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汽车悬架的空气弹簧、车辆悬架和车辆。应用于汽车悬架的空气弹簧,其中,空气弹簧包括:主气室;设置在所述主气室上方的多个副气室;和与多个所述副气室一一对应的多个电磁阀;其中,所述电磁阀用于使对应的所述副气室与所述主气室连通或隔断。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先技术无法在降低车辆侧倾、侧翻概率的同时保证车辆舒适性的问题。概率的同时保证车辆舒适性的问题。概率的同时保证车辆舒适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汽车悬架的空气弹簧、车辆悬架和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悬挂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应用于汽车悬架的空气弹簧、车辆悬架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在汽车转弯的过程中,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汽车的重心将往转弯外侧移动,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目前的单腔室空气弹簧在作为车辆空气悬挂的弹性元件时,由于刚度不能调节,需要借助横向稳定器装置来提高侧向的弹簧刚度,提高悬架偏频,以减小车身侧倾问题。
[0003]常见的横向稳定器可参见公开号为CN 110370879 A2、名称为汽车防侧倾系统的专利文献,在该专利的方案中,阐述了一种相当于横置扭杆弹簧的横向稳定杆,将车辆两侧悬架的下摆臂或左右车身连接在一起;在车身只作垂直运动时,两侧悬架变形相同,稳定杆不起作用;在汽车转弯时,车身侧倾,两侧悬架跳动不一致,外侧悬架会压向稳定杆,稳定杆发生扭曲以减小侧倾幅度。
[0004]上述方案的主要问题在于,需要牺牲车辆舒适性,另外,稳定杆对悬架偏频的调节作用有限,无法有效解决车辆侧倾和侧翻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并提供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000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汽车悬架的空气弹簧、车辆悬架和车辆,以解决在先技术无法在降低车辆侧倾、侧翻概率的同时保证车辆舒适性的问题。
[0007]更进一点讲,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8]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汽车悬架的空气弹簧,包括:
[0009]主气室;
[0010]设置在所述主气室上方的多个副气室;和
[0011]与多个所述副气室一一对应的多个电磁阀;其中,所述电磁阀用于使对应的所述副气室与所述主气室连通或隔断。
[0012]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副气室的数量为4个以上。
[0013]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空气弹簧还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其中,
[0014]所述主气室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部,多个所述副气室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部,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密封连接,每个电磁阀位于对应的所述副气室内。
[0015]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腔体包括第一腔体主体和基座;其中,
[0016]所述第一腔体主体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腔体连接,下端与所述基座连接。
[0017]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腔体主体内部中空且上端开口,所述第一腔体主体的下端套设在所述基座外周上,所述第一腔体主体的下端的外壁上还套设有第一压环。
[0018]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基座内部设置有环形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
有金属环。
[0019]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腔体包括第二腔体主体和盖体;其中,
[0020]所述第二腔体主体的上端与所述盖体密封连接,下端伸入所述第一腔体且与所述第一腔体的上端密封连接,
[0021]所述第二腔体主体的上端向四周延伸形成扁平部。
[0022]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腔体的上端的外壁上还套设有第二压环,用于将所述第一腔体的上端扣押在所述第二腔体主体的下端上。
[0023]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扁平部内部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部设置有多个隔离板,将所述第二凹槽分隔成多个部分。
[0024]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腔体主体内部设置有竖向的分隔板,将所述第二腔体主体的内部空间隔离成多个部分,用于形成多个所述副气室。
[0025]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副气室内部设置有容置槽,用于容置对应的所述电磁阀,所述容置槽位于所述第二腔体主体内,所述容置槽的底端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主气室连通。
[0026]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腔体主体的外壁上套设有约束环和约束金属罩,所述第一腔体主体在所述约束环两侧的帘子线交叉角不同。
[0027]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悬架,包括:车桥和第一方面所述的空气弹簧。
[0028]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悬架。
[002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效果包括:
[0030]相对于现有的横向稳定杆而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弹簧可以扩大对车辆悬架偏频的调节范围。另外空气弹簧的形变过程比较缓和,所以更加稳定,不仅不会牺牲、甚至可以提高车辆舒适性。因此可以在有效解决车辆侧倾和侧翻问题的同时,保证车辆舒适性。此外,通过调节空气弹簧的刚度还可以:减少汽车起步过程中的“抬头”现象和刹车过程中的“点头”现象,提高操纵稳定性;以及在良好路面高速行驶过程中提高汽车乘坐舒适性。
[0031]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应用于汽车悬架的空气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图1的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图1的一个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5]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腔体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应用于汽车悬架的空气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关于汽车悬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9]附图标记:100、空气弹簧;110、主气室;120、副气室;130、电磁阀; 140、第一腔体;141、第一腔体主体;142、基座;1421、第一凹槽;150、第二腔体;151、第二腔体主体;1511、扁平部;15111、第二凹槽;15112、隔离板;1512、分隔板;1513、容置槽;15131、通孔;152、盖体;
160、约束环;170、约束金属罩;180、第一压环;190、第二压环;210、防尘罩; 200、车桥;10、汽车悬架;20、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4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42]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此外,“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应用于汽车悬架的空气弹簧,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气室;设置在所述主气室上方的多个副气室;和与多个所述副气室一一对应的多个电磁阀;其中,所述电磁阀用于使对应的所述副气室与所述主气室连通或隔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气室的数量为4个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弹簧还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其中,所述主气室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部,多个所述副气室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部,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密封连接,每个电磁阀位于对应的所述副气室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包括第一腔体主体和基座;其中,所述第一腔体主体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腔体连接,下端与所述基座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主体内部中空且上端开口,所述第一腔体主体的下端套设在所述基座外周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杰,黄子齐,王宏宇,古莹奎,高向东,康盛,甘玉凤,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