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系有关一种电场发光(以下称EL)组件,尤其是有关其上部电极。
技术介绍
EL组件系因自发光组件明亮,视野角依存性低,并且使用EL组件的显示装置,系可与液晶显示装置同等或以上的装置薄型化、小型化,亦可抑制消耗电力。因此,期待作为次世代的显示装置或光源,且研究正在发展中,如上述的EL组件中,于发光材料使用有机化合物的有机EL组件,系在由有机化合物的设计而可达成任意的发光色且容易达成全彩显示等理由上特别的受到瞩目。第10图系显示一般所提案的有机EL组件的概略剖面构造。如第10图所示,有机EL组件系在一方为阳极,另一方成为阴极的下部电极20与上部电极60之间,叠层具备包含发光材料的至少一层有机层的发光组件层30而构成。下部电极20系例如使用ITO(Indium TinOxide)等导电性透明金属氧化物的透明电极,第10图的例中系形成在发光组件层30的下层并可发挥阳极的功能。另一方面,上部电极60系在第10图的例中作为阴极,在发光组件层30之上形成为使用Al等的金属电极。发光组件层30系众所周知为具备电荷(电洞、电子)输送功能与发光功能两者的有机化合物的单层构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场发光组件,系于下部电极与上部电极之间具备包含发光材料的发光组件层,其特征为:前述上部电极系具备从前述发光组件层侧由蒸镀法所形成的上部第一导电层,及由溅镀法所形成的上部第二导电层;再者,于前述上部第一导电层与前述上部第二导电层 的层间,具备用以保护前述上部第一导电层及其下层的两层的缓冲层。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3-7-25 2003-280254;JP 2003-11-28 2003-4007141.一种电场发光组件,系于下部电极与上部电极之间具备包含发光材料的发光组件层,其特征为前述上部电极系具备从前述发光组件层侧由蒸镀法所形成的上部第一导电层,及由溅镀法所形成的上部第二导电层;再者,于前述上部第一导电层与前述上部第二导电层的层间,具备用以保护前述上部第一导电层及其下层的两层的缓冲层。2.一种电场发光组件,系于下部电极与上部电极之间具备包含发光材料的发光组件层,其特征为在与前述发光组件层的前述上部电极的接触界面侧形成有电荷注入层,前述上部电极系具备从前述发光组件层的前述电荷注入层侧由蒸镀法所形成的上部第一导电层,及由溅镀法所形成的上部第二导电层;再者,于前述上部第一导电层与前述上部第二导电层的层间,具备用以保护前述上部第一导电层及其下层的两层的缓冲层。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场发光组件,其特征为前述缓冲层系有机薄膜蒸镀层。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场发光组件,其特征为前述电荷注入层系用以缓和电荷注入障壁的电子注入层,前述上部第一导电层系包含金属材料,前述缓冲层系包含有机金属配位化合物的有机蒸镀层,前述上部第二导电层系包含金属材料。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场发光组件,其特征为前述电荷注入层系用以缓和电荷注入障壁的电子注入层,前述上部第一导电层系光半透过性的金属层,前述缓冲层系包含有机金属配位化合物的有机蒸镀层,前述上部第二导电层系包含透明的导电性金属氧化物材料。6.如权利要求1至5项中任一所述的电场发光组件,其特征为前述缓冲层系具备用以防止前述上部第二导电层所产生的应变传导至前述上部第一导电层的应变缓冲功能。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所述的电场发光组件,其特征为前述上部第一导电层系至少于其发光组件层侧,具备金属材料,及与前述发光组件层的电子注入层所使用的电子注入材料的共同蒸镀领域。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电场发光组件,其特征为前述缓冲层系由包含有机金属配位化合物的多层构造的有机蒸镀层所构成。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电场发光组件,其特征为前述缓冲层系多层构造,各层系蒸镀层,在前述多层构造中的至少一层使用与他层不同的缓冲材料。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棚濑健司,西川龙司,
申请(专利权)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