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窑炉隧道清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91228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5 12:53
一种窑炉隧道清理装置,包括车体以及设置在车体侧面的导向轮,车体一侧设置刮除组件,车体底部一侧设置清扫组件;刮除组件包括前铲,前铲设置在车体一侧表面,前铲一侧表面设置第一顶杆以及第二顶杆,第一顶杆以及第二顶杆一端延伸至车体内,第一顶杆与第二顶杆一端设置载板,载板一侧表面设置第一弧形凸块以及第二弧形凸块,第一顶杆上套接第一弹簧,第二顶杆上套接第二弹簧,载板一侧的车体内转动设置第一驱动轴,第一驱动轴上套接第一凸轮以及第二凸轮,第一驱动轴一端与位于车体一侧表面的第一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对粘附的脏污进行快速刮除,并进行收集,同时能够对粉尘进行清扫,清理效果佳。清理效果佳。清理效果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窑炉隧道清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窑炉清理
,尤其涉及一种窑炉隧道清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隧道窑场地占地面积较大,每次码烧工艺后,窑底上也留下一些土石、碎砖块等残渣,这些残渣严重影响码坯工作。因为砖坯一旦码好推进窑体内,码得是否平、稳、直、正,火路是否畅通几乎已成定局,后续工作最多也就进行微调。如果砖坯码放区域不平整或者窑底地面疏松,容易导致砖坯码放得不平、不稳、不直、不正,烧结时出现“倒坯”、“垮砖”等严重影响烧结砖质量的现象,因此砖厂场地,特别是砖坯码放区域必须事先进行平整、压实等整理工作,通常窑炉隧道需要人工或者清理装置进行清理。
[0003]传统的清理装置无法将粘附在窑炉隧道底部的脏污进行快速拆除并收集,粘附的脏污清理效果不佳,同时其清理后,无法对窑炉隧道进行二次清理,粉尘颗粒不易清理,清理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技术目的
[0005]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窑炉隧道清理装置,能够对粘附的脏污进行快速刮除,并进行收集,同时能够对粉尘进行清扫,清理效果佳。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窑炉隧道清理装置,包括车体以及设置在车体侧面的导向轮,导向轮滑动设置在导轨内,导轨设置在窑炉隧道内,车体一侧设置刮除组件,车体底部一侧设置清扫组件;
[0008]刮除组件包括前铲,前铲设置在车体一侧表面,前铲一侧表面设置第一顶杆以及第二顶杆,第一顶杆以及第二顶杆一端延伸至车体内,第一顶杆与第二顶杆一端设置载板,载板一侧表面设置第一弧形凸块以及第二弧形凸块,第一顶杆上套接第一弹簧,第二顶杆上套接第二弹簧,载板一侧的车体内转动设置第一驱动轴,第一驱动轴上套接第一凸轮以及第二凸轮,第一驱动轴一端与位于车体一侧表面的第一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
[0009]优选的,第一凸轮与第一弧形凸块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第二凸轮与第二弧形凸块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0010]优选的,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一端分别与车体内一侧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另一端分别与载板一侧表面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载板两侧表面对称设置导向块,导向块一端分别滑动设置在导向槽内,导向槽对称开设在车体内两侧表面。
[0012]优选的,清扫组件包括第一清扫刷以及第二清扫刷,第一清扫刷设置在第一承载轴上,第一承载轴转动设置在车体底部一侧,第一承载轴顶部设置第一下伞齿轮,第一下伞齿轮与第一上伞齿轮啮合,第一上伞齿轮套接在第二驱动轴上,第二驱动轴转动设置在车
体内一侧,第二驱动轴一端与位于车体一侧表面的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清扫刷设置在第二承载轴上,第二承载轴转动设置在车体底部另一侧,第二承载轴顶部设置第二下伞齿轮,第二下伞齿轮与第二上伞齿轮啮合,第二上伞齿轮套接在第二驱动轴上。
[0013]优选的,车体底部对称镶嵌第一导套以及第二导套,第一承载轴转动设置在第一导套内,第二承载轴转动设置在第二导套内。
[0014]优选的,第一清扫刷与第二清扫刷均与窑炉隧道底部贴合,第一清扫刷与第二清扫刷规格相同。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6]1、本技术能够通过第一凸轮以及第二凸轮的转动,能够带动载板往复移动,载板通过第一顶杆以及第二顶杆带动前铲往复移动,并将粘附的脏污进行刮除,同时将其收集至前铲内,实现了粘附脏污的快速清理。
