置是动态变化的,在实际检查时不可能动态调整铅衣遮挡的部位,所以即使使用铅衣遮挡,防护效果也非常差。如果反复手动调整,耗时费力,延长了CT扫描的操作时间,降低了检查效率。不同病人穿戴同一套防护铅衣,如不及时对铅衣进行消毒杀菌,还存在着交叉感染等更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防护效果佳、便于使用的CT射线防护装置。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
[0007]一种CT射线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防护装置包括设置在CT机的扫描窗口前侧的前挡防护圈以及设置在CT机的扫描窗口后侧的后挡防护圈,前挡防护圈的后端和后挡防护圈的前端之间采用铝当量不超过2mm的扫描窗口圈相连接。
[0008]所述的前挡防护圈和后挡防护圈能够贴合在CT扫描通道的内壁上。
[0009]所述前挡防护圈的后端固定在扫描窗口圈的前端、且所述后挡防护圈的前端固定在扫描窗口圈的后端。
[0010]所述扫描窗口圈的两端内壁顶部分别设有向下垂落的前防护帘和后防护帘;所述扫描窗口圈的两端内壁底部分别设有向上设置的前下挡防护块和后下挡防护块。
[0011]所述的前挡防护圈呈底部为通孔的碗状且前挡防护圈的碗底部分邻近扫描窗口设置;所述的后挡防护圈为圆环状或后端展开后呈现的圆环碗状。
[0012]所述的前挡防护圈由整体成型的底部为通孔的碗状防护圈构成、或者由多块柔性防护板组合成的底部为通孔的碗状防护圈构成,柔性防护板能够根据不同CT扫描通道的形状进行调整自身形状,以便于更好地贴合在CT扫描通道的内壁和外壳上;所述的后挡防护圈由整体成型的圆环状柔性防护板构成、或者由多块柔性防护板组合成的圆环状柔性防护板构成,后挡防护圈的形状类同于CT扫描通道后端的形状,或者使用末端开衩、能够根据CT扫描通道形状灵活调节自身形状的柔性防护板。
[0013]所述前挡防护圈的前端和/或后挡防护圈的后端能够调整倾斜角度。
[0014]所述的扫描窗口圈采用透明材料制成。
[0015]所述的CT射线防护装置设置有移动支撑架,该移动支撑架包括支撑板、立柱、底座和万向轮,在底座的底部设置万向轮且在底座上设置能够调节高度的立柱,立柱的顶端固定支撑板的后段且支撑板的前端与后挡防护圈、扫描窗口圈固定连接。
[0016]所述的立柱采用偏中心方式设置,该立柱安装于底座上靠近CT主机的位置处且在底座的内部远离后挡防护圈的位置处放置足够重量的配重块,以确保防护装置不会向前挡防护圈方向侧翻。
[0017]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有如下优点:
[0018]本技术的防护装置通过前挡防护圈和后挡防护圈的设置,能够阻挡CT机发出的射线通过机壳辐射到受检者的未扫描部位,以保护受检者无需检查的部位;另外通过前防护帘和后防护帘以及前下挡防护块和后下挡防护块的设置,能够使得CT机的扫描窗口发射的射线扫描受检者的时候,经受检者反射的射线被限制在扫描窗口构成的环形腔内,而不会向CT机外散射;上述防护装置在实际使用时防护效果好,且和受检者几乎无接触,也无需操作,有利于受检者接受检查,节省医生日常为受检者穿戴、遮挡防护衣的操作时间。
附图说明
[0019]附图1为本技术的CT射线防护装置的主视图;
[0020]附图2为本技术的CT射线防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3为本技术的CT射线防护装置用于CT机上是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0022]其中:1—前挡防护圈;2—后挡防护圈;3—扫描窗口圈;4—前防护帘;5—前下挡防护块;6—后防护帘;7—后下挡防护块;8—支撑板;9—立柱;10—底座;11—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4]如图1

2所示:一种CT射线防护装置,该防护装置包括设置在CT机的扫描窗口前侧的前挡防护圈1以及设置在CT机的扫描窗口后侧的后挡防护圈2,以防止CT机发出的射线穿过CT扫描通道的内壁落在受检者的受检部位以外的区域上;前挡防护圈1的后端和后挡防护圈2的前端之间采用铝当量不超过2mm的扫描窗口圈3相连接,且前挡防护圈1和后挡防护圈2能够贴合在CT扫描通道的内壁上,以提高防护效果和避免妨碍CT床面板的移动。另外因为在CT机内设有激光定位机构,所以为了能够让激光定位机构准确定位,采用透明的扫描
窗口圈3效果更好。
[0025]一是更优的实施例是:前挡防护圈1的后端和后挡防护圈2的前端之间采用铝当量不超过1mm的扫描窗口圈3相连接。
[0026]在该CT射线防护装置中,前挡防护圈1的后端固定在扫描窗口圈3的前端、且后挡防护圈2的前端固定在扫描窗口圈3的后端,关于前挡防护圈1和扫描窗口圈3以及后挡防护圈2和扫描窗口圈3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嵌置连接、粘结或其它固定方式;进一步的说,本技术提供的CT射线防护装置没有采用局部件(条状件、棍状件)的目的是避免CT片上产生阴影。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前挡防护圈1的前端周缘处设有三个开口处,目的是为了避让开CT机的三个激光定位灯。
[0027]为了防止CT机的扫描窗口发射的射线扫描受检者的时候,经受检者反射的射线向周围的空间散射,在扫描窗口圈3的两端内壁顶部分别设有向下垂落的前防护帘4和后防护帘6、在扫描窗口圈3的两端内壁底部分别设有向上设置的前下挡防护块5和后下挡防护块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T射线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防护装置包括设置在CT机的扫描窗口前侧的前挡防护圈(1)以及设置在CT机的扫描窗口后侧的后挡防护圈(2),前挡防护圈(1)的后端和后挡防护圈(2)的前端之间采用铝当量不超过2mm的扫描窗口圈(3)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T射线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挡防护圈(1)和后挡防护圈(2)能够贴合在CT扫描通道的内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T射线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防护圈(1)的后端固定在扫描窗口圈(3)的前端、且所述后挡防护圈(2)的前端固定在扫描窗口圈(3)的后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T射线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窗口圈(3)的两端内壁顶部分别设有向下垂落的前防护帘(4)和后防护帘(6);所述扫描窗口圈(3)的两端内壁底部分别设有向上设置的前下挡防护块(5)和后下挡防护块(7)。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T射线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挡防护圈(1)呈底部为通孔的碗状且前挡防护圈(1)的碗底部分邻近扫描窗口设置;所述的后挡防护圈(2)为圆环状或后端展开后呈现的圆环碗状。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CT射线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挡防护圈(1)由整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永军
申请(专利权)人:医工宝仪器设备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