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装置、流量控制装置及流量控制装置的冷却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3896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8 14:32
一种流量控制装置,包含流量控制阀及水冷装置,流量控制阀包含阀体与流量调节件,流量调节件设置于阀体内部;水冷装置包含壳体,壳体设置于流量控制阀之阀体的外壁,壳体之内壁与阀体之外壁共同围设形成一腔室,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入水口及至少一个出水口,且至少一个入水口及至少一个出水口分别与腔室连通,由此,冷却水自至少一个入水口注入腔室后,冷却水与阀体之外壁接触以吸收阀体之外壁之热能,而后挟带热能之冷却水再由至少一个出水口排出,以达成降低阀体温度之目的。达成降低阀体温度之目的。达成降低阀体温度之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冷装置、流量控制装置及流量控制装置的冷却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系冷却装置有关;特别是指一种适用于流量控制阀的水冷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已知流量控制阀系一种组装于管路上,用以控制管路中流体的流通或改变流体流量、方向之控制开关。
[0003]而为因应不同的使用环境及流体种类,流量控制阀之结构设计以及材料的使用皆有明显的差异。举例来说,市面上常见的流量控制阀大多由塑料材料或金属材料制作而成,使用塑料材料制成之流量控制阀具有制造简易且价格低廉之优点,但,使用塑料材料制成之流量控制阀并无法应用在高温环境中。
[0004]而使用金属材料制成之流量控制阀,相较于使用塑料材料制成之流量控制阀虽可利用金属材料本身耐高温之特性应用于较高温的环境中,但高温环境对于流量控制阀仍具有相当的破坏性,例如当流量控制阀长时间设置于高温环境中时,容易导致流量控制阀内部用于止漏的止漏件快速劣化,进而造成丧失密封性的问题。
[0005]除此之外,为了降低流量控制阀的温度,也能于邻近于流量控制阀的位置设置水冷管,借由水冷管中流动之冷却水吸收水冷管管壁外空气中的热能后,将热能带离流量控制阀,但由于水冷管与流量控制阀之间通常存有间隙,因此有降温效果不佳的问题,综上所述,现有之流量控制阀于温度控制之设计上仍未臻完善,尚有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冷装置,以降低流量控制阀之温度。
[0007]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冷装置,系装设于一流量控制阀,所述流量控制阀包含一阀体与一流量调节件,所述流量调节件设置于所述阀体内部;所述水冷装置包括一壳体,设置于所述流量控制阀之所述阀体的外壁,所述壳体之内壁与所述阀体之外壁共同围设形成一腔室,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入水口及至少一个出水口,且所述至少一个入水口及所述至少一个出水口分别与所述腔室连通,由此,冷却水能自所述至少一个入水口注入所述腔室且直接接触所述阀体之外壁,并由所述至少一个出水口排出。
[0008]本专利技术再提供一种流量控制装置,包含一流量控制阀及一水冷装置,所述流量控制阀包含一阀体与一流量调节件,所述流量调节件设置于所述阀体内部;所述水冷装置包含一壳体,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流量控制阀之所述阀体的外壁,所述壳体之内壁与所述阀体之外壁共同围设形成一腔室,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入水口及至少一个出水口,且所述至少一个入水口及所述至少一个出水口分别与所述腔室连通,由此,冷却水能自所述至少一个入水口注入所述腔室且直接接触所述阀体之外壁,并由所述至少一个出水口排出。
[0009]本专利技术再提供一种流量控制装置的冷却方法,包含下列步骤:将所述流量控制阀一端连接至一加热腔室,另一端连接至一抽气装置,并控制通过所述流量控制阀之气体流量为每分钟2000至4600公升之间;其中,所述加热腔室中的温度为摄氏300至400度之间;将
摄氏20至25度之间的所述冷却水自所述至少一个入水口注入所述腔室且直接接触所述阀体之外壁,并由所述至少一个出水口排出,且所述冷却水注入所述腔室之流量控制为每分钟450至470公升之间,所述壳体之外表面的温度为于摄氏50度以下。
[0010]本专利技术之效果在于,冷却水自所述至少一个入水口注入所述腔室后,冷却水与所述阀体之外壁直接接触以吸收所述阀体之外壁之热能并提高热交换的效率,而后挟带热能之冷却水再由所述至少一个出水口排出,以达成降低所述阀体温度之目的,并且改善现有水冷管与流量控制阀之间因为存有间隙而造成降温效果不佳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优选实施例之流量控制装置的立体图。
[0012]图2为上述第一优选实施例之流量控制装置的分解图。
[0013]图3为上述第一优选实施例之流量控制装置的侧视图。
[0014]图4为图3之A-A方向剖视图。
[0015]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优选实施例之水冷装置的立体图。
[0016]图6为上述第二优选实施例之流量控制装置的侧视图。
[0017]图7为上述第二优选实施例之流量控制装置的另一方向侧视图。
[0018]图8为图6之B-B方向剖视图。
[0019]图9为图7之C-C方向剖视图。
[0020]图10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优选实施例之流量控制装置的剖视图。
[0021]图11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优选实施例之流量控制装置的剖视图。
[0022]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三优选实施例之流量控制装置的立体图。
[0023]图13为上述第三优选实施例之水冷装置的立体图。
[0024]图14为上述第三优选实施例之水冷装置的侧视图。