[0017]2、本技术能够通过使第一清扫刷以及第二清扫刷转动,第一清扫刷以及第二清扫刷对窑炉隧道进行清扫,实现了粉尘清扫功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窑炉隧道清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窑炉隧道清理装置的刮除组件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窑炉隧道清理装置的清扫组件右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1、刮除组件;2、车体;3、导向轮;4、清扫组件;5、导轨;101、第一电机;102、第一弧形凸块;103、第一凸轮;104、第一驱动轴;105、第二凸轮;106、第二弧形凸块;107、导向块;108、导向槽;109、第二弹簧;110、第二顶杆;111、前铲;112、第一顶杆;113、第一弹簧;114、载板;401、第二电机;402、第一下伞齿轮;403、第一上伞齿轮;404、第二驱动轴;405、第二上伞齿轮;406、第二下伞齿轮;407、第二清扫刷;408、第二承载轴;409、第一承载轴;410、第一清扫刷。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
[0023]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窑炉隧道清理装置,包括车体2以及设置在车体2侧面的导向轮3,导向轮3滑动设置在导轨5内,导轨5设置在窑炉隧道内,车体2一侧设置刮除组件1,车体2底部一侧设置清扫组件4;
[0024]刮除组件1包括前铲111,前铲111设置在车体2一侧表面,前铲111一侧表面设置第一顶杆112以及第二顶杆110,第一顶杆112以及第二顶杆110一端延伸至车体2内,第一顶杆112与第二顶杆110一端设置载板114,载板114一侧表面设置第一弧形凸块102以及第二弧形凸块106,第一顶杆112上套接第一弹簧113,第二顶杆110上套接第二弹簧109,载板114一
侧的车体2内转动设置第一驱动轴104,第一驱动轴104上套接第一凸轮103以及第二凸轮105,第一驱动轴104一端与位于车体2一侧表面的第一电机101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一弹簧113与第二弹簧109一端分别与车体2内一侧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弹簧113与第二弹簧109另一端分别与载板114一侧表面固定连接,第一电机101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
[0025]本技术中,第一电机101带动第一驱动轴104转动,第一驱动轴104带动第一凸轮103以及第二凸轮105转动,第一凸轮103以及第二凸轮105通过第一弧形凸块102以及第二凸块,带动载板114移动,载板114同时带动第一顶杆112以及第二顶杆110移动,第一顶杆112以及第二顶杆110带动前铲111移动,第一顶杆112以及第二顶杆110同时压缩第一弹簧113以及第二弹簧109,在第一弹簧113以及第二弹簧109的弹力作用下,载板114能够带动前铲111往复移动,前铲111往复移动将粘附的脏污进行刮除,随着车体2的移动,刮除的脏污能够集中收集至前铲111内。
[0026]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凸轮103与第一弧形凸块102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第二凸轮105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窑炉隧道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2)以及设置在车体(2)侧面的导向轮(3),导向轮(3)滑动设置在导轨(5)内,导轨(5)设置在窑炉隧道内,车体(2)一侧设置刮除组件(1),车体(2)底部一侧设置清扫组件(4);刮除组件(1)包括前铲(111),前铲(111)设置在车体(2)一侧表面,前铲(111)一侧表面设置第一顶杆(112)以及第二顶杆(110),第一顶杆(112)以及第二顶杆(110)一端延伸至车体(2)内,第一顶杆(112)与第二顶杆(110)一端设置载板(114),载板(114)一侧表面设置第一弧形凸块(102)以及第二弧形凸块(106),第一顶杆(112)上套接第一弹簧(113),第二顶杆(110)上套接第二弹簧(109),载板(114)一侧的车体(2)内转动设置第一驱动轴(104),第一驱动轴(104)上套接第一凸轮(103)以及第二凸轮(105),第一驱动轴(104)一端与位于车体(2)一侧表面的第一电机(101)的输出端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窑炉隧道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凸轮(103)与第一弧形凸块(102)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第二凸轮(105)与第二弧形凸块(106)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窑炉隧道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弹簧(113)与第二弹簧(109)一端分别与车体(2)内一侧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弹簧(113)与第二弹簧(109)另一端分别与载板(114)一侧表面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窑炉隧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楚科奇王海军崔战涛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荣盛窑炉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