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啶氨基甲酸酯及其作为GluN2B受体调节剂的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15337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吡啶氨基甲酸酯、含有吡啶氨基甲酸酯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吡啶氨基甲酸酯和药物组合物用于调节GluN2B受体以及用于治疗由GluN2B受体活性介导的疾病、障碍和医学病症的用途。的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吡啶氨基甲酸酯及其作为GluN2B受体调节剂的用途
[0001]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2019年6月14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62/861,634的优先权权益,该申请的内容全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2.
技术介绍

[0003]谷氨酸盐是在大脑中广泛传播的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之一。其第一次作为兴奋信使角色的指示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观察到静脉注射谷氨酸盐引起惊厥。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之前,未进行整个谷氨酸能神经递质体系及其各种受体的检测,当时开发了许多拮抗剂,或者在PCP和开他敏的情况下被识别为拮抗剂。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分子生物学提供了用于谷氨酸能受体(glutamatergic receptor)分类的工具。
[0004]N

甲基

D

天冬氨酸(NMDA)受体是介导脑中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亚型。NMDA受体广泛分布于整个大脑,并且在突触可塑性、突触发生、兴奋性中毒、记忆获得和学习中起关键作用。NMDA受体与离子型谷氨酸受体(AMPA和红藻氨酸受体)的其他主要亚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在静止膜电位下被Mg
2+
阻断,是高度Ca
2+
可渗透的,并且需要由两种不同的神经递质共同激活:谷氨酸和甘氨酸(或D

丝氨酸)(Traynelis SF等人,Pharmacol Rev.2010;62(3):405

96)。Ca
2+/>通过NMDA受体流入触发信号级联并调节对于不同形式的突触可塑性至关重要的基因表达,包括突触效应长时程增强(LTP)(Berberich S等人,Neuropharmacology 2007;52(1):77

86)和长时程抑制(LTD)(Massey,PV等人,J Neurosci.2004年9月8日;24(36):7821

8)。
[0005]绝大多数哺乳动物NMDA受体形成异源四聚体,所述异源四聚体由两个专性GluN1单元和两个可变GluN2受体亚基构成,其分别由GRIN1基因和四个GRIN2基因中的一个编码。一个或两个GRIN2亚基可由GluN3A或GluN3B亚基潜在置换。GRIN1基因产物具有8个剪接变体,然而4个不同的GRIN2基因(GRIN2A

D)编码四个不同的GluN2亚基。甘氨酸结合位点存在于GluN1亚基上并且谷氨酸结合位点存在于GluN2亚基上。
[0006]GluN2B亚基(也称为NR2B;参见Collingridge等人,Neuropharmacology,2009,56:2

5)在确定NMDA受体组件的功能和药理学性质时起主要作用,并且在脑的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分布。例如,GluN2B亚基主要在成年哺乳动物脑的前脑中表达(Paoletti P等人,Nat Rev Neurosci.2013;14(6):383

400;Watanabe M等人,J Comp Neurol.1993;338(3):377

90),并且涉及学习、记忆加工、情绪、注意力、情感和疼痛感知(Cull

Candy S等人,Curr Opin Neurobiol.2001;11(3):327

35)。
[0007]调节含GluN2B的NMDA受体功能的化合物可用于治疗许多神经和精神障碍,包括但不限于双相性精神障碍(Martucci L等人,Schizophrenia Res,2006;84(2

3):214

21),重度抑郁症(Miller OH等人,eLife.2014;3:e03581;Li N等人,Biol Psychiatry.2011;69(8):754

61),难治性抑郁症(Preskorn SH等人,J Clin Psychopharmacol.2008;28(6):631

7)和其他情绪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Grimwood S等人,Neuroreport.1999;10(3):461

