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识别碘污染的改性体颗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1283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塑料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识别碘污染的改性体颗粒,包括颗粒本体、化学发泡剂层、超吸水纤维和水溶性纤维,所述颗粒本体采用BSR材质,所述化学发泡剂层填充于颗粒本体内,所述超吸水纤维和水溶性纤维分布于颗粒本体内且水溶性纤维内部填充有淀粉层,其利用超吸水纤维与水溶性纤维及淀粉层配合,通过淀粉碘化显色反应识别碘污染,能够赋予由颗粒制成的物品识别碘污染的能力,具有实用意义和推广价值,预期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益。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识别碘污染的改性体颗粒


[0001]本技术涉及塑料米
,具体为一种可识别碘污染的改性体颗粒。

技术介绍

[0002]塑料原料是一种聚合物(polymer),又可称为高分子或巨分子,也是一般所俗称的塑料或树脂。所谓塑料原料,其实它是合成树脂中的一种,形状跟天然树脂中相似,但因又经过化学的力量来合成,而被称之为塑料,这种聚合物是由许多较小而结构简单的小分子,藉共价键来组合而成的。聚合物的种类繁多,一般若是以对热之变化来分类,它可以分为两大类。
[0003]通常塑料原料是以颗粒的形式进行储存,俗称塑料米,进行加工时将其与其他辅料放入混料机中进行共混即可用于加工;通常为赋予这些颗粒一些杀菌、荧光或吸收异味的能力会往聚合物内加入各种填料,目前尚无能够识别碘污染的改性体颗粒,本技术的提出在于解决该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识别碘污染的改性体颗粒,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提到的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颗粒本体、化学发泡剂层、超吸水纤维和水溶性纤维,所述颗粒本体采用BSR材质,所述化学发泡剂层填充于颗粒本体内,所述超吸水纤维和水溶性纤维分布于颗粒本体内且水溶性纤维内部填充有淀粉层。
[0006]优选的,所述超吸水纤维具体采用聚丙烯酸钠纤维。
[0007]优选的,所述颗粒本体采用透明BSR材质。
[0008]优选的,所述水溶性纤维具体采用羧甲基纤维素纤维。
[0009]优选的,所述超吸水纤维和水溶性纤维无序交错分布于颗粒本体内。
[0010]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识别碘污染的改性体颗粒,颗粒熔融加工制成产品时化学发泡层将会受热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得物料内部能够产生大量的间隙,便于液体沿超吸水纤维、水溶性纤维进行传导;当制成的产品与含有碘的液体接触时,超吸水纤维能够快速吸收液体,随后与超吸水纤维接触或直接与液体接触的水溶性纤维将溶解使得液体与淀粉层接触,一旦该液体含有碘淀粉层将与之产生显色反应,使得由该颗粒制成的产品具备识别碘污染的功能。
[0012]本技术利用超吸水纤维与水溶性纤维及淀粉层配合,通过淀粉碘化显色反应识别碘污染,能够赋予由颗粒制成的物品识别碘污染的能力,具有实用意义和推广价值,预期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13]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4]图1为本技术截面构造示意图;
[0015]图2为所述水溶性纤维截面构造示意图;
[0016]图中:颗粒本体1、化学发泡层2、超吸水纤维3、水溶性纤维4、淀粉层41。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0018]结合图1,一种可识别碘污染的改性体颗粒,包括颗粒本体1、化学发泡剂层2、超吸水纤维3和水溶性纤维4,所述颗粒本体1采用BSR材质,所述化学发泡剂层2填充于颗粒本体1内,所述超吸水纤维3和水溶性纤维4无序、交错分布于颗粒本体1内且水溶性纤维4内部填充有淀粉层41。
[0019]所述超吸水纤维3具体采用聚丙烯酸钠纤维,其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熔融状态下不会燃烧,同时其具有优秀的吸水性能,能够有效吸收水分将液体吸收传导给水溶性纤维4。
[0020]所述颗粒本体1采用透明BSR材质,BSR为可降解淀粉树脂,其呈透明状便于淀粉层41与碘产生的显色反应便于被观察到,同时其与淀粉的相容性好。
[0021]所述水溶性纤维4具体采用羧甲基纤维素纤维,其溶解温度、溶解时间、溶解收缩率可根据需求通过工艺条件进行改变;化学发泡剂层2指的是由化学发泡剂构成的材料层,其受热后能够分解产生气体使得熔融物料内产生大量空隙,其属于现有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不对其具体成分及工作原理进一步介绍。
[0022]本技术工作原理:颗粒熔融加工制成产品时化学发泡层2将会受热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得物料内部能够产生大量的间隙,便于液体沿超吸水纤维3、水溶性纤维4进行传导;当制成的产品与含有碘的液体接触时,超吸水纤维3能够快速吸收液体,随后与超吸水纤维3接触或直接与液体接触的水溶性纤维4将溶解使得液体与淀粉层41接触,一旦该液体含有碘淀粉层41将与之产生显色反应,使得由该颗粒制成的产品具备识别碘污染的功能。
[002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识别碘污染的改性体颗粒,其特征在于:包括颗粒本体(1)、化学发泡剂层(2)、超吸水纤维(3)和水溶性纤维(4);所述颗粒本体(1)采用BSR材质;所述化学发泡剂层(2)填充于颗粒本体(1)内;所述超吸水纤维(3)和水溶性纤维(4)分布于颗粒本体(1)内且水溶性纤维(4)内部填充有淀粉层(4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识别碘污染的改性体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吸水纤维(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庆忠王伟玲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泉州新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