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99654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22 18: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梯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电梯,包括曳引装置,包括曳引轮和曳引绳,曳引绳绕设于曳引轮;运载装置,包括轿厢,设置在轿厢的底部的第一兜底轮组和第二兜底轮组,设置在轿厢的顶部的轿顶轮,以及设置在轿顶轮的上方的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曳引绳的自曳引轮引出的第一端依次绕设于第一兜底轮组、第一导向轮、轿顶轮、第二导向轮和第二兜底轮组;对重装置,设置在轿厢的远离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的一侧,曳引绳的自曳引轮引出的第二端绕设于对重装置。通过采用轿顶轮取代轿厢的底部斜向设置的兜底轮,可有效降低电梯的设计难度,降低电梯的施工成本,避免曳引绳与安装于轿厢的底部的部件发生干涉,同时可提高电梯的运行稳定性。稳定性。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


[0001]本技术涉及电梯
,尤其提供一种电梯。

技术介绍

[0002]请结合图7所示,传统的电梯200通常包括轿厢210和设置在轿厢210的底部的多个兜底轮220,一部分兜底轮220呈多排结构分布,另一部分兜底轮220斜向分布在相邻两排兜底轮220之间,以使曳引绳230能够自一排兜底轮220过渡连接到另一排兜底轮220上,但是,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的电梯200存在以下问题:
[0003]第一、由于相邻两排兜底轮220需要通过曳引绳210斜向过渡连接,使得曳引绳210束数过多集中在轿厢210的对重侧,导致电梯的运行稳定性较差;
[0004]第二、由于轿厢210的底部设有横梁、缓冲器等部件,斜向过渡的曳引绳210容易与上述部件发生干涉;
[0005]第三、斜向设置的兜底轮220以及曳引绳210占用了较多的轿厢210的底部空间,为保证电梯井道的底坑具有足够的工作空间,需要增加底坑的挖掘深度,从而导致电梯的施工成本提高;
[0006]第四、由于轿厢210的底部存在较多间隙,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安装斜向设置的兜底轮220,导致电梯的设计难度增大;
[0007]第五、斜向设置的各个兜底轮220之间的平行度难以得到保证,当斜向设置的相邻两个兜底轮220之间的平行度偏差较大时会使得曳引绳210与兜底轮220之间出现拖轮现象,从而导致电梯的结构强度下降;而且当轿厢210的尺寸发生变化,则需要重新对斜向设置的兜底轮220的角度进行计算,导致电梯的设计难度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轿厢的底部的兜底轮数量过多而导致轿厢的底部空间狭窄、设计难度大、施工成本高、以及由于部分兜底轮斜向设置而导致电梯的运行稳定性差、曳引绳容易与安装于轿厢的底部的部件发生干涉的技术问题。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梯,包括曳引装置,包括曳引轮和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绕设于所述曳引轮;运载装置,包括轿厢,设置在所述轿厢的底部的第一兜底轮组和第二兜底轮组,设置在所述轿厢的顶部的轿顶轮,以及设置在所述轿顶轮的上方的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所述曳引绳的自所述曳引轮引出的第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一兜底轮组、所述第一导向轮、所述轿顶轮、所述第二导向轮和所述第二兜底轮组;对重装置,设置在所述轿厢的远离所述第一导向轮和所述第二导向轮的一侧,所述曳引绳的自所述曳引轮引出的第二端绕设于所述对重装置。
[001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上述电梯的轿顶轮起到第一兜底轮组与第二兜底轮组之间的过渡作用,这样无需在轿厢的底部额外设置斜摆的兜底
轮,可有效降低电梯的设计难度,同时可有效减少占用轿厢的底部空间,从而可减小井道的底坑的挖掘深度,降低电梯的施工成本,而且可有效避免曳引绳与安装于轿厢的底部的部件发生干涉;另外,通过在轿顶轮的上方设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曳引绳可以通过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对下方的第一兜底轮组和第二兜底轮组提供向上的拉力,进而解除第一兜底轮组和第二兜底轮组与轿顶轮的对位关系,在设计过程中,可根据轿厢的顶部间隙位置来调整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的摆放角度,从而调整轿顶轮的安装位置,使得轿顶轮的安装位置能够有效避开轿厢的顶部间隙,提高了电梯的设计灵活性,降低了电梯的设计难度;加之,由于对重装置设置在轿厢的远离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的一侧,即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均设置在轿厢的远离对重装置的一侧,这样可将部分曳引绳转移至轿厢的远离对重装置的一侧,从而可有效改善电梯的受力集中的问题,提高了电梯的运行稳定性。
[0011]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轿厢具有与所述对重装置相对的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且相平行设置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兜底轮组包括两个第一兜底轮,所述第二兜底轮组包括两个第二兜底轮,各个所述第一兜底轮沿自所述第一侧壁朝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向依次分布,各个所述第二兜底轮沿自所述第一侧壁朝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向依次分布,所述第一兜底轮与所述第二兜底轮的轴线均平行于所述第一侧壁。
[001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各个所述第一兜底轮的端面共面设置;和/或,各个所述第二兜底轮的端面共面设置。
[0013]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轿顶轮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兜底轮的轴线相互垂直设置。