5;Weickert CS等人,Molecular Psychiatry(2013)18,1185

1192),产前和产后抑郁
症、季节性情感障碍等),阿尔茨海默病(Hanson JE等人,Neurobiol Dis.2015;74:254

62;Li S等人,JNeurosci.2011;31(18):6627

38)和其他痴呆(Orgogozo JM等人,Stroke2002,33:1834

1839),帕金森氏病(Duty S,CNS Drugs.2012;26(12):1017

32;Steece

Collier K等人,Exp Neurol.2000;163(1):239

43;Leaver KR等人,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2008;35(11):1388

94),亨廷顿舞蹈病(Tang TS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5;102(7):2602

7;Li L等人,JNeurophysiol.2004;92(5):2738

46),多发性硬化症(Grasselli G等人,Br JPharmacol.2013;168(2):502

17;Farjam M等人,Iran J Pharm Res.2014;13(2):695

705),认知损害(Wang D等人,2014,Expert Opin Ther Targets Expert Opin Ther Targets.2014;18(10):1121

30),头部损伤(Bullock MR等人,Ann N Y Acad Sci.1999;890:51

8),脊髓损伤,中风(Yang Y等人,J Neurosurg.2003;98(2):397

403),癫痫(Naspolini AP等人,Epilepsy Res.2012年6月;100(1

2):12

9),运动障碍(例如,运动困难)(Morissette M等人,Mov Disord.2006;21(1):9

17),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Fuller PI等人,Neurosci Lett.2006;399(1

2):157

61)或与细菌或慢性感染相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式(I)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n为0或1;R1在存在时为H;或者R1与R2以及它们所连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苯环;R2在不与R1以及它们所连接的碳原子形成苯环时为H或C1‑
C6烷基;R3为H、卤素、C1‑
C6烷基、C1‑
C6卤代烷基、O

C1‑
C6烷基或O

C1‑
C6卤代烷基;R
4a
和R
4b
各自彼此独立地为H或C1‑
C6烷基;R5为任选地被一个、两个或三个取代基取代的芳基,所述取代基中的每个取代基独立地为卤素、C1‑
C6烷基、C1‑
C6卤代烷基或O

C1‑
C6卤代烷基;任选地被一个取代基取代的吡啶基,所述取代基为C1‑
C6卤代烷基;或者任选地被一个取代基取代的噻吩基,所述取代基为卤素或C1‑
C6卤代烷基;并且R
6a
和R
6b
各自彼此独立地为H或任选地被一个取代基取代的C1‑
C6烷基,所述取代基为4元至6元杂环烷基;或者R
6a
和R
6b
与它们所连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C3‑
C6环烷基环或4元至6元杂环烷基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所述化合物具有式(Ia)的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所述化合物具有式(Ib)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1为H。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1与R2以及它们所连接的原子一起形成苯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2为H或C1‑
C6烷基。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2为

CH3或

CH(CH3)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3为H、F、

CH3、

CH2CH3、

CHF2、

CF2CH3、

OCH3或

OCHF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
4a
和R
4b
均为H;或者R
4a
为H,并且R
4b
为C1‑
C6烷基。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
4a
为H,并且R
4b


CH3。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5为并且其中:R7、R8和R9中的每一者彼此独立地为H、卤素、C1‑
C6烷基、C1‑
C6卤代烷基或O

C1‑
C6卤代烷基。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7、R8和R9中的每一者彼此独立地为H、F、Cl、

CH3、

CHF2、

CF2CH3、

CF3、

OCHF2或

OCF3。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5为: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5为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5为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
6a
和R
6b
均为H。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
6a
和R
6b
中的一者为H,并且另一者为任选地被一个取代基取代的C1‑
C6烷基,所述取代基为4元至6元杂环烷基。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
6a
和R
6b
中的一者为H,并且另一者为

CH3、

CH(CH3)2或

CH2R
12
,其中R
12
为4元至6元杂环烷基。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
12
为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
6a
和R
6b
均为C1‑
C6烷基。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
6a
和R
6b
与它们所连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环丁基环或环丙基环。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
6a
和R
6b
与它们所连接的碳原子一起为:其中*表示所述环与分子的其余部分的连接点。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2为H或

