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子雾化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86132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12 1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电子雾化芯,其包括导液基体、网状金属发热片及导电电极;所述导液基体内开设有贯穿其顶部及底部的导油通道,所述导油通道的顶部用于连通储油装置,所述导液基体的底部于所述导油通道末端设有烟雾出口,所述烟雾出口内安装有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的两端固定连接有所述导电电极,所述导电电极的另一端向外延伸与一电源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储油装置内的烟油经由所述导油通道流向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能够导油和储油的导液基体用于导流和存储烟油,通过采用更为高效率的烟油直接接触加热网的方式,获得雾化效率更高的烟雾产生效果,使得烟雾产生量充分,提高雾化器使用者的使用体验。使用者的使用体验。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电子雾化芯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烟
,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电子雾化芯。

技术介绍

[0002]电子烟是一种模仿卷烟的电子产品,有着与卷烟一样的外观、烟雾、味道和感觉。它是一种以可充电锂聚合物电池供电驱动雾化器,透过加热油舱中的烟油,将烟油变成蒸汽后,让用户吸食的一种产品。电子烟作为替代香烟用品,多用于戒烟。电子烟具有与香烟相似的外观和味道,但一般不含香烟中的焦油、悬浮微粒等其他有害成分。
[0003]电子烟产生雾化的关键部位在于雾化器,而雾化器内的核心部件是雾化芯。现有市场上一般采用微孔陶瓷雾化芯加热技术,多采用碗状的陶瓷主体,并在陶瓷主体的底部通过印刷电阻丝形成弯曲的电阻丝形状,布设在陶瓷主体的碗底面,而陶瓷主体用于装载烟油,烟油通过陶瓷主体上的孔隙向下渗出,经由印刷在底面的发热电阻丝加热后形成烟雾而向碗底两侧返回输出。该技术的主要缺点有:(1)印刷电阻丝的工艺受到陶瓷主体底面的面积的约束,为了得到更大的加热量而使得烟量增加,需要增加电阻丝的发热量,需要增大电阻丝的电阻值,则需印刷更细的电阻丝,然而,电阻丝过细,不仅会加大印刷工艺的难度,而且印刷的电阻丝由于过细而在加热过程中容易烧断,使雾化芯直接报废;(2)烟油雾化器日驱小型化,而陶瓷主体原本设计体积就很小,现有的碗状陶瓷主体的存油量小,那就使得导油流量小,雾化烟雾也会偏小,再加上陶瓷孔隙渗油的速度较慢,很难满足使用者大烟量的需求;(3)由于电阻丝是印刷在陶瓷主体的碗状的底部的,那么蜿蜒布设的印刷电阻丝会堵住一部分的孔隙出口,不仅降低了雾化效果,这样还会导致使用一段时间后,堵在被封堵的孔隙上的烟油会不断的被加热但是会发不出去,致使烟油变成了加热多次的老油,由于多次加热致使被堵的烟油碳化烧焦,雾化芯雾化出来的烟会产生焦味和携带其它有害物质,从而使得抽吸者在使用几次后会发现烟味变重等与使用新的雾化芯的明显区别,进而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电子雾化芯,提供一种产生烟雾大,雾化效率高的新型电子雾化芯。
[0005]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0006]一种新型电子雾化芯,其中,包括导液基体、网状金属发热片及导电电极;所述导液基体内开设有贯穿其顶部及底部的导油通道,所述导油通道的顶部用于连通储油装置,所述导液基体的底部于所述导油通道末端设有烟雾出口,所述烟雾出口内安装有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的两端固定连接有所述导电电极,所述导电电极的另一端向外延伸与一电源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储油装置内的烟油经由所述导油通道流向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
[0007]如上所述的新型电子雾化芯,其中,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的阻值为0.5~1.5欧姆;
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的厚度为0.1

