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6946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LCD)装置,包括:    设在基板上且彼此相互交叉构成多个象素区的多条栅极线和数据线;    平行于栅极线的多条存储线,每条存储线位于栅极线之间;    设置在栅极线和数据线交点处的多个薄膜晶体管,每个薄膜晶体管具有源极和漏极以及U形沟槽区;    处于除透射部分之外的象素区内的负型有机绝缘层,所述负型有机绝缘层上具有至少凹面和凸面图形之一;    设在除透射部分之外的象素区内的负型有机绝缘层上的反射电极;和    设在象素区内且与漏极电性接触的透明电极。(*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LCD)装置以及制造LCD装置的方法,更确切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透射反射型LCD装置以及制造透射反射型LCD装置的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对各类显示装置需求的增加,在开发例如液晶显示(LCD)装置、等离子显示板(PDP)装置、电致发光显示(ELD)装置和真空荧光显示(VFD)装置等各种平板显示装置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目前,已将某些种类的平板显示装置结合到各种显示设备中。在各种平板显示装置中,因为LCD装置具有外形薄、重量轻和能耗低等优越特性而在便携式装置中获得了普遍使用。因此,LCD装置普遍代替了阴极射线管(CRT)显示装置。此外,已将LCD装置开发成能接收和显示广播信号的计算机监视器和电视系统。LCD装置通常是利用液晶材料中液晶分子的光学各向异性和偏振特性来驱动的。液晶分子具有细长结构,因此液晶分子可以沿着特定的方向取向。例如,当液晶材料感应电场时,液晶分子将沿着特定方向取向。因此,通过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可使光根据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产生折射,从而显示图像。可以将LCD装置分成反射型LCD装置和透射型LCD装置中的一种。在透射型LCD装置中,光从背光光源发射并射向LCD板,由此显示图像。然而,在反射型LCD装置中,在LCD板的反射板内反射环境光或前光(ambient or frontlight)来显示图像。通常,透射反射型LCD装置选择性地使用反射和透射方法显示图像。例如,透射反射型LCD装置利用从背光光源、环境光或某个光源发射的光,从而可以降低能耗。图1是现有技术中透射反射型LCD装置的透视图。在图1中,透射反射型LCD装置包括彼此面对的上、下基板10和20,和设在上、下基板10和20之间的液晶层30。此外,在上基板10上形成黑色矩阵层11以遮蔽除下基板20中象素区之外区域内的光,并且还形成滤色片层12以便在象素区内产生彩色光。此外,在包含黑色矩阵层11和滤色片层12的上基板1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公共电极13。通常把下基板20称为阵列基板,在所述下基板中把起开关装置作用的多个薄膜晶体管T设置成矩阵结构,和在各薄膜晶体管附近形成相互交叉的多条栅极线21和数据线22。此外,象素区P包括透射部分A和反射部分R,其中透射部分A是反射电极(未示出)的开口区。图2是现有技术中图1透射反射型LCD装置的剖面图。在图2中,透射反射型LCD装置包括其上设有公共电极13的上基板10,和设有象素电极23的下基板20。下基板20的象素电极23包括在与透射部分A和反射部分R相应的区域内形成的透明电极23a,和在透射部分A的区域内具有开口区的反射电极23b。此外,在上、下基板10和20之间形成液晶层30,在下基板20下方设有用于在透射反射型LCD装置的透射模式下发射光的背光光源41。当透射反射型LCD装置以反射模式工作时,一般用环境光或前光作为光源。因此,入射到上基板10上的光B被反射到反射电极23b上,然后该光射向液晶层30,所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由反射电极23b和公共电极13之间的电场定向。