CH3;
R3为

CH3、

OCH3或

OCHF2;R
4a
和R
4b
均为H;R5为其中R7、R8和R9中的每一者彼此独立地为H、卤素、C1‑
C6烷基、C1‑
C6卤代烷基或O

C1‑
C6卤代烷基;并且R
6a
和R
6b
均为H。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5为
2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1为H;R2为H;R3为H、F或

CH3;R
4a
和R
4b
均为H;
R5为其中R7、R8和R9中的每一者彼此独立地为H、卤素、C1‑
C6烷基、C1‑
C6卤代烷基或O

C1‑
C6卤代烷基;并且R
6a
和R
6b
均为H。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5为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R1在存在时为H;R2为H;R3为H或C1‑
C3烷基;R
4a
和R
4b
均为H;或者R
4a
为H,并且R
4b
为C1‑
C3烷基;R5为并且R
6a
和R
6b
均为H;或者R
6a
和R
6b
中的一者为H,并且另一者为C1‑
C3烷基。28.一种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同位素变体或N

氧化物,其中所述化合物为:3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3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噁唑烷
‑2‑
酮;(4S)
‑3‑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4‑
异丙基

噁唑烷
‑2‑
酮;1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4H

3,1

苯并噁嗪
‑2‑
酮;(R/S)
‑3‑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4‑
甲基

噁唑烷
‑2‑
酮;(R/S)
‑3‑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甲基

噁唑烷
‑2‑
酮;(S*)
‑3‑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甲基

噁唑烷
‑2‑
酮;(R*)
‑3‑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甲基

噁唑烷
‑2‑
酮;5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7‑
氧杂
‑5‑
氮杂螺[2.4]庚
‑6‑
酮;3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6,6

二甲基

1,3

氧氮杂己

‑2‑
酮;(4R)
‑3‑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4‑
异丙基

噁唑烷
‑2‑
酮;6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8‑
氧杂
‑6‑
氮杂螺[3.4]辛
‑7‑
酮;6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2,8

二氧杂
‑6‑
氮杂螺[3.4]辛
‑7‑
酮;(R/S)
‑3‑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异丙基

噁唑烷
‑2‑
酮;(R*)
‑3‑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异丙基

噁唑烷
‑2‑
酮;(S*)
‑3‑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异丙基

噁唑烷
‑2‑
酮;(R/S)
‑3‑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吗啉代甲基)噁唑烷
‑2‑
酮;(R*)
‑3‑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吗啉代甲基)噁唑烷
‑2‑
酮;(S*)
‑3‑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吗啉代甲基)噁唑烷
‑2‑
酮;2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4,8

二氧杂
‑2‑
氮杂螺[4.5]癸
‑3‑
酮;6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8‑
氧杂

2,6

二氮杂螺[3.4]辛
‑7‑
酮;3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噁唑烷
‑2‑
酮;(4S)
‑3‑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4‑
异丙基

噁唑烷
‑2‑
酮;1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4H

3,1

苯并噁嗪
‑2‑
酮;(R/S)
‑3‑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4‑
甲基

噁唑烷
‑2‑
酮;(R/S)
‑3‑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甲基

噁唑烷
‑2‑
酮;(S*)
‑3‑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甲基

噁唑烷
‑2‑
酮;(R*)
‑3‑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甲基

噁唑烷
‑2‑
酮;5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7‑
氧杂
‑5‑
氮杂螺[2.4]庚
‑6‑
酮;3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6,6

二甲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4R)
‑3‑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4‑
异丙基

噁唑烷
‑2‑
酮;6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8‑
氧杂
‑6‑
氮杂螺[3.4]辛
‑7‑
酮;(5R)
‑3‑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甲基

