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气歧管结构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是涉及一种排气歧管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发动机多采用独立的排气歧管连接在缸盖上,与缸盖的排气道连接,缸盖各缸的排气道互不干涉,此种类型的排气歧管用空间大,引起发动机布置空间大,且多出一个零件,重量增加,成本增加,而且对发动机的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冷启动响应慢,暖机时间久。同时,在排气歧管的结构设置上一般采用单层的集成排气歧管,缸盖各缸的排气道汇合到同一个出口,因为发动机多采用1
‑3‑4‑
2的点火顺序,排气道汇合在一起,容易造成各缸的排气干扰。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排气歧管结构,能够解决技术问题:现有排气歧管结构采用独立的排气歧管连接在缸盖上,引起发动机布置空间大,重量增加,成本增加;以及采用单层的集成排气歧管布置造成的各缸的排气干扰;本技术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排气歧管结构,包括第一缸排气道、第二缸排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歧管结构,包括第一缸排气道、第二缸排气道、第三缸排气道和第四缸排气道,所述第二缸排气道的一端、所述第三缸排气道的一端、所述第四缸排气道的一端均设有用于与气缸本体的排气孔连接的进气口;所述第一缸排气道与所述第四缸排气道轴对称布置,且所述第一缸排气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缸排气道另一端相互连通形成第一排气通道,所述第二缸排气道与所述第三缸排气道轴对称布置,且所述第二缸排气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缸排气道的另一端相互连通形成第二排气通道,所述第一排气通道的中部设有第一排气出口,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上设有第二排气出口,所述第二排气出口位于所述第一排气出口的上方;所述第一缸排气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缸排气道另一端的交汇处轴向延伸形成第一凸起,所述第一排气出口设于所述第一凸起内,所述第二缸排气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缸排气道的另一端的交汇处轴向延伸形成第二凸起,所述第二排气出口设于第二凸起内,所述第一凸起的两侧和第二凸起的两侧形成有内凹的转角,所述转角小于130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歧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缸排气道包括呈一夹角设置的第一排气管和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缸排气道包括呈一夹角设置的第二排气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三缸排气道包括呈一夹角设置的第三排气管和第三连接管;所述第四缸排气道包括呈一夹角设置的第四排气管和第四连接管;其中,所述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第三排气管、第四排气管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排气管的一端、所述第二排气管的一端、所述第三排气管的一端、所述第四排气管的一端均设有所述进气口;第一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相互连通形成第一排气通道,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相互连通形成第二排气通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歧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管、所述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三排气管和所述第四排气管均包括第一排气支管和第二排气支管,所述第一排气支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排气支管的一端均设有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一排气支管的进气口和第二排气支管的进气口的连线设为参考线,所述第一排气支管在其长度方向上先以垂直于所述参考线的方向延伸后向所述第二排气支管的方向弯曲,所述第二排气支管在其长度方向上先以垂直于所述参考线的方向延伸后向所述第一排气支管的方向弯曲,由此使得所述第一排气支管和第二排气支管相交。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歧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支管和第二排气支管垂直于所述参考线的部分的长度均设为L1,L1大于10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双,陈泓,林思聪,李钰怀,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