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2831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7 12:42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车辆,该方法包括:获取车辆悬架对应的数字化电子样车DMU模型;根据DMU模型和预设运动参数得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获取第二硬点;根据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由于该DMU模型中包括该后车轮支架组件与该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的结合关系、该轮心点组件与该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的结合关系,限制了车轮支架组件的两个方向的运动,因此在得到第二硬点后,无需控制车轮支架的位置进行调整,得到第二硬点后,可以直接根据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能够较快的生成车辆悬架模型,提高了效率。了效率。了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车辆


[0001]本公开涉及计算机
,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通常根据车辆悬架对应的(Digital MockUp,DMU)数字化电子样车模型生成车辆悬架的硬点,再对该硬点进行调整,并根据调整后的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以便车辆厂商根据该车辆悬架模型生产车辆的悬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车辆,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根据车辆悬架对应的DMU模型生成车辆悬架的硬点后,还需对硬点进行调整才能生成车辆悬架模型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应用于车辆,包括:获取车辆悬架对应的数字化电子样车DMU模型,所述DMU模型包括多个悬架组件、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以及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生成的第一硬点,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至少包括后车轮支架组件、轮心点组件以及轮心点辅助组件,所述结合关系至少包括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与所述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所述轮心点组件与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
[0005]根据所述DMU模型和预设运动参数得到所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
[0006]获取第二硬点,所述第二硬点为所述第一硬点按照所述运动轨迹运动后的硬点;
[0007]根据所述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
[0008]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DMU模型和预设运动参数得到所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包括:
[0009]获取所述DMU模型中所述第一硬点对应的所述预设运动参数,所述预设运动参数包括运动距离;
[0010]根据所述运动距离在所述DMU模型中控制所述第一硬点移动,以生成所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
[0011]可选地,所述获取车辆悬架的对应的数字化电子样车DMU模型包括:
[0012]将车辆悬架进行划分,得到所述车辆悬架的多个悬架组件,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至少包括后车轮支架组件、轮心点组件以及轮心点辅助组件,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包括过所述车辆车轮的轮心点与第一平面垂直的第一直线,过所述轮心点与第二平面垂直的第二直线,过所述轮心点与第三平面垂直的第三直线;所述第一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Y轴组成的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所述第三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Y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
[0013]建立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所述结合关系至少包括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
与所述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以及所述轮心点组件与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
[0014]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生成所述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
[0015]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所述结合关系以及所述第一硬点,生成所述车辆悬架的DMU模型。
[0016]可选地,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还包括:后下后摆臂组件、后上摆臂组件以及后副车架组件;
[0017]所述建立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包括:将所述后下后摆臂组件与所述后副车架组件点线结合;
[0018]将所述后上摆臂组件与所述后副车架组件点线结合;
[0019]将所述后下后摆臂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U型结合;
[0020]将所述后上摆臂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U型结合;
[0021]将所述后副车架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点线结合;
[0022]将所述后副车架组件与所述轮心点组件棱形结合。
[0023]可选地,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还包括:减震器外筒组件和减震器内筒组件;
[0024]所述建立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包括:
[0025]将所述减震器外筒组件和所述减震器内筒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刚性结合。
[0026]可选地,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还包括:后下前摆臂组件、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
[0027]所述建立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包括:
[0028]将所述后副车架组件与所述后下前摆臂组件U形结合;
[0029]将所述后下前摆臂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球铰结合;
[0030]将所述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与所述后副车架组件旋转结合;
[0031]将所述横向稳定杆本体组件与所述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U型结合;
[0032]将所述稳定杆连杆去掉球销内球头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球铰结合。
[0033]可选地,所述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所述结合关系以及所述第一硬点,生成所述车辆悬架的DMU模型包括:
[0034]根据所述第一硬点生成所述DMU模型的第一参数,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DMU模型的点、直线以及平面;
[0035]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所述结合关系以及所述第一参数生成所述DMU模型。
[0036]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装置,应用于车辆,包括:
[0037]DMU模型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辆悬架对应的数字化电子样车DMU模型,所述DMU模型包括多个悬架组件、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以及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生成的第一硬点,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至少包括后车轮支架组件、轮心点组件以及轮心点辅助组件,所述结合关系至少包括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与所述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所述轮心点组件与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
[0038]运动轨迹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DMU模型和预设运动参数得到所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
[0039]第二硬点确定模块,用于获取第二硬点,所述第二硬点为所述第一硬点按照所述运动轨迹运动后的硬点;
[0040]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
[0041]可选地,所述运动轨迹获取模块用于:
[0042]获取所述DMU模型中所述第一硬点对应的所述预设运动参数,所述预设运动参数包括运动距离;
[0043]根据所述运动距离在所述DMU模型中控制所述第一硬点移动,以生成所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
[0044]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0045]车辆悬架系统划分模块,用于将车辆悬架进行划分,得到所述车辆悬架的多个悬架组件,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至少包括后车轮支架组件、轮心点组件以及轮心点辅助组件,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包括过所述车辆车轮的轮心点与第一平面垂直的第一直线,过所述轮心点与第二平面垂直的第二直线,过所述轮心点与第三平面垂直的第三直线;所述第一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Y轴组成的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所述第三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Y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
[0046]结合关系建立模块,用于建立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所述结合关系至少包括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与所述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以及所述轮心点组件与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
[0047]第一硬点生成模块,用于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生成所述车辆悬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悬架模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辆,包括:获取车辆悬架对应的数字化电子样车DMU模型,所述DMU模型包括多个悬架组件、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以及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生成的第一硬点,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至少包括后车轮支架组件、轮心点组件以及轮心点辅助组件,所述结合关系至少包括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与所述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所述轮心点组件与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根据所述DMU模型和预设运动参数得到所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获取第二硬点,所述第二硬点为所述第一硬点按照所述运动轨迹运动后的硬点;根据所述第二硬点生成车辆悬架模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DMU模型和预设运动参数得到所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包括:获取所述DMU模型中所述第一硬点对应的所述预设运动参数,所述预设运动参数包括运动距离;根据所述运动距离在所述DMU模型中控制所述第一硬点移动,以生成所述第一硬点的运动轨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车辆悬架的对应的数字化电子样车DMU模型包括:将车辆悬架进行划分,得到所述车辆悬架的多个悬架组件,所述多个所述悬架组件至少包括后车轮支架组件、轮心点组件以及轮心点辅助组件,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包括过所述车辆车轮的轮心点与第一平面垂直的第一直线,过所述轮心点与第二平面垂直的第二直线,过所述轮心点与第三平面垂直的第三直线;所述第一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Y轴组成的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X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所述第三平面为预设车辆坐标系的Y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建立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所述结合关系至少包括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与所述轮心点组件圆柱结合以及所述轮心点组件与所述轮心点辅助组件棱形结合;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生成所述车辆悬架的第一硬点;根据多个所述悬架组件、所述结合关系以及所述第一硬点,生成所述车辆悬架的DMU模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悬架组件还包括:后下后摆臂组件、后上摆臂组件以及后副车架组件;所述建立所述多个所述悬架组件的结合关系包括:将所述后下后摆臂组件与所述后副车架组件点线结合;将所述后上摆臂组件与所述后副车架组件点线结合;将所述后下后摆臂组件与所述后车轮支架组件U型结合;将所述后上摆臂组件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飞赵卫栋李乾坤张宗怡张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宝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