噁唑烷
‑2‑
酮;6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2,8

二氧杂
‑6‑
氮杂螺[3.4]辛

7

酮;(R/S)
‑3‑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异丙基

噁唑烷
‑2‑
酮;(R*)
‑3‑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异丙基

噁唑烷
‑2‑
酮;(S*)
‑3‑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异丙基

噁唑烷
‑2‑
酮;3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R/S)
‑3‑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吗啉代甲基)噁唑烷
‑2‑
酮;(R*)
‑3‑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吗啉代甲基)噁唑烷
‑2‑
酮;(S*)
‑3‑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5‑
(吗啉代甲基)噁唑烷
‑2‑
酮;2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4,8

二氧杂
‑2‑
氮杂螺[4.5]癸
‑3‑
酮;6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8‑
氧杂

2,6

二氮杂螺[3.4]辛
‑7‑
酮;3

[[5

(4


‑3‑
甲基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噁唑烷
‑2‑
酮;3

[[5

(2,4

二氟
‑3‑
甲基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噁唑烷
‑2‑
酮;3

[[5

[3

(三氟甲基)苯基]
‑3‑
吡啶基]甲基]噁唑烷
‑2‑
酮;3

[[5

[4


‑3‑
(二氟甲氧基)苯基]
‑3‑
吡啶基]甲基]噁唑烷
‑2‑
酮;3

[[5

[3


‑4‑
(三氟甲氧基)苯基]
‑3‑
吡啶基]甲基]噁唑烷
‑2‑
酮;3

[[5

[3

(1,1

二氟乙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噁唑烷
‑2‑
酮;3

[[5

[6

(三氟甲基)
‑2‑
吡啶基]
‑3‑
吡啶基]甲基]噁唑烷
‑2‑
酮;3

[[5

[2

(三氟甲基)
‑4‑
吡啶基]
‑3‑
吡啶基]甲基]噁唑烷
‑2‑
酮;3

[[5

[4


‑3‑
(三氟甲基)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3

[[5

[4


‑3‑
(二氟甲氧基)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3

[二氘代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噁唑烷
‑2‑
酮;3

[二氘代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3‑
吡啶基]甲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3

[二氘代

[5

[3

(二氟甲氧基)
‑4‑


苯基]
‑2‑
甲基
‑3‑
吡啶基]甲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3

[二氘代

[5

(4


‑3‑
甲基

苯基)
‑2‑
甲基
‑3‑
吡啶基]甲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3

[二氘代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2‑
甲基
‑3‑
吡啶基]甲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3

[二氘代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2‑
甲基
‑3‑
吡啶基]甲基]噁唑烷
‑2‑
酮;(R/S)
‑3‑
[1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乙基]噁唑烷
‑2‑
酮;(R/S)
‑3‑
[1

[5

[3

(二氟甲基)
‑4‑


苯基]
‑3‑
吡啶基]乙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3

[[5

[3

(二氟甲基)苯基]
‑2‑
甲基
‑3‑
吡啶基]甲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
3

[[5

[3

(二氟甲氧基)苯基]
‑2‑
甲基
‑3‑
吡啶基]甲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3

[[5

(3

氯苯基)
‑2‑
甲基
‑3‑
吡啶基]甲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3

[[5

(3


‑4‑


苯基)
‑2‑
甲基
‑3‑
吡啶基]甲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3

[[5

(4


‑3‑
甲基

苯基)
‑2‑
甲基
‑3‑
吡啶基]甲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3

[[5

(3,4

二氟苯基)
‑2‑
甲基
‑3‑
吡啶基]甲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3

[[5

(4

氟苯基)
‑2‑
甲基
‑3‑
吡啶基]甲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3

[[5

(3

氟苯基)
‑2‑
甲基
‑3‑
吡啶基]甲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3

[[5

(3,4

二氟
‑5‑
甲基

苯基)
‑2‑
甲基
‑3‑
吡啶基]甲基]

1,3

氧氮杂己环
‑2‑
酮;3

[[5

(2,4

二氟
‑3‑
甲基

苯基)
‑2‑
甲基
‑3‑
吡啶基]甲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C
申请(专利权)人:詹森药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