[0014]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轿厢还具有第一对称面,所述第一对称面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垂直设置且处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中间位置;所述轿顶轮的数量为一个,所述轿顶轮的轴线处于所述第一对称面上;或者,所述轿顶轮的数量为多个,各个所述轿顶轮沿所述第一兜底轮的轴向关于所述第一对称面对称分布。
[0015]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轿厢还具有第一对称面,所述第一对称面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垂直且处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兜底轮和所述第二兜底轮关于所述第一对称面对称分布。
[0016]在其中一实施例中,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第一兜底轮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或,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第一兜底轮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或,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所述第二兜底轮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或,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第二兜底轮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第二侧壁。
[0017]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运载装置还包括均设置在所述轿顶轮的上方的第三导向轮和第四导向轮,所述第三导向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轮的靠近所述对重装置的一侧,所述第四导向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轮的靠近所述对重装置的一侧,所述曳引绳的第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一兜底轮组、所述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三导向轮、所述轿顶轮、所述第四导向轮、所述第二导向轮和所述第二兜底轮组。
[0018]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向轮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导向轮的端面共面设置;和/或,所述第四导向轮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导向轮的端面共面设置。
[0019]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对重装置包括对重件,设置在所述对重件上的多个对重轮,以及设置在各个所述对重轮的上方的至少一个第五导向轮,所述对重轮的轴线与所述
第五导向轮的轴线相平行设置,所述曳引绳的第二端交替绕设于各个所述对重轮和各个所述第五导向轮。
[002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对重轮关于第二对称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五导向轮的轴线处于所述第二对称面上。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所示电梯的右视图;
[0024]图3为图1所示电梯的俯视图;
[0025]图4为图1所示电梯的主视图;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包括:曳引装置,包括曳引轮和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绕设于所述曳引轮;运载装置,包括轿厢,设置在所述轿厢的底部的第一兜底轮组和第二兜底轮组,设置在所述轿厢的顶部的轿顶轮,以及设置在所述轿顶轮的上方的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所述曳引绳的自所述曳引轮引出的第一端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一兜底轮组、所述第一导向轮、所述轿顶轮、所述第二导向轮和所述第二兜底轮组;对重装置,设置在所述轿厢的远离所述第一导向轮和所述第二导向轮的一侧,所述曳引绳的自所述曳引轮引出的第二端绕设于所述对重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具有与所述对重装置相对的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且相平行设置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兜底轮组包括两个第一兜底轮,所述第二兜底轮组包括两个第二兜底轮,各个所述第一兜底轮沿自所述第一侧壁朝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向依次分布,各个所述第二兜底轮沿自所述第一侧壁朝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向依次分布,所述第一兜底轮与所述第二兜底轮的轴线均平行于所述第一侧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第一兜底轮的端面共面设置;和/或,各个所述第二兜底轮的端面共面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轿顶轮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兜底轮的轴线相互垂直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还具有第一对称面,所述第一对称面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垂直且处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中间位置;所述轿顶轮的数量为一个,所述轿顶轮的轴线处于所述第一对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文学李显斌
申请(专利权)人:菱王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