0.3mm;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的网孔的最大孔径为0.1~0.4mm;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与所述导流通道下端的距离为0.5~1mm。
[0008]如上所述的新型电子雾化芯,其中,所述导油通道包括至少两个并列设置的导油通孔,相邻所述导油通孔之间形成限流筋条。
[0009]如上所述的新型电子雾化芯,其中,所述限流筋条顶部设有双侧导流斜面,所述限流筋条为由所述导油通道的顶部向下延伸至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上方一设定距离的位置。
[0010]如上所述的新型电子雾化芯,其中,各所述导电电极的顶端分别插入至所述导液基体底部连接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的两端;所述导电电极于所述导液基体内设有反钩部;所述反钩部为与所述导电电极成一固定角度的柱状或平板状固定结构。
[0011]如上所述的新型电子雾化芯,其中,所述导油通道内于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的上方设有阻流部件。
[0012]如上所述的新型电子雾化芯,其中,所述阻流部件包括阻流网片,所述阻流网片为金属网片、树脂网片或纤维棉片。
[0013]如上所述的新型电子雾化芯,其中,所述阻流网片的边缘固定嵌套至所述导油通道的内侧壁;或所述阻流网片的边缘可拆卸地卡在所述导油通道的内侧壁的对应高度位置。
[0014]如上所述的新型电子雾化芯,其中,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的厚度为0.2mm;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的电阻阻值为0.8欧姆。
[0015]如上所述的新型电子雾化芯,其中,所述导液基体为T形结构,包括上端部和下端部,所述上端部两侧突出所述下端部两侧形成用于挂接于外部挂接部的凸台结构;所述上端部的长度为9.2mm,所述下端部的长度为7.5mm;所述导液基体的高度为5.0mm,所述导液基体的宽度为4.5mm,所述导油通道的纵截面为倒梯形,所述导油通道顶部的长度为6.0mm,所述导油通道底部的长度为4.0mm,所述导油通道的宽度为2.0mm;所述限流筋条位于所述导油通道的中部,其宽度为1.2mm。
[0016]由以上说明得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确实可达到如下的功效:
[0017]本技术的新型电子雾化芯,将导油通道由导油基体的顶部贯穿至底部,增大了导油通道的储油容积,使储油量大,能够保证充分的烟油流量,同时,这种结构可以使储油量的增加,也就可以允许设计人员将该导液基体的尺寸设计得更小,提供雾化器的整体更小型化设计的空间;网状金属发热片直接平铺于导油通道末端设置的烟雾出口内,使得网状金属发热片能够直接与导油通道内的烟油接触,导流速度快,且网状金属发热片的各个部分充分接触烟油,雾化面积大且发热均匀,使得雾化烟雾大,满足更多用户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新型电子雾化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新型电子雾化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新型电子雾化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新型电子雾化芯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的新型电子雾化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3]主要元件标号说明:
[0024]本技术:
[0025]1:导液基体11:导油通道12:限流筋条
[0026]13:双侧导流斜面14:导油通孔2:网状金属发热片
[0027]3:导电电极31:反钩部4:阻流部件
[0028]5:烟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0]本技术提供新型电子雾化芯,采用能够导油和储油的导液基体1用于导流和存储烟油,通过采用更为高效率的烟油直接接触加热网的方式,获得雾化效率更高的烟雾产生效果,使得烟雾产生量充分,提高雾化器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本技术的新型电子雾化芯,其较佳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为本技术的新型电子雾化芯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导液基体1、网状金属发热片2及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电子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液基体、网状金属发热片及导电电极;所述导液基体内开设有贯穿其顶部及底部的导油通道,所述导油通道的顶部用于连通储油装置,所述导液基体的底部于所述导油通道末端设有烟雾出口,所述烟雾出口内安装有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的两端固定连接有所述导电电极,所述导电电极的另一端向外延伸与电源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储油装置内的烟油经由所述导油通道流向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的阻值为0.5~1.5欧姆;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的厚度为0.1

0.3mm;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的网孔的最大孔径为0.1~0.4mm;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与所述导油通道下端的距离为0.5~1m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子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通道包括至少两个并列设置的导油通孔,相邻所述导油通孔之间形成限流筋条。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电子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筋条顶部设有双侧导流斜面,所述限流筋条为由所述导油通道的顶部向下延伸至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上方一设定距离的位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电子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电电极的顶端分别插入至所述导液基体底部连接所述网状金属发热片的两端;所述导电电极于所述导液基体内设有反钩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佳键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科信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