因此,根据液晶层30的取向控制透过液晶层30的光透射率即可显示图像。在透射模式下,用从设在下基板20下方的背光光源41射出的光F作为光源。当从背光光源41射出的光F通过透明电极23a射到液晶层30上时,通过液晶层30中液晶分子的取向来控制光的透射率。例如,通过透射孔下方设置的公共电极13和透明电极23a之间感应的电场可以使液晶分子定向从而显示图像。图3是现有技术所述透射反射型LCD装置中象素的放大平面图。在图3中,单元象素包括栅极线21和数据线22、象素电极23以及薄膜晶体管T,其中栅极线21和数据线22相互交叉构成象素区。此外,象素电极23包括位于象素区内的透明电极23a和反射电极23b,在栅极线21和数据线22的交点处形成薄膜晶体管T。薄膜晶体管T包括栅极21a、源极22a和漏极22b,扫描信号施加到栅极21a上。此外,源极22a从数据线22的一部分上伸出并接收来自数据线22的视频信号,形成的漏极22b与源极22a相隔预定间隔并将视频信号送到象素电极23上。然后,在栅极线21和数据线22的端部分别形成栅极焊盘31和源极焊盘32,所述栅极焊盘31和源极焊盘32与驱动IC(未示出)相连。在图3中,象素电极23包括在与透射部分A和反射部分R相应的区域上形成的透明电极23a,和形成在除了透射部分A之外的反射部分R内的反射电极23b。因此,透明电极23a通过接触部分C1与漏极22b相连接以便接收视频信号。此外,形成的反射电极23b在施加了视频信号的接触部分C1内与透明电极23a相接触。图4A-4H是表示沿图3中的线I-I’、II-II’和III-III’所示现有技术的透射反射型LCD装置中阵列基板制造过程的剖面图。在图4A-4H中,线I-I’从薄膜晶体管延伸到单元象素区内的象素区,线II-II’包括栅极焊盘的剖面,而线III-III’包括源极焊盘的剖面。按照图4A,在透明基板20上沉积导电金属层,并用第一掩模(未示出)选择性地除去部分导电金属层,由此形成多条栅极线21(参见图3)和栅极21a。因此,如图3所示,每条栅极线21包括处于栅极线一端的栅极焊盘31和从栅极线21上伸出的栅极21a。接着,在透明基板20的整个表面上依次沉积第一绝缘层24、非晶硅层25a和杂质层(n+层)25b。在图4B中,用第二掩模(未示出)选择性地除去部分杂质层25b和非晶硅层25a从而形成岛形半导体有源层25(在后面示出的图4C中为半导体层35)。按照图4C,在具有半导体层35的透明基板20上沉积导电金属层,用第三掩模(未示出)选择性地除去部分导电金属层,由此形成多条与栅极线21(参见图3)交叉的数据线22(参见图3)、源极22a、和漏极22b。而且,源极22a从每条数据线22(参见图3)伸向半导体层35,而漏极22b处在半导体层35另一侧上与源极22a相隔预定间距的位置上。接着,用源极22a和漏极22b作为掩模除去暴露在源极22a和漏极22b之间的半导体层35的杂质层25b,从而形成半导体层35。在图4D中,沿着包含数据线22(参见图3)的透明基板20的整个表面涂敷有机绝缘层,并用具有预定开口区的第四掩模(未示出)完成曝光和显影工序。然后,对应于第四掩模的开口区除去预定厚度的有机绝缘层。随后,进行热处理以便在比用第四掩模除去的部分更厚的有机绝缘层部分上形成具有凸面图形的第一有机绝缘层26a。有机绝缘层是由例如苯并环丁烯(BCB)等正型(positive)有机绝缘层构成的,或是由感光压克力(photoacryl)等正型材料制成。按照图4E,在第一有机绝缘层26a上涂敷固定厚度的第二有机绝缘层26b,其中用与第一有机绝缘层26a相同的材料制作第二有机绝缘层26b。由于是将第二有机绝缘层26b固定厚度地涂敷在第一有机绝缘层26a上,所以当在第一有机绝缘层26a上涂敷了第二有机绝缘层26b之后,可以保持第一有机绝缘层26a的凸面图形。在图4F中,用具有预定开口区的第五掩模(未示出)选择性地除去部分第一和第二有机绝缘层26a和26b,由此构成暴露漏极22b预定区域的接触部分C1并构成透射部分A。在选择性地除去一部分第一和第二有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炳昊金星熙南喆朴钟佑金奎奉
申请(专利权)人: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