[0025]图15为图14之D-D方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请参图1至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优选实施例之流量控制装置1,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包含一流量控制阀10及一水冷装置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流量控制阀10是以一球阀为例说明,且用于控制调节气体的流量,于其他实施例中,不排除所述流量控制阀10为其他不同结构例如针阀、蝶型阀等,且所述流量控制阀10亦可用于控制调节流体的流量。
[0027]请配合图2,所述流量控制阀10包含一阀体12、一流量调节件14及两个密封件16,所述流量调节件14及两个密封件16设置于所述阀体12内部,且当所述流量控制阀10关闭时,各所述密封件16分别紧贴所述流量调节件14之两侧,以防止内部流体自所述流量调节件14与所述阀体12间之间隙泄漏,值得一提的是,各所述密封件16是以耐高温的PEEK(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材质制成。
[0028]请配合图3及图4,所述水冷装置20包含一壳体22,所述壳体22设置于所述流量控制阀10之所述阀体12的外壁,所述壳体22之内壁221与所述阀体12之外壁共同围设形成一腔室R,所述壳体22具有一入水口222及一出水口223,所述入水口222及所述出水口223分别
与所述腔室R连通,由此,冷却水能自所述入水口222注入所述腔室R且直接接触所述阀体12之外壁,并由所述出水口223排出。如此一来,冷却水自所述入水口222注入所述腔室R后,冷却水能与所述阀体12之外壁直接接触以吸收所述阀体12外壁之热能并提高热交换的效率,而后挟带热能之冷却水再由所述出水口223排出,进而达成降低所述阀体12温度之目的,并且改善现有水冷管与流量控制阀之间因为存有间隙而造成降温效果不佳的问题。
[0029]所述阀体12具有一长轴向X,所述壳体22在所述长轴向X上的相对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容置孔224,各所述第一容置孔224沿所述长轴向X排列设置,所述流量控制阀10之所述阀体12穿设于各所述第一容置孔224中,且各所述第一容置孔224孔壁与所述阀体12之外壁结合,其中所述壳体22各所述第一容置孔224孔壁与所述阀体12之外壁可通过焊接的方式结合。
[0030]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冷装置,系装设于一流量控制阀,所述流量控制阀包含一阀体与一流量调节件,所述流量调节件设置于所述阀体内部;所述水冷装置,包含:一壳体,设置于所述流量控制阀之所述阀体的外壁,所述壳体之内壁与所述阀体之外壁共同围设形成一腔室,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入水口及至少一个出水口,且所述至少一个入水口及所述至少一个出水口分别与所述腔室连通,由此,冷却水能自所述至少一个入水口注入所述腔室且直接接触所述阀体之外壁,并由所述至少一个出水口排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装置,其中,包含至少一个分隔件,所述至少一个分隔件设置于所述腔室中,所述至少一个分隔件将所述腔室分隔为一第一腔室及一第二腔室,所述至少一个入水口连通所述第一腔室,所述至少一个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且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相互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装置,其中,所述阀体具有一长轴向,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沿所述长轴向排列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冷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分隔件的至少一侧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形成至少一个通道,所述至少一个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5.如权利要求3或4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冷装置,其中,所述壳体在相对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容置孔,所述至少一个分隔件具有一第二容置孔,各所述第一容置孔及所述第二容置孔沿所述长轴向排列设置,所述流量控制阀之所述阀体穿设于各所述第一容置孔及所述第二容置孔中,且各所述第一容置孔孔壁与所述阀体之外壁结合。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冷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入水口与所述至少一个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且所述至少一个通道的位置与所述至少一个入水口及所述至少一个出水口位于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侧。7.一种流量控制装置,包含:一流量控制阀,所述流量控制阀包含一阀体与一流量调节件,所述流量调节件设置于所述阀体内部;一水冷装置,包含一壳体,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流量控制阀之所述阀体的外壁,所述壳体之内壁与所述阀体之外壁共同围设形成一腔室,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入水口及至少一个出水口,且所述至少一个入水口及所述至少一个出水口分别与所述腔室连通,由此,冷却水能自所述至少一个入水口注入所述腔室且直接接触所述阀体之外壁,并由所述至少一个出水口排出。8.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义华赖明献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中辰矽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